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科教 >教师随笔

“身体素养”将成为青少年体育关键词
时间:2019-09-26 11:55:50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8年5月19日,河南安阳,河南省体育运动学校大型运动场上,来自新乡市红旗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参赛选手郑博文正在进行“‘凌云’手掷模型留空时间”比赛。视觉中国供图

  在新中国即将迎来成立70周年华诞之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部署推进体育强国建设,把“体育强国梦”和“中国梦”紧密连接。

  选择9月发布《纲要》,在首都体育学院校长钟秉枢看来“恰逢其时”,“既是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体育事业发展的回顾与总结,又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开启建设世界体育强国新征程给出如何应对风险、化解危机、检视问题、迎接挑战的战略部署。”

  《纲要》分别提出了到2020年、2035年和2050年的短、中、长期战略目标,列出五大战略任务和九大项目工程,为建设体育强国提供了“时间表”和“路线图”。而解决实际问题,正是脚踏实地走好体育强国路的关键,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体育强国建设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目标就是要使我们整个体育更加协调。”

  “现在体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李建明以体育发展的项目不平衡为例表示,“现在竞技体育很多是中国传统优势项目,但是作为集体类的、受众比较多的、参与人群比较广的‘三大球’,目前在中国发展得还不够好。”在刚刚结束的2019年男篮世界杯上,无缘直通东京奥运会的中国男篮暴露出的问题让更多人认识到,迈向体育强国的路径需要全民支持,几代人共同为之努力。

  为直面积弊,《纲要》中“三大球”被单独提出,明确要“全面推动足球、篮球、排球运动的普及和提高”。李建明表示,“此举是为了更好地凸显它们在整个体育发展过程中的带动作用,扩大它们的影响力和参与人群的受众面。”而青少年必然是受益当下、改变未来的重要对象。

  作为能集中展示体育教育功能的集体运动项目,《纲要》中对“三大球”的强调,除了为项目的普及与提高培育土壤,更在一定程度上让其成为先行载体,促使更多青少年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从而增强学生体质、强化以体育人的功能,助推《纲要》中“到2035年,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身体素养显著提升,健康状况明显改善”的战略目标的实现。

  改善青少年健康状况的问题,在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体育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汪晓赞看来“十分迫切。”她对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表示,“软、硬、笨、晕”这4个字可以形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状况,“骨头软、肌肉僵硬、动作笨拙,平衡性差容易摔跤”。她注意到,近年开学军训,学生晕倒已非鲜见现象。

  而陕西师范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体育学院院长史兵则公开发文表示,“《纲要》特别提出了发展青少年身体素养的目标要求。身体素养是体育教育的结果,是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和取得成就必不可少的基础。儿童青少年时期打下身体素养的基础,才能在其一生的各个时期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加以完善,通过运动参与、体育组织和运动环境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充分体现了《纲要》在全球健康理念上的创新。”

  同样提及“身体素养”的,还有在《纲要》“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任务中,促进重点人群体育活动开展的部分,“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考核体系,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

  “不是体质、体能或身体素质,而是身体素养。”钟秉枢表示,这是在国家层面的文件中,首次明确提出提高青少年身体素养的问题。他介绍,四五年前,教育部便着力研究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应该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素养”成了由知识、能力、品格等共同构成的综合品质,“蕴含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体育学科提出的身体素养,则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强调“通过学习体育能带给人们什么”?

  而在国际上,“身体素养”的概念已出现了80年。1938年,美国的《健康与体育教育杂志》刊登的文章就提出,公立学校应对学生的身体素养和心理素养负责;1993年以后,这个概念在西方国家普遍开始付诸实践;2010年,国际体育科学和教育理事会(ICSSPE)明确提出身体素养是体育教育的结果;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身体素养”作为体育的目的之一写进新的《国际体育教育、体育活动和体育运动宪章》。北京体育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教授、博士生导师任海曾向媒体介绍,关于“身体素养”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并付诸实践,英、美、加、新、澳等国已经将此提升到国家层面,甚至作为体育政策的依据。

  因此,《纲要》中明确提出“身体素养”,在钟秉枢看来,“是一种观念引领,是未来推动全民健身、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的思路。”从“素养”的角度出发,将不再简单停留在“体质”“技能”层面,“这是提醒我们,真正要增强国民体质健康,建设体育强国,更要关注的是民众对体育的观念问题。”

  除了把“身体素养”摆在高位,《纲要》强调幼儿体育的发展更令汪晓赞“备受鼓舞”,长期从事幼儿体育研究的她表示,国内缺乏幼儿体育国家标准、师资、专门的体育类课程、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发展的关注等现状,正在阻滞“身体素养从娃娃抓起”的图景的实现。

  而在《纲要》9项重大工程中,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工程单独分段提及“推进幼儿体育发展,完善政策和保障体系;推进幼儿体育项目和幼儿体育器材标准体系建设,引导建立幼儿体育课程体系和师资培养体系”恰有针对性地点出症结所在。

  汪晓赞表示,“儿童基本动作技能的发展主要是在10岁以前,这对于其以后的运动能力发展、大脑执行功能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三大球”青少年培养为例,一个孩子3至6岁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要强调走、跑、跳、攀、抛等基本动作技能的形成,这些基础技能打好了,再去进入到足球、篮球等专项技能的学习,将会更有成效。

  在钟秉枢看来,正如发展“三大球”离不开青少年体育一样,青少年体育正是这一链条中最核心的一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纲要》的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对外交流的五大战略任务中,青少年体育的发展实际上已融入到不同板块之中,这样也意味着体育强国蓝图中发展青少年体育需要跨部门协同,“不是体育一家的事儿。”

  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负责人在介绍《纲要》起草过程时提到,征求意见稿征求并采纳了41个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的意见,《纲要》上报国务院后又正式征求了39个相关部门的意见。而在《纲要》“政策保障”中已明确,“体育、发展改革、财政、税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安、教育、文化和旅游、卫生健康、科技、民政、外交、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残联等部门和单位要建立目标任务分解考核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体育强国建设目标如期完成。”

  在钟秉枢看来,“跨领域、跨部门的协同发力,契合了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特性。”比如,在青少年体育工作推进中,离不开体育、教育、文化、共青团、卫生、妇联、财政等相关党政部门,也离不开体育及非体育的社会组织、各类学校、社区、企业、家庭,等等。

  他提到《纲要》“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增强为国争光能力”战略任务中“推动青少年竞赛体育和学校竞赛体系有积极融合”的表述,认为我国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中长期存在竞赛体系体教分离的情况,如果没有从国家层面对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和学校竞赛体系进行融合,将不利于后备人才的培养,而这种“多部门合作多主体参与的金字塔式的体育竞赛体系”必定需要协同共建。

  “青少年体育发展是一个网状的庞大体系,落到实处时,需要构建一个青少年体育治理体系,以及提升青少年体育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是我们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这样的体系又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建设。”钟秉枢说。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