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喜欢和大人们一起去看露天电影。八九十年代,电视在乡间还未曾普及,于是,看一场露天电影几乎成了乡里人唯一的消遣。
一般是,谁家有了值得庆贺的事,都会放上一场的。比如,做寿,娶媳妇,还有孩子考上学堂。就在人家的地坪上,架两根木杆(铁杆),拉一块幕布。傍晚时分,附近的人陆续赶到,只等天一黑,电影就开始了。
看电影的队伍是十分壮观的,有时在晒谷场上放电影,几百平方米的晒谷场上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尽管放映员不停用话筒大声喊着“莫吵了”“小孩不要乱跑”“电影就要开演了”,可是,喧闹依旧。只有当音响响起,洁白的银幕上开始出现某某制片厂几个大字时,人群才会慢慢安静下来,好多双眼睛全神贯注地盯着荧幕,生怕漏过幕布上一丝一毫的风景。
每次看电影,往往来不及吃完晚饭,就被门外的伙伴们给吆喝走了。手里照例拿着板凳、椅子,一般要拿两把,左右各一把。我们做小孩的要先去占位子,等爸妈干完活,就可以坐到一个好的角度看电影。
看电影的时候,我们小孩是自由的。大人们往往被电影情节所吸引,无暇顾及我们。我们小孩看不了一会,便会溜到最后面的空地去,拽着爸妈给的一两毛钱,可以买上一包瓜子(用报纸包着,一毛钱一包),嚼着可香了,也可以买上5颗冰糖(两分钱一个,硬糖,味道很甜),还可以买一两片红生姜,又辣又甜,蛮开胃。夏天的时候,可买到五分钱一根的冰棍,米白色的,透亮透亮,幸运一点还可以买到一毛一根的绿豆冰棍,那种绿豆冰棍很好吃,不仅甜,还很爽口,吃了,人一身清凉。再回到座位当中的时候,电影还在放着,我们吃完东西,瞌睡便来了,任你怎么努力睁着眼睛,银幕上的景物都变成了星星点点,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往爸妈的膝盖上一靠,睡着了。
所以,往往是,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躺在床上了,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银晃晃的一片。隐约听到隔壁的爸妈还在议论着电影里的人物,于是,翻个身,又睡了。
再大些的时候,就不想跟着父母一块去了。邀上两三个伙伴,故意要到邻村去看电影。父母不放心,往往要拜托邻村的叔婶表妹们暗中关注着,所以我们去邻村看电影,往往都能享受很好的待遇,坐靠前的位置,吃好吃的东西,自由而快乐。有次邻村放电影,碰巧家里有事,我未能去成。第二天伙伴们告诉我,说是看见了我的数学老师。当时数学老师就坐在离她们不远的地方,她们叫晏老师好,老师还对她们笑了一下。我暗自庆幸,幸亏没去看电影,不然被那个老师看见了,该怎么办?要知道我当时的数学成绩一团糟。
有一次村里放电影,记忆很是深刻。住在我们上屋的四军哥哥考上了大学,这是我们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队里恭贺两部电影。电影名字我不太记得,只记得那次放电影前,放了很多的鞭炮。鞭炮声一阵一阵的,响了很久。引得看电影的人一阵又一阵地骚动,大家都在谈论四军哥哥考上大学这一事。那一天所有的父老乡亲团结一致,把大大小小的孩子都领往了放电影的地坪上,目的无非是想让他们的孩子、孙子都以四军哥哥为榜样,以后也要考大学。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我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考上大学!
现在,露天电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喜欢窝在舒适的房间里,变幻着不同的频道,或是待在繁华的影院,孤独地欣赏着一部又一部的电影。
很难在看电影的时候,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了。
(岳阳市十六中教师 邹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