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探索“七二一”文明执法模式,打造城管“铁军”——
栏目图为【挂职记者看华容(三)】
秀美容城(压标大图)
文/湖南日报记者 徐典波
图/刘立武 徐典波 吴巍伟
编者按 作为集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等“金字招牌”于一身的华容县,其精细化城市管理工作模式一直走在全省前列。7月下旬,冒着酷暑高温,7名在华容部分乡镇挂职锻炼的省直新闻单位编辑记者来到该县城管监察大队,开展为期3天的城管短期实践体验活动,亲身体验了一把当好一名“城管队员”的工作日常。3天时间与城管队员们同吃同住、跟队“执法”,也让他们对“城市管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有多少人误解;
有多少人指责;
我却这样执着。
这到底为了啥?
懂我的人都知道,
我为了城市这个“大家”。
这是洞庭之滨又一个黎明,一群冒酷暑迎朝阳的执法者,哼着“歌儿”走进街头巷尾。歌声中带着坚毅,这是他们工作的真实写照。这个群体,就是“华容城管人”。这个歌声,有笑有泪,有苦也有乐!
2017年的三伏天,记者参与体验华容城管工作,与城管队员朝夕相处,对城管人有了新的认识。华容城管人正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探索“七二一”文明执法模式,打造城管“铁军”。华容城管人绘就的“品质华容”画卷徐徐展现眼前……
体验记者给人行道上违规乱停车辆开“罚单”
“七二一”执法重塑“好形象”
“老人家,您说了‘就走’,可走了又来,我们就奉陪到底咯。”
“城管哥,我‘打游击’确实不好,但你们的态度闷(很)好。”
7月18日中午,烈日炎炎,华容县人民医院门口,小摊贩、“老游击队员”陈婆婆推着一车水果占道经营,被“杀回马枪”的县城管监察大队副大队长朱焕新逮了个正着。城管队员不仅没有恶语相加,还忙着帮陈婆婆等几位占道经营的小摊贩,将三轮车送至规定的区域,并再次耐心教育。
记者体验中发现,针对各种城市管理问题,华容城管人总是服务为先。面对温情执法,多数业主很是服从,主动配合城管工作。“我们现在更像是服务者。”朱焕新说,大队坚持“为人民管理城市,靠人民管理城市”的理念,着力用服务解决7成问题,用管理手段解决2成问题,用执法手段解决1成问题,形成了“七二一”文明执法模式。
好形象是“服务”重塑出来的。朱焕新告诉记者,推行服务为主的执法模式,“游击战”虽日复一日,但城管和摊贩的矛盾冲突少了,城市越来越整洁干净了,市民对城管的满意度高了。
“打桩定位”提升“城市品位”
城市管理作为提升城市品位的抓手,路该怎么走?各地都在探索。华容城管人给出的答案是:围绕“精细化管理”,破!立!结合大胆实践,探索出一条具有“华容特色”的城市管理之道。
记者见到,华容县城管监察大队二楼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就像城市管理的“神经中枢”,遍布城区的425个摄像探头像一只只眼睛,紧盯着大街小巷。“每天平均派发各类市政管理案件10多件,案件办结率和群众满意率均达100%。”大队支部委员唐建华自豪地介绍,指挥中心在岳阳首屈一指,与以往粗放型管理模式相比,数字化模式的管理效率明显大幅提升。
盛夏时节,穿行华容城区大街小巷,“打桩定位”的城管人成为一道风景。何为“打桩定位”?县城管监察大队支部委员季斌解密说,大队把城区划分为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大区域,将执法人员按比例分配至各区域的具体路段,对市政管理的“六乱”现象进行“六包”,迈出了精细化管理的关键一步。
前后干将,后有督军。大队为确保“打桩定位”取得实效,专门成立督查室加强督导,主抓每天督查扣分、每月讲评通报、季末奖罚兑现“三到位”,对排名前两位的中队分别予以3000元和2000元奖励,激发了队伍“比拼赶超”的活力,助推市场秩序井然,城市品位日新月异。
“铁军”镀亮“金字招牌”
人们的印象中,“一把手”通常是坐办公室,安排部署工作。记者在华容县城管监察大队,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县住建局副局长、县城管监察大队大队长朱健强每天在执法大队、路面、业主单位来回转,接待来访群众,“电话接不停”是工作常态。有市民来找茬的、有队员询问处理意见方法的、更多是处理、调解矛盾纠纷的。朱健强说:“城管管的就是这些琐事,我们都是城市的服务者。”
要执法者变身服务者谈何容易?采访中,大家不约而同提到,这得益于大队的“城管大家庭”建设。9年前,朱健强走马上任,从制度管人、苦练“内功”、奖励激励、多方监督等方面下力气,打造城管“铁军”,为城市管理做出了有力制度和纪律保障。
从县城管监察大队建食堂就可管中窥豹。食堂由5个城管队员掌厨,每天提供早、中餐,让队员们腾出更多精力安心工作,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县城管监察大队共有201干部职工,其中超8成为退伍军人,也有少部分招考进来的大学毕业生,如今是一支充满朝气的队伍。
“小县城”里“大管家”,华容城管人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曾创下连续3年获得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县城先进单位的殊荣。华容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部长杨景嘉许说,华容获得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两块“金字招牌”,城管人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