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旅游

古朴而神秘!“溯源汨罗江”采风团祭诗祭屈追溯诗歌源
时间:2020-06-16 16:56:53 来源:岳阳日报全媒体采访中心

岳阳日报全媒体讯 长约250公里的汨罗江,蕴含着中国文化的血脉,从江西省修水县出发,浩浩荡荡,悠悠西去,在湖南汨罗与湘江、沅江交汇。6月12日起,湖南文学社、中国汨罗江国际诗歌艺术周组委会主办的“溯源汨罗江”文学采风活动自汨罗“三江口”出发,一路溯江而上,14日抵达江西修水县黄龙山——汨罗江源头,拜谒诗宗黄庭坚,举行“论诗”活动,探讨《屈杜传统意义下的诗意写作》。

古朴而神秘!“溯源汨罗江”采风团祭诗祭屈追溯诗歌源

相聚汨水源

“山行十日雨沾衣,幕阜峰前对落晖。野水自添田水满,晴鸠却唤雨鸠归。”采风团成员登上黄龙山顶,在“汨水源”的巨大石碑下,齐声朗诵诞生于修水的诗宗黄庭坚的诗句。不远处,溪流潺潺,在石涧跳跃。这一股溪流从海拔600余米的黄龙山上“出发”,正是汨罗江的源头之水。

探访完汨罗江的源头,采风团来到修水县城黄庭坚纪念馆。一下车,暴雨倾盆。在纪念馆前,诗人、作家们高一脚浅一脚地走着,以这样特殊的方式,向诗宗朝圣。

黄庭坚一生作诗2800多首,以杜甫为宗,讲究修辞造句,强调“无一字无来处”,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风格奇崛,成为“大江以西”即“江西”流派的诗祖。受黄庭坚影响形成的江西诗派,也影响了南宋一代诗风,并对后世造成深远影响。黄庭坚还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晃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

在山水相映、古木参天环绕的黄庭坚纪念馆溪山自在楼,采风团60余名诗人、作家、学者围绕一条江和屈原、杜甫、黄庭坚三大诗人,探讨传统意义下的诗意写作。

“这是采风活动的最后一站,我们将一起度过一个诗神眷顾、诗意迷漾的下午。”论诗开始,汨罗市委常委、市委办主任、作家舒文治以主持人的身份开篇。

七百里修江烟波浩淼,五千年古艾人文深蕴。修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袁汝琴对采风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修水县的两大家族、两片叶子和一个传说。她希望诗人、作家们在这片文化的热土上,有新的思考、新的感悟和诗意的涌流。

“汨罗江不长,只有两百多公里,但在我的心目中,它是一条古老而真实的河流,是一条让人的灵魂变得深邃的河流。溯源汨罗江,切切实实是灵魂的洗礼,是精神的返乡之旅。”《湖南文学》主编黄斌说,“有关传统下的诗意,也是一种精神和灵魂的返乡。是一种境界、一种开阔、一种悠长、一种出发,一种回到自身血脉的守望,而不是固步自封,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优秀诗歌,无论东西,都是我们的上游和源流。”

雨,依然淅淅沥沥下着。论诗会上,思想的火花仍在跳荡。“我感觉屈原、杜甫是我的亲戚,黄庭坚是我的大舅子。这种感觉真的美,它能让你触摸到三个中国顶尖文人的基因。”知名作家、安徽省作协副主席胡竹峰说,“我有时候想,如果把身体里关于屈原、杜甫等的影响拿走会怎么样。我想,我们身体里的文化基因会单薄很多,就好像一座山突然被削平了好几丈。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们进行诗意写作,是给我们鸡零狗碎的生活增加一种润色。”

汨罗江,是一条历史文化名江,一条诗意之江,她从东到西,由小到大归湖入海,从古人所造“汨”字依然可以推断,当时的“仓颉”是看清了这条江不停追逐太阳这一特质的,与之相关联的人和事,习俗和文化,历史与未来,似乎都是这种特质的暗理明示,因此,她诱发的诗意基因也就独特新颖而耐人寻味。“这种诗意是独立不迁、不拘流俗的;是充满忧患、悲悯众生的;是浪漫唯美、勾连宇宙的。”汨罗市政协主席彭千红认为,写作既要诗意文采,又要引领思潮。

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激荡。论诗会上,彭东明、樊建军、易青群、潘刚强、戴逢红、刘石林、秦晓梅、张战、李宁、赵燕飞、罗建平、刘子华等诗人、作家、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探讨诗意写作。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论诗结束时,窗外的雨也停了。大地,一片澄净。诗人、作家们与黄庭坚纪念馆依依惜别……


(编辑:安镜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