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教育

父母只看重分数,岳阳初三女生挥刀自残
作者:丁瑜    来源:岳阳日报全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17年03月28日    责任编辑:李璇

岳阳日报全媒体讯(记者 丁瑜)父母只重视成绩,平时交谈离不开分数,和同学约好出去走走也被拒绝。日前,城区一所中学的初三女生小华选择用剪刀划胳膊自残,幸好发现及时,没有大碍。接二连三的学生自残、自杀事件频频上演,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再次受到广泛关注。


事件:父母逼迫学习,初三女生自残


周末的一天,小华做完作业,约了班上同学一起出去玩,却受到了母亲的阻拦:“心情不好,多在家里休息就会好了,出去心会玩野。”结果,约好的同学到楼下了又走了。小华把自己关进书房,越想越生气,掏出一把剪刀开始划自己的手臂,“划的时候根本不知道疼,心里想自己是父母生的,划自己就是让他们疼,划伤自己,爸妈就会心疼我了。”

小华的母亲还以为女儿真的在书房学习,进去叫她吃饭的时候,才发现女儿的手臂全是血痕,幸好没有伤到动脉。随后,小华被紧急送到医院进行止血、消毒。小华觉得父母成天逼迫自己学习,把成绩的好坏作为表扬和奖励的条件,三句话中有两句是关于成绩,让自己很郁闷,在家里感觉不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她以为把自己弄伤了就可以不用学习了吗?不可能!”在医院,小华的母亲对女儿的自残行为很不理解。诊治医生表示,小华的自残看似是不想学习,但她的行为并不是抗议学习,而且需要父母的的关爱。

记者采访了解到,不止是岳阳,在全国各地,几乎每天都有青少年自杀的新闻见诸报端。2月9日,池州市一名16岁的少年,因寒假作业未完成就跳湖自杀,后因恐惧自行游上岸,随后又欲跳楼自杀。3月19日,沈阳女孩晨风(化名)趁母亲不注意从自家12楼阳台窗户跳了下去。


心理专家:家长要转观念,降低不切实际的期望


“青少年采取自残、自杀行为大多存在着这样几种心理一是解脱心理,以为死可以摆脱一切烦恼和压力;二是要挟心理,想用自杀来发泄内心的不满,补偿失去的自尊心或吓唬别人,从而得到别人的重视和注意;三是抗议心理,想以死来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抗争。”资深心理咨询师李钟鹏表示,隐藏在这些悲剧背后,是这些孩子脆弱的内心世界,心理承受能力的脆弱,是造成青少年采取极端方式解决问题的主要原因。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过度关注甚至操控子女的学习、生活,导致孩子完全没有了独立的空间,所以许多孩子的心理得不到成长,抗压能力不强,遇事反应过大,不能理性处理问题。”李钟鹏表示,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降低不切实际的期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情感培育、理想教育和心灵沟通,不能一味采取批评指责甚至辱骂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除了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也要抽出时间倾听孩子的声音,引导孩子理性地对待挫折,理性看待社会不良风气和不健康文化,乐观面对困难和压力,热爱珍惜生命,快乐成长。

李钟鹏建议,学校应当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心理咨询辅导员,同时和学生家长畅通沟通渠道,防止和减少学生自伤、自残、他伤事故的发生。学校、家庭要对心理压力大、有自杀倾向的学生主动干预。青少年萌生自杀想法,甚至出现自杀行为时,事先都会或多或少发出一些信号。如果身边的人把握了这些信号,就能及时处置和干预。

谨记青少年“自杀预警信号”

记者了解到,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报告数据显示,5个中学生中就有一个人曾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师生冲突、家庭冲突、学业压力、相约自杀为中小学生自杀的四个主要原因。

“除了孩子的学习成绩,生命教育和挫折教育也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城区一所初中的班主任表示,当学生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他一般都会选择倾听,让学生后说出内心感受,给予孩子尊重和理解,对学生进行开导和建议。在课堂上,他也会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一些抗挫折训练。

李钟鹏提醒,一旦孩子出现性情发生巨大改变,外向人突然变得内向,或者内向人突然变得外向,少语的人突然变得多语,或者多语的人突然变得少语;行为发生巨大改变,不按规律习惯作息,应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却去做;日常说话的内容发生改变,尤其开始涉及生命意义、活着没劲、死了拉倒、自杀方式等征兆时,家长和学校就应该重视和关注孩子的变化,并及时求助专业心理医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