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头条

黄彬少将:用勤勉叩开军事殿堂之门
作者:    来源:岳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07日    责任编辑:许铭


孜孜以求赴军校


1959年12月,年仅17岁的中学生黄彬,从贫困山区平江清水更新村,来到广州军区装甲兵部某连当兵。虽然很苦很累,但他以苦为乐,酷爱读书,业余时间全用在学习上。一次他在图书馆看到一本讲古代战例的小册子,封面上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字样,书中“诱敌深入”、“攻城打援”等内容深深吸引了他,他借去一遍又一遍地读着,对编写这本小册子的解放军军事学院的教官由衷地敬佩。

1977年上半年,黄彬随军区首长去北京参加会议,特地到红山口参观军政大学校园,神圣的最高军事学府深深吸引着他。军政大学的前身是南京军事学院和北京高等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后勤学院,担负着培训全军高级干部的重任。黄彬在一本书中写道:“置身其中,不能不使人感叹,真是一个做学问的极好处所!”

1979年秋,黄彬被确定到军事学院基本系第二期指挥员班(八队)学习,终于圆了他的梦寐以求的最高军事学府的愿望。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每次听课前都提早预习教材,讲课时认真记笔记,听不懂的就虚心请教。整天拼命地学呀、背呀、记呀。他还针对个人情况总结出一套学习办法:战术课要学懂用活;战略思想、外军、军兵种知识,要理解精神,记其概要:对军兵种装备、科技知识,则要下功夫死记硬背。在两年学习中,黄彬次次考试优秀,是全队7名全优生之一。


务实求新研战法


1981年,黄彬经过两年基本系指挥员班的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这时,他想当一名军事教员的愿望更坚定了。他婉言谢绝了组织上让他再回校办当秘书的安排,选定了去研究“孙子兵法”,当一名军事教员。

1985年底,军事学院、政治学院和后勤学院(部分)合并成立国防大学,张震任校长,李德生任政委。国防大学以培养军队高级指挥员、高级参谋人员和高级理论研究人员为目标,以联合作战为教学内容的综合大学,更是名副其实的最高军事学府。为适应新的变化,黄彬从第三教研室调到了战役教研室。

战役教研室是全校教员人数最多的大教研室,外面号称“一百单八将”。这次变动,使黄彬增加了五年战役教学的经历,从教战术转到教战役是他教学生涯中一个重要转折。

黄彬为了研究外军,多年来一直坚持用业余时间学英语,还脱产正规学过一年。他还特别注意练习实用口语,买了《英语口语会话》等书,买了磁带、光盘、复读机,有空就练习,在电话里常跟女儿用英语对话。这些对他后来出国讲学就方便多了。黄彬这堂课内容丰富,深入浅出,讲得十分精彩,给张震留下了良好的印象。1991年7月,军委请张震为全军高级干部讲课,张震点名让黄彬帮他核对讲稿中一些具体资料和细节。为广泛听取意见,张震要黄彬代他给国防研究系全体学员试讲,这些学员多是军以上干部,听得很认真,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张震让黄彬再次修改、定稿。正式讲课时,张震的课讲得很成功,受到军委领导的称赞。张震还要黄彬认真读《毛泽东兵法》,并将自己仅有的一本境外出版的《毛泽东兵法》借给他,对他说:“你讲的‘毛泽东作战指挥艺术’反映不错,你有兴趣可以继续研究,这本书可以对照参考一下。”黄彬认真研读后,发现毛泽东指挥艺术内容十分丰富,仅讲一课远远不够。于是他萌发了在原讲稿的基础上编一本《毛泽东作战指挥艺术》专著的想法,他进一步收集到20多本写毛泽东的书籍和有关资料,拟好了提纲,准备用纪实性手法写好此书。这期间他还认真探讨作战指挥理论教学规律,应邀赴西藏军区给部队讲课,到边防一线实地考察,带回了不少新信息、新感受。


精益求精编教材


1991年1月17日,爆发了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黄彬密切注视、跟踪研究着这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规模最大的高技术战争,将海湾战争引入教学,开设了一堂新课——《从海湾战争看作战指挥应把握的几个问题》。紧接着,他进一步深入研究,并吸收有一定研究基础的年轻人参加,主编了《海湾战争研究》一书,后更名为《陆海空军高技术条件下作战指挥》,该书作为《高技术与现代军事丛书》之一,获得国家图书一等奖。

黄彬使出浑身解数参与编写《战役学教程》、《战役发展史》等学术著作。《战役学教程》是一部战役主体教材。黄彬既要给学员上课又要编写教材,几乎天天加班到深夜。他作为主笔人之一,为此书的撰纂出版整整奋斗了几百个日日夜夜。该书出版后,在近10年的时间里,一直是战役领域的主体教材,荣获全军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5月,经过重重筛选,《战役学》最后被评为研究生通用教材。该书入选表明,国防大学作为战役教学与科研的一个主要阵地,已获得公认。黄彬担任副主编并参与撰写、统稿的《战役发展史》是我军的“第一本”,在学术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写好此书,妻子说他“头发都掉了一大片”。该书也被列为全国研究生用书。黄彬在著述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为写好《中国军事大百科》的一个一千余字的条目,用了两个月时间构思框架,拟定内容,收集资料,反复修改了七次,最后定稿。(凌 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