岳阳网 >文化 >星空

星空下| 换了人间
时间:2019-01-04 14:18:14 来源:岳阳日报特稿部

  南山与终南合并为禹山镇后不久,我就有了要去家乡的冲动。当然,并非“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而是撤乡并镇后,通过乡村振兴、“空心房”整治以及精准扶贫工作,使我突然感受到了一股新时代、新农村的新气息扑面而来,那喜鹊喳喳的鸣叫声,老百姓爽朗的欢笑声,无不深深地吸引着我……

  金秋时节,果硕粮丰,我终于如愿以偿。从县城出发,沿着华注公路至八岭段进入瓦圻河路,大约十五公里的车程,直达我“甩胞衣罐子”的地方——建华村。

  建华村再不是三百来户一千六百多人口的中等村了,与石山、向华三村合一后,虽然村名未改,但农户和人口都增加了一半以上。有山有水,物产丰富,成了全镇重点的粮、果、渔基地。

  驻足远眺,垸区田方地平,渠沟纵横,桂花、紫薇、阔叶樟、红叶石楠和青松翠柏等树木,如缎似锦,煞是好看。“空心房”拆除后格外养眼,重新规划建设的房屋,红白相间,整洁明亮,朦胧中不时露出几幢别墅恰似海市蜃楼,颇为壮观。正如陶渊明《桃花源记》笔下所写,复行数十里,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一幅乡村田园美图呈现世人面前。

640.jpg

  山区屋场台子大多依族而聚,依山而建,品字形建筑错落有序。禾场边再不是一个粪凼一堆垃圾,户户建了沼气池、垃圾焚烧池,有的垸区组还建起了污水处理池。公路、塘坝、沟渠边设立了垃圾回收箱,自来水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浴室、水冲式厕所一应俱全……想起过去有人曾说的“无钱住街角,喝碗米汤都快活”的话来现在无不觉得有点汗颜。

  原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村组公路基本已硬化,联户道路四通八达,现在不说跑单车、摩托车、拖拉机,就是开着“宝马”、“奔驰”也畅通无阻。满怀喜悦的农民动作娴熟的开着收割机,从甲组开到乙组,用不着人力抬得汗流浃背了,直接轻轻松松的开到了每一丘田里,好不惬意。

  显而易见,农村生产力得以解放,有了更多的精力改善生产条件。新建灌渠和机埠,改造危桥涵闸;常年淤塞的沟渠也进行了清洗,有的还进行了块石水泥护坡。合并过来的向华村原来是有名的“渍水眼”,现在也实现了旱涝保收,渔业兴旺。孩时垂钓的“十鸭咀湖”、“陈家垱”两个自然水泊不再是蓄水抗旱的必需,已成为人们欣赏《荷塘月色》和“任鱼跃”的美景。

  边走边看,我被一座建设得象县城社区一样的村部所吸引。宽广的活动场所,完备的体育设施映入眼帘。

  “我们再不是原来的‘空壳’村了,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组织建设、队伍建设,阵地建设都已建立健全……”刚走近村部,村支书郭定祥一眼认出了我,自然而然的作起了介绍。

  “请吃亏跟我办个计划生育证明啰。”刚听郭支书介绍,另一个老乡的声音分散了我的注意。只见正在村部办公的村干部热情的递去一杯茶,一边问情况,一边查电脑,马上出具了证明,整个过程不到十分钟。

  “原以为到村里打个证明要等人、盖章打算半天功夫的,冒想到这么快,回去还可以搞点事。”这位老乡接过开好的证明,望着似曾相识的我说着走开了。还有几个办理其他事项的老百姓都是谢不离口,满意而归。

  “与其说是村部,不如说是服务部,老百姓办事可足不出村了。现在的新农村真好!”我在心里默默点赞。

  “说起我们村里的变化还真不少,主要感谢扶贫工作队,感谢上级党组织和政府。”郭支书的介绍如数家珍但却又是那样的低调。

  石山片7组曾培良,是典型的因病致贫户。一家四口有三个“病壳子”,仅靠一人在外务工维持生计,整天愁眉苦脸。今年该户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发展稻虾、生猪、棉花、鸡鸭等种养业,纯收入可达4万元。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向伟雄来到他家里看望时,全家人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市县镇扶贫干部在有的放矢的开展产业扶贫、健康扶贫、就业培训等政策宣传的同时,也帮助贫困群众有效地掌握了一定的法律法规知识和科学种养技术,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开发庭院经济,办起了养殖场,建起了“绿色银行”。

  不知是乡愁涌上心头,还是在竭力寻找乡愁,我身不由己的来到了读初中时常在这里玩耍的果园。桃李遍野,金桔飘香。特别是那熟透后的板粟好象咧着小嘴笑着欢迎我这位老朋友的造访。

  吊鼓山、黄牛山是儿时拾柴、放牛、捉迷藏的地方,现在全部实行了封山育林,荒山秃岭重现生机。斑鸠、灰喜鹊、布谷鸟、白灵鸟还有白鹭等成群结队的来这里栖息、繁殖,成为了人与自然相生相伴的见证。

  是啊,这就是见证!

  我眼前的青山绿水、田园风光,这充满诗情画意的见证,触动我的内心,拨动我的心弦。我似乎领悟到了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豪放豁达和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无穷意蕴;感受到了被父老乡亲誉为“文曲星”下凡的大作家段华为何创作了一篇又一篇气势恢宏的锦绣文章。

  这不正是“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吗?!

  段华,同村老乡,是我仰慕已久的兄长,捧读过他的佳作倒还不少。如果说是读他的书长大的,或从小受他的熏陶,并非华容话说的“日白带炫”。

  在上世纪70年代末,段兄在岳阳地区工作,我在村里当民办老师时就读过他的不少作品。前年,描写新农村建设的散文《醉倒在家门口》又公开发表,几乎醉倒整个家乡儿女。让人记忆犹新的是他参加工作不久,每次回家总少不了乡里乡亲的。老的有沙爹、凤舞爹;年青的有刚伢儿、康伢儿;还有郭毛子。不管是电工、医生、老师还是种田打土块的他都合得来,到一起问寒嘘暖,还聊家常,谈理想……这也许是他搜集创作素材的好机会,难怪每次回家一趟总有力作问世。

  建华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怎不叫人叹服!就连我这个曾千方百计跳“农”门的乡里伢儿都似乎有点后悔莫及。

  作别家乡,天色已晚。容不得多想,来不及久聊,透过建华村的变化,仿佛看到了一个崭新的禹山镇在新时代里迅猛崛起!

  这正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编辑: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