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钩沉

端午祭典 中国水文化的别样表达
时间:2022-05-29 17:51:52 来源:岳阳日报特稿部

20220529090004453630 (1).jpg


□潘刚强


五月五,过端阳。

门插艾,香满堂。

吃粽子,点雄黄,

龙舟下水喜洋洋……

年年端午,岁岁龙舟。从公元前278年屈原那惊天一跃算起,端午节庆迄今恰是2300周年。回望万顷重湖,守护一江碧水,细细打捞乡愁记忆,遍地香草依然散发醉人的芬芳。

一种手势的意象

汨罗江划龙船,只有朝过庙的龙舟队才有资格参加竞渡。所谓朝庙,便是各参赛的龙舟队一齐扛着龙头上玉笥山屈子祠举行祭祀仪式,故又称祭屈原、祭龙头。

2005年端午,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赛首次移师汨罗,来自世界各地的特邀嘉宾与龙舟队员相聚屈子祠,举行传统而独特的朝庙仪式。曲终人散时,祭典其实并未结束。龙舟赛手抬着龙头奋勇争先,作为主宾,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冒雨登上冲锋舟,朝归义街河段那水深江阔的主赛场御风而行。在彩船的簇拥下,龙头闪光的运粽木船从秭归而来,停靠“祭屈”的高幡旗下。先生在金童玉女的伴随下,庄严地登上祭坛。300青衣童男、300红衣童女排成三列,每人舞动着手持的艾叶,齐声朗诵《离骚》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诵完第二遍,独立祭坛的余光中先生开始朗诵他自己为这盛典而新作的《汨罗江神》,经过扩音喇叭传递的声音掠过空阔的水面,在阴沉的雨云下发出天籁般的回响。先生激情豪迈,亮起圆润而铿锵的喉咙,领着600诵诗童子及30万观众一齐呐喊。

祭诗合诵完毕,他从秭归来人的手中接过一叠叠黄宣纸的祭文,投入火舌抖擞的祭钵里。祭屈诗文又吐出几口淡蓝色的火焰,在先生庄重的目光浸染下迅速化作一股轻烟,向那2283年前遁水远逝的灵均飞去。只这短暂的一刻,便将汉时贾谊投书凭吊的历史轻飘飘地翻过新的一页。接着又接过船上带来的一篮粽子,先生将自己从台湾带来的5只大粽加进去,拎到江边,一只只投入水中。

事后,余光中先生在散文《水乡招魂——记汨罗江现场祭屈》中说,这该是他身为诗人,一生中最有象征意义的一个手势了。那天我在现场,江中投粽的这个手势,十几年来始终在我脑海中浮现。他的象征意义,除了祭祀屈原,见证“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我总觉得应当还有另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表达。

余光中先生为何亲自从台北带来5只大粽投入汨罗江?台湾岛1990年举行国际龙舟锦标赛时,官方印发的《大会手册》这样写道:“屈原被绌,感于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忧愁而著《离骚》。其后怀石,自沉汨罗江以死。楚怀王闻后甚伤,而命其臣驾龙舟寻之。后人为感念屈平之伟大忠义,唯恐其死,葬身鱼腹,共议以粽果腹。然汨罗江水浩浩,遂又议以舟载粽至江中投置,而定龙舟。此乃端午竞舟之由来也。”这种“以舟载粽至江中投置”的端午习俗,海岛渔民特别重视,成为龙舟竞渡不可或缺的大事。

龙是会飞的鱼

在中国水文化的谱系中,鱼有着特殊的地位。段注《说文》称:“龙,虫之长,幽能明,细能巨,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从民间看来,“鲤鱼跃龙门”,龙就是会飞的鱼。龙舟鱼形,或龙首鱼文,成语中还有鱼龙百变、鱼龙曼延、鱼龙混杂等诸多形象,这种鱼龙一体的文化渊源,在端午请龙神、招屈魂、划龙舟、包粽子等程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宁荒一年田,不输端午船。”屈子祠祭典代表性传承人杨基良先生说起龙舟故里,他心中充满自豪。从归义街到磊石山一带,汨罗江尾闾自古以来靠捕江鱼、打湖草为生。过去划龙船以姓氏、屋场为单位,每有龙船的地方,都要摆设龙头的神案,有专人上香朝拜。龙船下水时,先得祭龙神请龙头登舟,祭祀时鼓乐鞭炮齐鸣,由头桡手背龙头下水去洗澡。如今为了举行国际龙舟赛,改在开幕式上祭龙头与祭屈原合一。但祭龙头的程序不能少。

龙头点睛,大显威灵。

红龙上天,天降时雨。

黄龙下地,国泰民安。

龙行一步,百草皆青。

龙头上红,遇事呈祥。

凶神远避,恶煞潜踪。

2019年第十五届中国汨罗江国际龙舟节开幕式,祭龙头搬上了“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舞台。背依玉笥山,面朝香草湖,电视台直播,无人机航拍,现场情景剧般的恢宏气势,杨基良先生依然一身乌黑礼服,用他那汨罗普通话,吟唱般的司仪号令,祭龙头,点龙睛,一步不能少,一步不能乱。

河泊潭,汨罗遗风

2020年6月12日,“溯源汨罗江,一路诗意行”采风活动在汨罗市白塘镇举行“保护好一江碧水”签字授旗仪式。汨罗江故道河泊潭,因屈原抱石自沉而称罗渊、屈潭。北端凤凰咀与对面的磊石山隔河相望,诸水汇合,江陡流急,漩涡盘转,潭深无底,自古便是重要的祭屈场所。

唐代沈亚之《屈原外传》讲述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汉建武中,长沙有个叫欧回的楚人,白日忽见一位先生,自称“三闾大夫”。他对欧回说:“闻君尝见祭,甚善。但所遗并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并以五彩丝转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今人五日做粽子,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是汨罗之遗风也。

九畹滋蘭,江畔共吟芳草地;

三尊奠醊,峦间翔舞凤凰枝。

河泊潭畔,怀沙亭前,二龙戏珠的神案台上排插五色三角龙旗,师刀、牛角、令牌、量天尺、海螺、金耙等祭祀法器护卫圣水壶。一座纸马金桥从神案铺往大地,东南西北和中央启灵五老童子幡旗摆起五方阵,招兵招将礼兵郎小旗各驻其守。江边主祭台上,三炷高香,一对红烛,供奉粽子、包子、水果及茶、酒等若干祭品,河岸东边鱼龙神幡,西边招屈神幡,伴随江风在高空中猎猎飘扬。

主祭师孙浩先生认为,汨罗江边请龙水、招屈魂的巫舞,原来广泛用于祛灾祈福或驱鬼辟邪,俗称“打倡”。《荀子·礼论》说:“清庙之歌,一倡而三叹也。”“打”就是舞,“倡”就是唱,以乐诸神。又因其巫风神态,放纵情性,不加检束,亦称“打猖”。

“呜——”,“呜——”,“呜——”,三声牛角号,鼓乐齐鸣,鞭炮炸响,打倡祭师闪亮登场。他们头裹红布巾,身穿红衣裤,一条红腰带,赤脚套草鞋,边舞边唱,请来天地水阳四界神。优美的舞姿、深沉的古乐,仿佛回到两千多年前《九歌》迎神的祭祀场景。

自从楚王亲钦令,敕奉屈子显威光。上界敕你神通大,不分日夜救良民。下界敕你显神通,不分贫富救良民。带动三斗三升芝麻将,带动四斗二升粟子兵,来好像蜜蜂兵,去好像乌蛙阵。来到江边祭龙神,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主祭师端起圣水洒龙头,赞道:“龙神下界,龙鳞千层厚,龙须数尺长,两眼如闪电,开口放毫光……”抬龙头,打龙幡,一并跳起迎龙神舞。龙抬头,龙摆尾,龙翻身,龙滚水。龙行禹步,五谷丰登。龙舟竞渡,吊慰忠魂。众信随行其后,护卫神龙圣水送往屈子祠,拉开龙舟竞渡大赛。祭台上的粽子、包子、水果等贡品抛入江中,供奉龙王的虾兵蟹将及万千鱼儿享用。

可否?来个爱鱼周

捕鱼、狩猎和植物采集是人类猎取食物最古老的主要方式,随着农耕和畜牧业的发展,我国早在夏朝便有“禹禁”规定:“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鳌之长。”先秦时期,各地设有虞衡的职责,《周礼》分为山虞、泽虞、林衡、川衡,就是我们今天生态保护实施的林长制、河长制。

长江和洞庭湖流域春季禁渔,2001年最早在岳阳市试点。试点成功后,2008年在长江全流域推开。自2021年起,我国正式实施十年长江禁渔。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包括洞庭湖、汨罗江,渔民全部转业上岸,全面实施生态修复,步入保护优先、绿色发展新时代。

我想起唐代储光羲《观竞渡》:

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

习棹江流水,迎神雨雾开。

标随绿云动,船逆清波来。

下怖鱼龙起,上惊凫雁回。

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

“牛歇谷雨马歇社,人不歇端午逗人骂。”农历谷雨不准甩牛、社日不准赶马,那天主人还得喂把好饲料。端午更是一个特殊日子,人事再忙也得歇息。显然,这是一种禁止捕鱼的最好方式。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断,全民参与龙舟竞渡,祭龙神、丢粽子,就是敬鱼、爱鱼,倡导人们敬畏大自然。今日禁渔令的全面实施,最终目标就是“能令秋大有”。各地开展的公益活动中,有世界河流日、世界候鸟日、世界鱼类洄游日。就像大家喜爱的爱鸟周一样,端午佳节,我们何妨来个爱鱼周活动?



(编辑: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