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科教 >关心教育大家谈

当箱子成为教具之后
时间:2021-10-20 10:43:28 来源:岳阳日报全媒体采访中心

前不久跟朋友聚会,听到这样一件事:朋友把他的儿子从一个声誉很高普遍看好的名校转到了一所普普通通的学校,为什么呢?是因为一只箱子。孩子班上的老师在教室后面设立了一只箱子,鼓励同学们发现其他同学有什么缺点,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就写一个小纸条投到这个箱子里。朋友认为老师的管理方法不是太恰当,就给孩子转了学。

箱子是装东西用的容器,规范的解释是:方形有底盖可贮藏物件的器具。如果用在教育上,应该可以称之为“教具”。当箱子成为了教具之后,它便可以对孩子的教育发生意义。至于会发生什么意义,关键要看这个箱子里装的是什么。名校的老师设置在教室后面的箱子,要孩子们往里放写有其他同学的缺点的纸条,为的是了解同学们的不良言行,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教育。粗看也没有什么不妥,但是细细一下,这不是鼓励孩子们告密,打小报告吗?老师培养小告密者,鼓励同学之间打小报告,看似是为了管理,显得具有正当性,但却是以牺牲基本人性为代价的!

告密是人性深处最卑劣的品质,是最卑劣的人性之一。告密制度促成告密的氛围,人人都去寻找别人的缺点,人人都自我防范,人人自危,惶恐不安。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都会成为潜在的受害人,没有胜利者。这只箱子跟武则天设置的铜匦何其相似!还记得请君入瓮的典故吗?想起了清朝的文字狱,令人毛骨悚然!更重要的是,鼓励告密的人是教师,教师成了告密的引导者,教师在培养告密者。不可想象,在有众多告密者的班级,同学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些人走上社会之后,会怎样跟朋友同事上级相处?在工作上怎样跟同事合作跟团队共事?告密者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的生活?当因他的告密而让别人受到伤害,告密者的内心是一种怎样的状态?他的生活会愉快吗?

不禁又想起曾经看到的一则新闻,说在一所大学食堂学生用餐只能刷饭卡,一个女生没带饭卡,食堂的阿姨收了她用微信转的饭钱。结果这个女生转头就把阿姨给举报了,阿姨被罚了2万块钱,这女生也因此得到了2000块钱的奖励。如果女生发现食堂阿姨违规收费去举报,也无可厚非。但女生却是在配合阿姨违规之后再去举报,这个举动就有道德层面的问题了。不知道这位女生的举报与教师设置在教室后面的箱子有无联系。

需要注意的是,告密和举报是不同的。举报是按照法律要求检举和控告违法犯罪行为或侵害自身的行为,是公民或党员干部的法定权利、义务,是向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或国家有关部门检举,而告密是属于个人行为,是在阴暗心理的驱使下向某个人“打小报告”的行为。这两种说法很难做到完全区隔,它们的合理性、正当性是否充分,也的确不能清晰判定,只能根据具体内容、事件甚至主观动机来分析判断。恰恰是这种复杂性,成年人都难以厘清,除非极其特殊乃至极端的情况,我们更要坚决反对鼓励孩子告密。就孩子的成长而言,这种鼓励带来的可能后果甚至都不是利弊得失所能权衡的,在道德、人格和心理等等层面,甚至会贻害一生。

还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位老师也在教室后面设置了一只箱子,老师让班上的同学写出你身边的人的一个优点,然后彼此交换。这只箱子引导学生去发现别人的优点,从而不断完善自己;收到纸条的同学受到肯定,有了成功的体验,更加努力上进;同学们互相发现对方的优点,形成和谐互助的人际氛围,促进合作共赢。有位同学拿到别人写的自己的优点的小纸条,珍藏了几十年。这位同学用这个小纸条激励自己,获得了很大的成功。都是放置在教室后面的一只箱子,但是箱子的用途变了,效果就变了,结果也变了,箱子作为教具的意义就更大更好了。

作者简介:万志勇,退休人员。曾在中小学任教,做过中学校长、教研员,后来做教育行政工作。退休后读点书,写点字,唱点歌,散点步,养点花,种点菜,自得其乐。      

(编辑:余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