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头条

湘阴68岁工匠:55年竹篾相伴 编织手艺人生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10日    责任编辑:小君

  口文/记者 赵 芸 通讯员 熊其雨 摄影/熊方志

  竹筐,竹篓,竹刷把,曾经家家户户都有的竹制品,随着塑料、不锈钢等制品的出现,几乎被淘汰。从事篾匠手艺的篾匠,也逐渐成为一道渐行渐远的风景。近日,记者来到湘阴县文星镇西正街30号,寻访这门即将失传的手艺。

  一家三代做竹篾

  今年68岁陈桂新是当地家喻户晓的篾匠,13岁跟父亲学艺,已经用竹篾编织了55年人生。 5月10日一大早,陈桂新就跟儿子陈放军、舅佬上山伐竹,几人轮流把竹子扛下山。

  记者在文星镇西正街30号的这间篾铺见到陈桂新时,他正掰着手指算账:39根楠竹成本费600元,支付舅佬工资200元,运费80元。

  “竹子也分‘年龄’大小,篾货耐用,关键是选料。”陈桂新说,满3年的楠竹即为合格品。竹节部位有白色粉末状物体,说明竹质偏嫩、韧性不佳,竹节处的一圈“黑结巴”,就好比老人家长的胡子,证明竹子生长期长,适合砍伐。

  “啪”地一声脆响,陈桂新劈竹时右手持刀,左手扶竹,篾刀借力向下,碗口粗的竹子随之绽裂,把刀夹在竹缝口顺势下推,竹节迎刃而解,多次对剖后,一根十多米长的楠竹,成了一捆捆粗细均匀的竹篾。

  “就这样一根普通的竹条,要用篾刀一层层地剖成篾条,仅这一道工序的手上功夫没有一两年的苦练是掌握不了的。” 陈桂新说,而这还仅仅是篾器制作的开始,后面还有很多繁杂的工序。

  “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颇有名气的篾匠,世世代代靠手艺吃饭,我继承他们的手艺理所当然。” 陈桂新说,竹篾手艺传到他这辈已是第三代。陈桂新向记者展示他的十根手指头,已经像树根一样粗糙,手指和手掌到处是被篾片刮伤的痕迹。“我刚开始做学徒的时候,常常挨父母骂,起初连剖竹子都不会,因为用劲,牙关都咬疼了,手用力多了,到晚上东西都拿不住,还老被刺。”

  身体硬朗会一直做下去

  记者仔细看一旁已经做成的竹编成品,不论竹刷把、箢箕、提篮,还是小箩筐、火罐筒、秧架,都编制十分精细。几个竹篮摆在一处,看上去几乎一模一样,十分精美。

  采访间,一个提小菜的老人来到篾铺,掂了下刷把,问“好多钱一把?”“4块”。老人问可以少点不,陈桂新摇摇头, “这就没味啦,4块钱一把还要讲价”。

  陈桂新说,他做生意讲究放“小”抓“大”。几年前,湘阴县农科所因集中繁殖种子,需订购一批无公害竹制品。一名工作人员多方打听后找到了他,一次性订了6000根篾片。前几日再次接到订单,陈桂新又喜又忧,“这批订单,加班加点得花20天才能完工”。

  陈桂新的儿子陈放军在湘阴工作,闲暇时他会来帮父亲的忙。他说父亲不让他学习篾匠,也没带过徒弟。但只要父亲身体硬朗,就会让老人家做下去。

  “我自食其力,经常和顾客打交道,觉得生活充实了不少。做篾这么多年了,我也割舍不下喽。”陈桂新感叹,要放弃做了55年的这门手艺,还真是不舍。


相关阅读
最火资讯
华容争创全国文明城市鼓点激越
临湘村民捕获野生娃娃鱼 放生龙源水库
5月9日下午,临湘市羊楼司镇龙窖山村村民在该村水渠意外捕捉一条色泽斑黑,头大嘴扁,尾似鲇鱼的鱼,4条胖胖的腿上长有小爪,疑似“娃娃鱼”。
岳阳市首届禁毒微视频摄影大赛等你来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