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悦读

老铜匠:千锤百炼铸匠心
时间:2019-08-19 11:10:04 来源:

手工制作的老式铜壶

每到闲暇,孙岳才总会把玩自己制作的铜器


文/图 张峥嵘


  老铜匠孙岳才,老岳阳手艺人。

  手艺精湛,其打造的各种铜器非常精巧精美,曾代表了一个时代生活必须品的高档消费。如今时代不同,手工铜器因制作的复杂,材质的要求,已被科技机械制器所替代。这门独特的手艺,基本消失于市场。自己年纪已老,子女成家立业不愿继承,孙岳才师傅的铜器店也关门很久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面临失传,老人越来越忧虑,希望有人愿意潜心学艺,让传统手工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了老手艺人的遗憾,不让流传2000多年的老手艺在他手中失传。


  学得一门艺 要脱一身皮

       50多岁的孙岳才,出生于三荷九公里处。

  说到他的铜匠手艺,追溯有三代。爷爷是他家这门手工艺的第一传人。

  清政府时,在老岳州柴家岭,有条著名的手工艺街。孙岳才的爷爷年少时便在一家 “梁福泰”的铜器店当帮工。一边帮忙做事,一边学手艺。

  孙岳才介绍,旧时学手艺,那是家有家规,行有行规,非常讲究与严谨。

  都说:学得一门艺,要脱一身皮。

  入门,先帮师父做杂事,带孩子,买菜搞饭,开店搬门板,关店搬门板,盛饭洗碗。师父未吃完饭,你得站边上夹菜。吃要吃相、坐要坐姿、睡要睡态,不可随便。站着也好,坐着也好,手都要求夹着。来客及时泡茶,说话低声,不然,东西便上了身。师父时时怒斥:“不懂规矩,德性不好,以后出去,不要说我是你师父,免得别人骂我没教好。”

  这样坚持到第二年。师父才会让徒弟开始在制器时帮着做小事:围炭。总算靠了一点边。第三年,终于能拿锤打下手,师父也开始教选铜、测量,才进入技术阶段。三年结束了,聪明的学得快,能很快学到流程,也只是手艺的皮毛。你还不能庆幸三年的徒弟熬成了师。最关健的在第四年。参师,这才真正进入了师父共同制器的帮手。这个时候放弃,等于你就是白熬了三年了。挺过最后一年,你才算师出有名。

  师父带出门,修行靠自己。旧时也是讲究一个出处,就跟现在,讲究一个名校毕业一样。工作的地方,总有人问,你的师父是哪位。得知是名师之徒,自然另眼看了。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师父教一门手艺,那是可养一家人的,因此,尊师重道在古代不只是礼节,是做人的道理。

  孙岳才的爷爷也是经过了这重重的关,才学成铜匠的。


  出得自己手 进得你家门

      几年后,聪明的他学成回家,在观音阁开了一家“巴陵老铜铺”。

  店开没多久,因器皿打得好,很快便家喻户晓,爷爷名声在外。等到孙岳才父亲出生,刚少年便一直帮爷爷打下手,协助其店里工作并学艺。家传童子功,父亲后来的手艺,更是远远超过爷爷。父亲学会后,非常有个性,做事不偷懒,做人讲坦诚。他更是心无旁骛地铸造、铜匠、钣金,以此为生。加之父亲忠厚老实,讲诚信,做起东西来精益求精,其意义就不再只是一个匠人而是一名艺人了。

  当年,孙岳才的父亲制作的铜壶、铜锅、铜火锅、铜锁、铜柜饰等,是好多家庭子女结婚陪嫁的必备品。制作的铜锣鼓等,更是四方村落逢年过节唱戏的好乐器。

  以前,没有打广告之说。一家店,一个名号,打入市场,要想赢得客户,全靠技术。市场说了算。因此,孙岳才的爷爷与父亲非常讲规矩,要求非常严格。

  到了50年代,“巴陵老铜铺”由父亲接手。此时,全家已在观音阁买房。其手工艺街的手艺人也渐渐改行。铜匠更是越来越少,到后来孙岳才的父亲成了岳阳唯一铜匠了。

  孙岳才的父亲是一位真正的手工艺匠人,执着,有手艺人的精神与情怀。他认为,手艺人不能只讲利益,还得讲守。守店、守行,有人还需要,就得守着这份业这门艺。因此,孙岳才14岁还在一中93班读书时,父亲就要求他业余时间学艺。那也不是一个秘密,孙岳才的同学都知道他课业之余回家还当学徒。

  “出得自己手,进得你家门。”这是从爷爷口中一直传下来的孙家匠经。到了孙岳才的手上,耳闻目濡家族的工匠精神,对这句话更有深的认识。


  外行看热闹 内行懂门道

  孙岳才回忆,手艺的传承,都经历了一波三折。

  说起来,如果爷爷是为生活所迫于手工艺,那父亲,是真正的喜爱,而他,却是被市场淘汰的工匠。

  三代铜匠,三代不同的命运与情怀,各自有着完全不同的经历。

  老街天岳山,孙岳才从7、8岁玩到大,开裆裤起就在街边修修补补的,铝锅换底,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加上父亲肯下血本,孙岳才更是学得快。

  他刚学时,父亲给了他100斤铜练习。“铁打千层壳,铜打万层灰。”到学会,一钱都没有留下来。铜价高,损耗大,可见父亲的用心。

  可好景不长,孙岳才学成后,店却关了。直到1980年,他在观音阁与父亲一起再次让“巴陵老铜铺”正式运行。

  铜器的制作,与打铁不同,更讲究技术。技术高超的话,一坨铜,不用机械,不用电,一转眼,马上变成粉。这靠的就是祖先在不断制作中的经验智慧,犹如魔术般。“外行看热闹,内行懂门道。”一语道破天机。

  孙岳才介绍,从前手工制作铜器,讲究工艺流程。第一关,选料。例如一把小小的铜壶,取材五花八门。不像现在是铜板,一拼一剪。作为一名铜匠,首先得认得材料生铜、熟铜。认得材料后,才可合理去用。第二关,那就得把熟铜与生铜分出来。焊锡过程中如粘了,还要能清理干净。这样才能到第三关,化料。化料更是靠经验。根据其需求量大小,其含量大小,去定量化料。比例不行前功尽弃。

  铁匠趁热打铁,铜匠要不冷不热,其技艺就更要掌握得分毫不差。


  念念不忘 可有回响

  孙岳才说,以为自己祖传三代的手艺,会一代一代传下去,会一直兴旺发达。

  可时代在变,一切都会变。

  两个儿子从小看着孙岳才守店的艰难。看着其行业的辛苦,制作的繁琐,工艺的复杂,长大都不愿学。加上后来铝制品及塑料制品的全面冲击,“巴陵老铜铺”举步维艰。孙岳才一直坚持,到前几年,他再也没法维持下去了。加上找不到徒弟,自己年纪大了,从原材料到成品,几十道工序,必须自己单独完成,他感到力不从心。他的店就这样被淘汰了。店虽然关了,孙岳才心中对铜匠手艺并没有放弃。在他住房的楼下,还堆着他的所有制作工具,一些铜壶,铜乐器。

  这位化得一罐铜好,打得一手铜好,配得一罐焊药好的好铜匠,没法死心。

  现在,他念念不忘的是,重拾旧行。他望着自己一样不少收着的所有工具,无限感慨,多么想找个能潜心认真学铜匠的徒弟,用几年时间,将这门手艺传下去。


(编辑:聂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