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财经

第一财经:供应链金融在银行小微业务中活色生香
作者:    来源:广发银行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09日    责任编辑:安镜蓉

编者按

供应链金融一直是银行的业务板块之一,而基于互联网技术支撑的第三代供应链新模式不仅助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也成为众多银行新的发力点。“第一财经”在解析供应链金融的发展之中肯定了广发银行“E秒供应链融资”的创新金融尝试。

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第三代供应链金融模式正在成为银行新的发力点。

在广发银行,今年推出“E秒供应链融资”可以实现秒级出账;在中信银行,不久前上线的云链供应链金融,从供应商提出申请到完成放款,仅需两小时。

今年10月份,上海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更是集中推出了基于各自优势的线上供应链金融产品。

“银行一直在做供应链金融,但以往都是在线下完成,如今,随着线上供应链金融技术的成熟,极大的提高了该业务的效率,另外,核心企业的自身操作难度也在逐步降低,更加愿意帮助和扶持产业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融资,”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对本报解释。

事实上,不仅如此,如今银行正在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由于利率等原因,信贷风险相对较低的大企业在银行空置大量授信,银行无法将其盘活,授信回报低,而另一方面,大企业上下游大量的供应商、经销商多为信贷风险相对较高的中小微企业,银行对此缺乏积极性但又不得不完成考核。

而供应链金融仅占用核心企业信贷额度,仅把控核心企业风险,正好解决了上述交织在一起的问题。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为14万亿元,2020年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或将达到27万亿元。

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黄润中认为,新时期新征程需要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正在逐渐改变传统银行业服务模式。

供应链金融风口渐起


2017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稳妥发展供应链金融。鼓励商业银行、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

所谓供应链金融,通俗来说即银行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并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务。

事实上,供应链金融一直存在于银行业务模块之内,早期的初代供应链金融模式,是银行基于核心企业的信用作为支持,为其上下游提供融资支持。但这种支持是纯线下完成的,不仅效率低,对于银行来说,风险把控能力也有限,更难以处理各种信息的汇集、交流和共享。

此后,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第二代供应链金融模式中,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各种信息开始实现初步整合,使得银行能够初步把控链条中存在的风险。

现如今,互联网金融科技加速了供应链业务转型升级,银行可以更加深度介入到整个供应链中,更多的底层数据能够获取并加以利用,效力也得到极大的提升,对于银行来说,这是一款可以获取线上批量的融资利润,突破地区限制的业务。

“我们最早于2013年推出在线供应链金融系统1.0版本,并将其整合成'广发在线贸融通'品牌。后来又陆续推出了在线保理、在线订单融资、在线预付款融资及在线动产融资等产品,今年推出的e秒供应链品牌是广发银行在线供应链金融全面迈向'秒级'时代的标志。”广发银行一位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说。

对于核心企业来说,供应链金融可以优化账期,改善现金流,同时,通过债权的层层传递流转,也降低供应链末端供应商或经销商的融资成本。

“随着在线供应链的推广和普及,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的操作难度逐步降低,更加愿意帮助和扶持产业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融资,实现其管理上下游的要求,有效支撑了产业链的生态健康发展。”上述广发银行内部人士说。

金融服务更加个性化


对于银行来说,供应链金融的风控模式不同于传统的风控模式,其风险点在核心企业,不在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供应商或经销商,其风控模型建立在核心企业提供的交易数据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核心企业有意愿向银行提供真实的交易数据。

比如目前,电商平台诸如阿里、京东开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正是基于自身作为核心企业的优势,能够全面把控到整个供应链条中的各种数据,进而控制风险。

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业务的主要基础模式包括保兑仓融资模式、融通仓融资模式和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前两者都要以实际货物对应的仓单质押为载体,后一种则是以应收账款作为质押物向商业银行办理融资。

但随着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核心企业越来越要求更加个性化的定制服务。

“我们之前遇到一个国内著名的小家电生产企业,他们的下游经销商分布在全国各地并有融资需求,但不接受传统'保兑仓'贸易融资方式。我们就以该企业为核心企业,在核心企业配合提供相关数据的前提下,为其经销商提供'数据质押'在线融资专案。”上述广发银行内部人士说,截至2017年末,共有40余家经销商参与该项目。

所谓“数据质押”融资,即通过分析贸易融资客户特点,提取出影响客户风险变化的核心数据,在银行能够获取相关数据的前提下,通过“数据质押”风控模型,将相关数据应用于客户准入和贷后动态监控,以此满足客户“贸易融资流贷化”的需求。

不仅盘活授信还助力小微


另外,也有银行通过与第三方供应链金融平台合作,比如工商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等均选择借助中企云链的平台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中企云链官网显示:其是中国中车联合11家央企、6家地方国资、2家银行、3家民营企业共同组建,截止目前已注册企业16846家、保理融资239亿元、累计交易1353亿元。

据了解,中企云链目前已形成“N(供应商)+N(核心企业)+N(商业银行)”的在线供应链服务,基本业务模式为:核心企业在平台上向上游供应商出具“云信”后(《付款承诺函》项下的债权),上游供应商可持有、转让和融资。

“我们之前做的一个案例,单笔云信拆分245次,穿透了4层供应商,100多家供应链企业参与其中,由此做到核心企业的优质信用可以通过供应链金融穿透到多层的中小微企业中。” 中企云链华南区董事总经理曾育昌说。

而中信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属于直接保理融资模式,即由中信银行作为保理银行通过中企云链直接向核心企业的上游多级供应商提供线上保理融资服务。

10月12日,光大银行也发布了“阳光供应链”系列产品,实现保理、保函业务线上化,并通过核心企业信用增级,向上游供应商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比如其中的“阳光融e链”产品,就是通过网银、第三方平台或银企直连等电子手段,直接或间接获取贸易双方交易背景信息、交互债权转让信息,为客户提供全流程电子化保理金融服务的创新型金融产品。

事实上,对于银行而言,与第三方的合作,不仅有效盘活了核心企业在银行的存量授信资源,还批量导入了大量中小微客户,完成监管层对于小微业务的考核,有效地提高了银行的资产定价水平,实现了银行、供应链参与各方的多方共赢。

原文刊发于“第一财经”


第一财经:供应链金融在银行小微业务中活色生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