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热搜 >今日APP重磅 >岳阳

湘阴教育扶贫:书写时代赋予答卷 阻隔贫困代际传递
时间:2020-08-06 15:58:28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书写时代赋予答卷 阻隔贫困代际传递

  ——湘阴县教育扶贫工作综述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杨琴

  湘阴县位于我省东北部,居湘资两水尾闾、南洞庭湖滨,现辖15个乡镇(街道),总人口77.9万,属精准扶贫面上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288所,在校学生及幼儿82240人。目前,该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512户、36628人,其中6-15周岁3922人。近年来,湘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脱贫攻坚工作,始终坚持把发展教育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在“求精准”上下工夫,在“拔穷根”上做文章。2017年至2019年,该县教育扶贫工作连续三年被评定为省级优秀等次。

  精准识别找到你

  “数据稍有变动,就可能要重新整理一套材料。”提及曾经的“填表”工作,许多资助专干都有一肚子苦水。“尤其现在要‘回头看’七年的资助情况,但幸好咱有了‘本土’系统,不但能及时更新数据,还能互通互享。”

  “我们建立了自2014 年春季学期以来的2至25周岁年龄阶段11668名建档立卡等贫困人员信息数据库,做到了每一条资助数据都有原始发放记录。”湘阴县教育局学生资助中心主任秦国才对着“湘阴县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介绍道,早些年,校际之间、部门之间条块分割,信息不对称,让资助专干走了许多弯路,也让部分应当受到资助的学生进入“盲区”,导致资助未到位或不匹配的情况。对此,湘阴县教育局依托“大数据+扶贫”技术和各级数据,创新研发了这一系统,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

(湘阴县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使用界面)

  “数据精准是政策落实的前提,唯有让数据多跑腿,才能为基层减负。”该局扶贫办负责人胡玲补充道,该系统可轻松查询辖区学生在县域内的动向,极大提高匹配精准度,还可按县、乡、村、校四级生成一览表,基本实现了扶贫数据“一键”报送、查询、汇总,数据准确率达99%以上。

  当如珍珠看待你

  “熊佳喜,湘阴县鹤龙湖镇东风村人,建档立卡户学生,左宗棠中学毕业,现就读于湖南科技大学一年级。高中阶段享受助学金1500元/期,免学费800元/期,2018年获省教育厅贫困补助5000元,‘珍珠生’每年7500元资助……”在学生资助中心专干李大明的操作下,输入受助学生身份证号码进行搜索,仅几秒钟时间,“精准画像”即刻完成,其监护人信息、扶贫干部信息、在校情况、享受资助情况等信息一目了然。

(“珍珠生”合影)

  七口之家,本该其乐融融,但年迈的爷爷奶奶,罹患胃癌的爸爸,罹患乳腺癌并伴有间歇性精神病的妈妈,以及同样在读的姐姐和妹妹,让这个家一贫如洗。而自强自立的她以超当地县一中分数线76分的优异成绩成为了左宗棠中学“悦宝珍珠班”的首届学生。

  “我听到的时候既震惊又痛心。”据熊佳喜高中班主任周万宏介绍,2016年9月12日,开学后第一个周末,当他得知,熊佳喜开学十几天来只到食堂买过两次莱,其余都和姐姐一起吃着从家里带来的坛子菜后,便马不停蹄来到了熊佳喜家中家访。

  原来,当时适逢开学,补助款尚未发放到位,每餐7块的饭钱,让这个贫困家庭长大的孩子却了步。了解到熊佳喜的情况后,周万宏开始扶贫扶志,一方面自掏腰包帮解燃眉之急;联系教育部门和学校合理申请更多资助政策;联系该县民政部门、当地政府,为她家申请低保救助;联系社会爱心人士捐资助学。一方面鼓励、引导她从家境贫寒带来的自卑中走出来,让她担任学习委员,和同学们多交流,改变内向性格;把她当作自己的女儿看待,帮助支持她,并常常带到自家改善伙食;看她身子单薄,便督促她跑步,使她曾获学校田径运动会高一女子组400米第4名。

  “虽然没能生长在富足的家庭,但我仍在爱中成长。希望能将党和政府,老师和爱心人士们对我和我家庭的善意传递下去。” 高考后,不用交学费还能回家乡教书育人的公费定向师范生成了熊佳喜的首选志愿,这既是源自于对心中周万宏“周爸爸”教师这一职业的崇敬,也源自于她想回馈乡梓的决心,“从未想过能顺利完成各阶段学业,是教育扶贫政策让我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我也想通过教育帮助更多的人。”

  “教育扶贫的魅力在于,它既是斩断贫穷代际传播的利刃,更是为祖国培养富有伟大理想抱负并常怀感恩之心的下一代的摇篮。”该局副局长杨岳章算了一笔账,5年来,该县共计发放学生资助资金12205.85万元,惠及寒门学子154284人次。

  再难也不放弃你

  2016年送教37人,2017年71人……2020年96人——这是湘阴县特殊教育康复学校校长寻新祥列出的,由该校负责送教上门的重度残障儿童少年数,从最初的37人,到如今的96人,每一个孩子的情况他都了如指掌。

(县特校教师为特殊孩子送教)

  家住樟树镇的麒麒(化名),由于自闭症并伴有轻度智力障碍,一直无法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更难提进校上学。而父亲因要在家照顾他,不能外出务工,一家人只能靠着建档立卡补助和种田的微薄收入,过着紧巴巴的日子。

  “第一次见他,他满脸都写着恐惧和生人勿进。”据麒麒的送教老师罗玉姣回忆,两年前第一次送教时,麒麒看见老师会躲起来,也不愿接触任何人。但罗玉姣对“特殊孩子”有的是“特殊的办法”。一开始,她拿起麒麒平日在家玩耍的玩具吸引他;后来,她结合自闭症孩子的特点,进行康复训练,鼓励他表达自己所想;再后来,她通过平时与麒麒父亲交流及观察发现他对颜色敏感,对绘画感兴趣,就开始挖掘他的潜能。

  一次、两次、三次……麒麒不仅渐渐放下戒备,还从一开始简单地握笔绘画,学会了涂色临摹,现在已经能进行简单创作了。如今,麒麒最开心的就是老师们的到来。

  “麒麒最大的幸运就是遇到了县特校的老师们。”时过两年,麒麒的进步让家人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父亲看到他能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生活,已经计划外出工作改善生活了。

  “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我们送去的不仅有量身定制的文化‘套餐’及康复训练,还会根据学生的生理需求提供鞋子、衣服、零食、尿不湿等物资。”近年来,该县依托特校和各中小学校,通过就近入学、随班就读、送教上户的方式安置全县特殊儿童少年,目前该县427名6-16周岁义务教育适龄残障儿童,安置入学率达99.53%。

  不远千里追寻你

  “如果成绩理想,我还是愿意继续上学,学一门技术。”2020年7月18日,邵天赐结束了为期2天的中考,面对班主任老师冯领的关切,说出了自己的打算。而事实上,一年前刚升入九年级的他,曾自行放弃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出生于2004年的邵天赐是湘阴县金龙镇人。家境贫寒但孝顺懂事,不好读书但吃苦耐劳是周边邻居对他的一致评价。作为“贫困生”,他早早地就感受到了生活的压力;作为“学困生”,他在学习上屡屡受挫,双重压力下让他面对辍学打工这一“高薪邀约”心动了。

  “其实,单亲家庭、贫困家庭、残疾家庭、家长在外务工家庭等特殊家庭学生一直是我们控辍工作的重点,但我们一开始也以为只是单纯的厌学,想着做做工作一定能回来的。”2019年9月1日,玉华中学迟迟没有见到前来报道的邵天赐,电话过去只是一句轻描淡写的“不想读书了”,直到教导主任孙凯宇和班主任冯领到访其家中,才知道他已随邻居前往广西龙洲务工。

  9月2日发出限期复学通知书,密集的“劝返复学”工作也旋即开始。该县教育局、金龙镇会商出谋划策,老师、镇村干部、驻村一书记或上门、或致电,力求最短时间争取让邵天赐及其家人改变主意。然而力图通过努力为家里减轻经济负担的邵天赐毫不动心,万般无奈之下,学校只得“曲线救国”,通过寄送学习资料、网络授课等形式,为邵天赐送教,尽可能为他“输入”知识。

  2020年6月25日,端午佳节,距离中考仅20余天,金龙镇副镇长,红旗新村村支书,玉华中学老师组成三人“劝返团”横跨湘桂两省,跨越千里,面对面对邵天赐进行劝返。

  “天赐,老师和同学们都等着你回来一起参加中考呢。”见到邵天赐时,三人脸上写满了心疼。但庆幸的是,劝返组近10个月的锲而不舍,苦口婆心的劝说,加之务工经历中感受到的困难,终于让这个倔强的孩子点了头。

  6月29日,重返校园的他带着对老师、镇村干部的感激,和对未来的筹划,一改往日对学习的倦怠,认真跟着学校为他特制的学习计划“攻坚拔寨”,并暗暗决定要学技术。

  “邵天赐是跨越千里追回的特例,但却不是我们成功劝返复学的特例,因为我们从不会遗漏任何一个孩子。”该局基教股马旺华同志对控辍保学工作信心十足。对疑似辍学学生,该县始终坚持 “局领导包片区、股室长包乡镇、普通干部包学校”和学校“校领导包干到年级、班主任包干到班级,任课教师包干到学生”的控辍保学“双线三包”责任制,并“一家一案,一生一案”精准施策,防止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目前,该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7%。

  把最好的给予你

  走进离县城十来公里的长康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两栋崭新的教学楼,黄白相间的墙体,搭配湛蓝的屋项,让校园显得格外温馨与宁静;平整宽敞的运动场、干净明亮的学生食堂以及功能齐全的综合楼……一切,都很难让人将之与硬件差、师资弱的乡村学校“老印象”联系起来。

(修葺一新的长康小学  郭雨滴 摄)

  在五年级的教室里,音乐老师马玲正通过新安装的“班班通”设备,给孩子们上特色课。在该校任教7年多的她也算是见证了这所乡村学校近年来的“巨变”,过去黑板上粉笔刷刷,一堂课下来立马“白头”;音乐教具少得可怜,美妙的音乐只能单一地通过她的人嗓传递给孩子们。而现在,由液晶屏、电子白板和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组成的“班班通”,把教学与网络完美结合,不仅方便了教学,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孩子们还能通过这一方小小屏幕了解外面大大的世界。

  “我们新学校真漂亮,一点都不比城里的学校差!”长康小学二年级学生曾烨璇曾在县城一所小学就读,2019年,她回到重建竣工的长康小学就读,每天都乐呵呵的。

  而长康小学仅是湘阴县乡村学校改革的一个缩影,杨林寨乡、三塘镇等乡村中学里也建起了科教楼,开通了录播室,录制教学活动全过程、与名师远程交流变成了现实,城乡知识传递在网络的链接下变得更加方便快捷。

  原来,近年来,为有效均衡城乡教育发展,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好学,湘阴县针对乡村学校实施了一系列“大手笔”操作。自2014年“全面改薄”工作启动以来,共投入资金1.65亿,完成校园校舍建设项目145个,新建和维修校舍面积近9万平方米,购置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11万余台(套),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校由“弱”向“优”不断转变,近45000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受益。2019年以来,该县再度投入2305万元对三十余所“两类”学校进行标准化建设和改造,投入2072万元对老旧教学用房进行维修改造,并正科学谋划部署南部新城区教育布局,力图打造“企建、公办、民享”新样板,引领乡村提升办学水平。

(长康小学课堂  郭雨滴 摄)

  “孩子、里子和面子,一个都不能少。”该县教育局负责人对乡村学校“提质”有自己坚持的原则和标准。

  于是,做好“面子”的同时,该县高度注重“里子”,牢牢把握住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教育扶贫关键点,五年来,通过招聘、选调等方式引进教师1032名,其中969名分配至农村地区;招录公费定向师范生494名,毕业后全部安排到乡村地区教学,其中扶贫计划32名。与此同时,落实好乡村教育人才津贴、乡镇工作补贴等政策,加快教师周转房建设,稳定乡村教师队伍。

  “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来考量、来谋划、来推动。”2019年教师节,湘阴县委书记余良勇掷地有声,该县教育工作也正朝着人民群众所期许的方向开启一页又一页新篇章。


(编辑:刘美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