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新闻中心 >要闻

壮丽70年 |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
时间:2019-09-29 08:14:59 来源:岳阳日报新媒体中心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来临

  □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志恒

  人物小档案

  刘耀荣,今年70岁,南湖新区退休干部。1968年下放农村,1970年招工进厂,1978年考入湖南师院岳阳分院(现湖南理工学院),1982年进入岳阳地区行署机关工作,1992年从市政府机关到南湖组织举办岳阳国际龙舟节和创建岳阳南湖旅游度假区。

  讲述大事件

  高考之门重启 知识改变命运

  1977年恢复高考的决策犹如一声惊雷,唤醒了千万青年沉睡的梦。关闭十年之久的高考大门重新开启,实实在在改变了那一代乃至几代人一生的命运,也改变了国家与民族的历史进程,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直到今天,说起那段高考往事,70岁的刘耀荣依然感慨万千:这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改变,而是一个时代的拐点。我们又重新迎来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春天!

  恢复高考的冬夏两季,全国有1160万人参加考试,那是迄今为止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考试。67万青年才俊的命运因此发生改变,他们凭着深厚的社会经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知识的渴望追求,担当起了改革开放的顶梁和先锋,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刘耀荣就是其中的一员。

  1977年,28岁的刘耀荣已经当了2年农民和8年工人。当时,他已成家并且有了两个孩子。原本以为生活就这样平淡地过下去了,然而,广播里的一则消息让他又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他永远都记得,当广播里传出恢复高考的消息时,他当时内心激动得难以言表的状态。

  刘耀荣得知未满30岁的人还可以参加1978年的高考,于是暗暗下定决心参加考试。在临考前一个月瞒着工厂负责人,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功课。刘耀荣的妻子成新元全力支持丈夫高考,她把一揽子家务全包下来,让丈夫专心搞好复习。

  当时的高考集中在县市区统一进行,参加考试的有工人、农民、民办教师、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考生中从1966年到1978年共13届的高中生都有,可谓师生同场、夫妻同考、兄弟叔侄同试,彼此之间的年龄相差十五、六岁,人员相当庞杂。

  “我身边许多人的命运,都因这场考试而改变。”刘耀荣回忆说,杨胜群与他是中学同学,当时,杨胜群是回乡知识青年,在农村干了十年后,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了一批我党重要文献资料,为中共党史作出了重要贡献。退休前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正部级干部、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刘耀荣还举了一个例子,他的好友孙祁祥也参加了那一年的高考。孙祁祥当时是岳阳市电信局的一名电话接线员,先后考入兰州大学和北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10年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是中国教育界一名杰出女性。

  岁月峥嵘。1978年,刘耀荣被湖南师院岳阳分院(现湖南理工学院)录取。记得高考入校后,首先接待他的是高中同学刘国贤。同班同学中还有初中的同学付治平,高考前是一名下放了14年的知青,后来成长为海南省委党校教授。

  还有徐新启、江玉祖、冯一粟、袁小江、蒋睦民等人。高考前,他们有的是大队党支部书记、有的是下放知青、有的是应届毕业生。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经历,都是通过这次高考而成长为各行业的佼佼者。

  刘耀荣进校后,学校的文艺生活也丰富起来。有学生会配合学校举办的文艺晚会、学生合唱团和乐队,有中文班同学编辑的学生会《汀兰》杂志和校团委《青年生活报》,有校园广播站和墙报。刘耀荣和付治平、冯一粟、袁小江、刘堤红、吴宗光、谌郅文、张东海、罗光辉、卢英宏、刘均美、罗勇质、张北平、罗幸明、谭宪等一批同学,都是其中的骨干和活跃者。

  大学毕业后,刘耀荣安排到了岳阳地区行署机关(1986年地市合并为岳阳市人民政府)工作。他凭借在农村、厂矿、机关多方面劳动工作的历练,加上大学学习深造,经过不断摸索和创新,参与组织了十届岳阳国际龙舟节,有力促进了岳阳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也使南湖的建设焕然一新。

  时间在飞逝,往事犹在前。如今,刘耀荣虽然退休了,但当年高考的拼搏精神还在,仍在继续为社会作贡献。

  “高考对不同年代的人来说,意义是不一样的。”刘耀荣介绍说,改革开放以前,高考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选拔国家干部;恢复高考之后,伴随着改革开放,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也逐步由计划分配转向市场竞聘,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开始自主择业。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高考本身也在经历变革。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公布了全国高考改革方案,拉开了这一时期高考改革的序幕。此后,自主招生、分省自行命题、实行平行志愿录取等探索陆续展开,中国高校的招录方式更加多元。

  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开始扩大招生规模,高考录取率也开始大幅上升。据统计,1998-2005年间,中国高考报考人数年均增长11.58%,高考录取人数年均增长23.75%。到2015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达37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

  近几年来,在高考招生总量保持平稳的背景下,全国各地高考录取比例继续提高,其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跨过40%,快速接近50%的普及化指标线。

  对比1978年1.55%的毛入学率,刘耀荣深有感触:中国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逐步迈向“大众教育”。

  个人小故事

  拖家带口参加高考

  “恢复高考?”听到这个消息时,刘耀荣已成为工人、两个孩子的父亲。作为一家的顶梁柱,想要去上学,不仅妻儿无人照顾,家庭也会少一份重要的生活来源。

  好在妻子成新元义无反顾地支持,刘耀荣终究还是报名了。但是,十年不曾接触课本,要将高中的知识重新捡回来,谈何容易?但是刘耀荣心里有了一个目标,为了这个目标,他除了白天上班的时间外,晚上就是一宿一宿的熬夜奋战。那时天气炎热,蚊虫叮咬,他只能躲在屋里把脚泡在水桶里,摇着棕叶扇,每天复习至深夜两、三点。有时复习太晚不觉天已亮,他就抓紧眯一会觉后又去上班。如此这般反复,一个月下来,人都瘦了20多斤。

  回忆起拖家带口参加高考的往事,刘耀荣感慨,他们这些“老三届”之所以能从工人、农民成长为专家、教授,太不容易了!感谢高考,让人的命运由此改变。

  记者手记

  斗转星移 精神传承

  如今,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大多已经退休。高考改变了那一代人的命运,也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一叶知秋,倾听刘耀荣这位40多年前的“天之骄子”讲述伟大的高考改革,从他个体的角度,记录因高考而改变命运的群体,无疑是对改革开放最生动的呈现。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当下,高考已不再是决定个人前途命运的唯一选择,自主招生、艺术特长生、出国留学,让更多人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成才之路。但是,高考所代表的公平、质量,至今仍是人们不懈追求的价值观。那种为了实现梦想、奋勇拼搏的劲头,无论结果如何但求无愧于心的“高考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去传承。


(编辑:安镜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