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物质追求时代,我们专注于获取物质价值有用的手段而忽视精神财富的积累,可是精神指引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否则人类将陷入迷惘。
英国人说,英国人宁可失去整个印度,也不肯失去莎士比亚。乔布斯说,我愿意用我所有的科技,去换取和苏格拉底相处的一下午。东方的哲人庄子早就说过:“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是人类文化不分地域达成的共识。拨开世俗的蒙尘,发现无用之用,才是人类真正的智慧。
世上无所谓“无用”,在你无用,在人有用,无此用而有彼用,无小用而有大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车的功用正是产生于那“无”的部分。五石之瓠,其坚不能举水浆,为瓢则无所容。正是这“无用”,可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梁文道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无用”不是真的无用,一场猝不及防的春风或许无用,却给人沁人心脾之感;诗词歌赋或许无用,却能营养心灵丰富美感。
判断有用与无用的标准应该是多元的,不能仅仅从眼前实用的角度出发,长远之用胜过短浅之用。费米实验室首任主任、粒子物理学家罗伯特威尔逊这样回应大众关于“费米实验室有什么用”的问题,“费米实验室的成果无法直接用于国防,但研究粒子物理与我们如何看待彼此有关,与人类尊严有关,与我们对知识的热爱有关。”如果只要快速“变现”的科学技术,那科技永远无法强大。如果我们仅仅用“能给翘首仰望的人们带来什么好处”等“指标”作为衡量科学价值的唯一标准,那我们所做的,只是在证明我们的目光多么短浅,我们的精神世界多么荒芜。
其次,过分从实用层面考量有用与无用往往会让我们变得功利浮躁。言慧珠是梅兰芳最喜爱的女弟子,学梅派学得最完美。然而,她在一次《洛神》的彩排后一位老先生评价道:“扮相,身段都好,就是没有你先生那股仙气儿。”于是言慧珠请教老先生,终于得到了答案。老先生说:“你老师会画画,会写字,会弹钢琴,这些你会吗?你有没有你老师这些戏外的本领呢?”有时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可见无直接之用并非无间接之用。过分的考量直接实用是成长的大忌。
此处与彼处,短浅与长远,直接与间接,可以变通,可以调剂,我们不必刻意追求有用,也不用刻意显示无用,顺应天道,切合自然。在庄子的笔下,一棵树因无用才活了下来,一只鹅因无用而遭屠杀,弟子问他,怎样才能保全自己呢?庄子说我将介于有用和无用之间,乘自然之道,浮游与天地之间。
是的,我们应当介于有用无用之间。有用与无用相得益彰,我们不必对其中一者过度追求,正如我们需要面包,也需要一株水仙。我们需要饕餮之宴,更需要一杯轻烟袅袅的清茶。我们需要俯身拾起六便士也要抬头仰望明月光。
教师讲评:第一个段落引入话题,亮明中心论点。刘勰说,文之大端,首在布局谋篇,作者有条理极其清晰,逻辑极其严密的整体构思:他把无用之用整体分类:一、无此用却有彼用。二、无眼前之用却有长远之用。三、无直接之用却有间接之用。这种分类非常科学,突出了无用之用的隐蔽性、曲折性,抓住了事物的特征。每一种分类各有侧重,不交叉、不重复、不包含。分论点一:无此用却有彼用。分论点二:无眼前之用却有长远之用。分论点三:无直接之用,却有间接之用。总结部分,升华主题: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有用和无用,本文是提醒无用并非无用,无用也有大用,但并不是就要推翻有用,有用与无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互补兼济,灵活运用,何乐而不为呢?这样构思,使文本在逻辑上无懈可击。
市十五中418班 张文杰
指导教师 姚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