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科教 >教师随笔

​摘青蒿
时间:2022-04-11 10:39:55 来源:岳阳日报全媒体采访中心

1000.jpeg

“明前茶,贵如金”,人们在忙着采摘“清明”茶的同时,也不忘顺手采摘几把随处可见长势喜人、润如碧玉的青蒿,在春耕劳作之余,将青蒿焯水断生后与冬日留存的糯米粉糅合成蒿团,家乡人称之为“青团”,或清蒸,或煎炸,男女老幼百食不厌。在一饱口福的同时,据说它还有驱寒祛湿、芳香避邪、截疟退黄、除烦解渴的功效。

春天是个多雨的季节,一下就是三五天,雨水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几丝烦恼,却给万物创造了萌发拔节的必要条件。春天是野菜的世界,几阵春雨过后,天岳幕阜山下的南江河夹岸的沙土地里满是青蒿的世界,一簇簇、一片片、一团团……它们吮足了春雨的营养,从黑褐色泥沙里钻出来,不出几天,就长高了几寸许。伴随着和煦的春风拂过,它们挥舞着小手欢迎勤劳的人们前来采摘。青蒿的叶面正面嫩绿,背面呈灰白色,与本地高大的野生艾蒿叶相似,细闻都有一股较为浓烈的芳香味儿。也正是这股特殊的气味,在河滩上野地里觅食的牛羊等家畜也不会啃食。

“春雨贵如油”,这句农谚是有充分道理的。一场春雨过后,路边、沟渠、河滩、荒地、屋后、阶前长满了密匝匝的野蒿,满眼都是诱人的绿色,煞是可爱。挑个周末晴好日子,全家人一齐出发,身挎菜篮或手提环保购物袋,在一望无际的河滩边一路撒欢,不到个把小时,就会收获满筐。当然,收获的不仅有青蒿,还有野葱、水芹菜、野藠头、紫苏、薄荷等野菜。本地采摘的是黄花蒿,又名臭蒿,苦蒿,香苦草。不要误采香蒿,因为它不含青蒿素,芳香味也没有那么浓烈。在嬉戏声中远离市井喧嚣,病毒侵扰,真正做到了带娃摘蒿两不误,既收获了劳动的快乐,又让孩子们学会了辨别青蒿、崇尚科学的知识。

青蒿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黄花蒿的全草,是一种药食同用的植物。表面黄绿色或棕黄色,具纵棱线,叶互生,暗绿色或棕绿色,卷缩易碎,两面被短毛,气香特异,味微苦。以色绿,叶多,质嫩,未开花,香气浓者为佳。青蒿入药,始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中有“煮青蒿”疗病的记载。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记录了用青蒿治疗疟疾的方法:“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尺服之。”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用青蒿治“疟疾寒热”。青蒿素还具有广谱的抗菌、抗病毒、抗真菌作用,青蒿水煎液对表皮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还有减慢心率和降压,抗辐射作用,难怪人们都喜爱它。当然,凡世间事物都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青蒿性寒,味苦、辛,也不可多食。青蒿素是青蒿的精华,亦是当今世界上治疗疟疾的特效药之一,它能消灭疟原虫、治疗恶性疟疾、降低毒素,是被喻为拯救两亿人口的大发现。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受中医典籍《肘后备急方》所启发,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拯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疟疾患者,她因此在2015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普通野草从民间走进古籍,又从古籍走向世界,皆因其独特的芳香与疗效。

采摘完青蒿后,制作青蒿也是一件挺有意思的厨艺,家乡人称之为做蒿饼或蒿蘸。“蘸”字,《说文解字》的注释是:以物没水也,指在液体或液状物中沾一下再离开。青蒿制作过程的重要步骤就是要掺和一定比例的糥米粉,糯米粉需要加水调和,也就是蘸水要坚持适度原则,稀稠要恰好。将采摘的青蒿洗净后倒入大锅中用开水捞取,沥干水后与适量糯米粉反复揉搓,边掺水边用劲揉,因青蒿原料非常鲜嫩,汆水后会变柔软,一般不需要刀切或碎肉机加工。如果要想保持青蒿的青翠色泽,就需要添加食用纯碱。有的人喜欢加入白糖,以丰富口感,兑冲苦味。和粉后蘸水再分捏成若干饼状或圆砣状,上蒸锅大火蒸煮熟透或直接用清油细煎慢炸,依个人口味选择烹调方式。主妇们将制作好的蒿饼刚端上桌,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用手去抓抢。全家团座共享美好“食”光,把无限春光装进盘子吃进肚子,感悟春之生命勃发。

“抖友们,随我摘青蒿去啰!”如今,人们对绿色健康食品的追求已成为新时尚,平日不起眼的野草变成了仙䓍。灿烂春光下,一群身姿窈窕、汉服出镜的少妇们通过手机视频与网友热情地打招呼,边直播边用纤纤巧手掐下拧得出水来的青蒿尖子,做起了为家乡直播带货的网红经济。

(平江县第四中学  李锋)

(编辑:余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