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教育

别再错怪孩子了,他哭闹发脾气不一定是被宠坏了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8年09月12日    责任编辑:李璇

孩子有时候会哭闹发脾气,这可不一定是因为孩子被宠坏了。或许是因为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展出必要的能力来面对沮丧和失望。

今天的文章,武云斐博士继续讨论“孩子的那股别扭劲儿上来了,怎么办”,并从脑科学角度解读直接应对情绪和想象两个策略背后的原理。家长们也可以据此发挥想象,创造出更多的方式。

在《孩子的那股别扭劲儿上来了,怎么办?》一文中,我们谈到家长们在面对孩子的情绪时,可以用的两个策略:直接应对情绪的策略,以及想象策略。这两个策略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试过的家长就能体会到它们的魅力,会激动地分享他们的故事。

看到孩子的情绪,可以有很多方式。比如下面这个妈妈,引导孩子用画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情绪;并且在孩子表达的时候,她也给了孩子全部的关注。

有一次她四岁的儿子躺在厨房地板上哭闹发脾气,因为她说自己得先做饭,不能和他一起玩。看到孩子这样,她停下了手里的事情,递给孩子一个本子,让他画一画自己的感觉。孩子拿着笔在本子上画了很多个乱如麻的圆圈,最后还在纸上戳了一个洞。她一直在旁边看着,很认真地说:“看起来你真的很生气,原来你那么失望啊。”然后翻了一页,请儿子继续画。在画了三张以后,孩子不再生气了,自己起身去玩了!

为什么这些策略能起作用呢?首先是孩子的情绪被直接看到了、感受到了。而想象的过程,是家长在向孩子展示自己的同理心吧,让孩子觉得自己被理解了。

让孩子平静下来的最直接的方式是看见他的情绪

当孩子表达自己的需要时,尤其是小孩子,这些需要通常和人类最基本的需要相联系,如吃饱、身体的舒适、被拥抱、被关注、觉得安全等等。当他们觉得自己的需要没有被听到的时候,对于他们而言就是压力信号,这些信号会直接抵达爬行脑和情绪脑,产生压力反应,表现为某种负面情绪。

当压力信号直接抵达了爬行脑或情绪脑的时候,理性脑处于掉线状态,即掌管问题解决的部分处于掉线状态。所以不论妈妈再怎么讲道理,孩子还是在重复自己的需要,表面上看起来是孩子不懂道理,不听劝;其实是孩子的大脑发育还不够完善,或者自我掌控的能力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妈妈说的所有道理,在情绪脑听起来都是在否定它。情绪脑喜欢认同感、同一性,不喜欢被排斥和孤立,容易冲动。妈妈所讲的道理和逻辑是需要理性脑才能理解的,但是孩子在压力应激反应之下这些信息根本到达不了理性脑。

信息在大脑的低层次结构中被解释为需要不能被满足的话,则会本能地以更激烈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候家长越讲道理孩子越哭闹的原因。不是孩子不讲道理,而是他能够理解道理的大脑那个时候“没在线”。

当家长直接面对和回应孩子的情绪的时,是在以孩子能听懂的方式说:“你的需要我听到了,你的情绪我理解了。”当孩子听到了这些,他大脑的压力反应释放了;负面情绪在被听见被看见时获得了疗愈。当压力反应释放以后,妈妈的解释(理性信息)才可能被孩子的理性脑所听见;他可以理解当下的情形了——家里没有了,所以现在吃不成。 所以他自然也转向了问题解决(理性脑的功能)——先吃些别的,明天妈妈再买。

案例分享

这是一个从《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会说》上面读到的故事。

一家人带着姐姐和弟弟去博物馆看恐龙,弟弟对恐龙简直着迷得不得了。博物馆出口的必经之路是礼品店。礼品店的价格大家都了解的,不过为了不让孩子失望,父母还是为儿子买了一套石头作为纪念品,然后儿子开始嘟囔着想要一个恐龙模型。

妈妈对孩子说太贵了,而且我们已经给你买了一套岩石了。爸爸要求他停止抱怨,想想他已经拥有的那么多玩具,该知足了。儿子听到这哭了起来。爸爸很严厉地制止他,结果儿子变成躺在地上哭闹了。

父母觉得非常尴尬,妈妈突然想起来在参加的家教工作坊里学到的一招,她从包里拿出一个本子坐在儿子身边开始写,这引起了儿子的好奇,他停下来问妈妈在写什么,妈妈说,她在写“大卫想要一个恐龙,他非常想要一个恐龙”。儿子盯着妈妈看了会,接着说,我还想要一个三棱镜。妈妈也写了下来:“他还要一个三棱镜。”然后儿子的举动让父母都很诧异,他从地上站起来,跑过去对姐姐说:“你想要什么也告诉妈妈吧,她都会认真地记下来。”然后一家人就高高兴兴回家了。儿子并没有继续缠着要买恐龙模型!

这位妈妈说,从此以后,每当她带儿子去玩具店或类似地方的时候,一定会带着本子,孩子说想要什么,她就会郑重地写下来,作为儿子的心愿单。这位妈妈说,让她惊喜的是,儿子似乎对于心愿单本身已经很满足了,并不意味着儿子要求她买每一件东西,除非一些特殊场合。[1]

上面这个故事中,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愿望以后,妈妈的回应是讲道理——太贵了;爸爸的回应是指责和强制——不懂事,马上停止抱怨。这两个回应方式都是很多父母惯用的方式。他们都是在试图“纠正”孩子的愿望,而不是直接面对它和看见它。孩子觉得自己的愿望没有被看见,所以行为升级了——躺在地上哭闹。

接着妈妈尝试了直接面对孩子的愿望——郑重地写下来。当孩子感到自己的愿望被听到了的时候,他也平静下来了!

这个故事的结尾让我会心一笑。是啊,对于孩子而言,被父母看到、听到、理解,其实比得到一个玩具要开心得多。当孩子处于负面情绪的时候,先回应他的情绪,这个非常重要!

如何看见孩子的情绪?请家长发挥你的想象力

看到孩子的情绪和需要,可以有很多方式。比如在“行开笔礼”的故事中,校长Mark用了直接语言表达的方式;在“恐龙玩具”的故事里,妈妈用了写下来的方式;文章开始的案例中,妈妈用了画出来的方式。家长们还可以创造出很多其他方式。另外,家长还可以教孩子们看见自己的情绪和需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要。当孩子们能够直接表达自己情绪的时候,情绪被自己看见了,也就不需要用其它问题行为的方式表达了!具体方法,我们会在以后的文章里详细讨论。

关键是不回避!不做评判,当下不去试图纠正它、消除它,只是单纯地看见!

先回应孩子的情绪,看见孩子的情绪!这点非常重要!并且,这个原则在夫妻关系、同事关系中也同样适用!

[1] Faber, Adele. & Mazlish, Elaine,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M]. New York: Scribner,2012:45-46.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