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头条

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人 40年修一颗“匠心”
作者:黄 梅    来源:岳阳日报    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8日    责任编辑:安镜蓉

  许桂生在制作龙舟(资料图片)

  汨罗是端午源头、龙舟故里。今年59岁的许桂生是汨罗屈子祠镇狄湖村人,他是许氏龙舟制作技艺第五代传人。每逢端午,是他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每天加班加点赶制龙舟,供不应求。

  龙舟世家,技艺代传

  许桂生出生于“龙舟世家”,父亲许岳云、师祖余德化,都是当地很有名望的造舟师傅。15岁那年,他师从父亲学习木工,19岁便制作龙舟。起初,他只是帮着打下手,学习简单的设计和制作技术,由于勤奋好学,加之悟性高,第二年就当上了掌墨师(领头的师傅)。

  掌墨师负责龙舟制造的总设计、指挥。当时,汨罗市河市镇需要许家父子制造一支龙舟,父亲将这一重任交给了他。龙舟制作要求非常严格,最重要的就是载重,大了没有力度,小了承载不起,其次形状和线条都十分讲究。“你这么小的年纪,就能把船做好?”面对别人的质疑,许桂生顶着巨大的压力,在师祖和父亲的指点下,吸取经验,发挥自己的想象,顺利制造出自己的第一支龙舟,他的龙舟被公认是屈原农场的“船王”。

  当时,造龙舟没有统一标准,都是根据制造者多年的经验设计制造。为了发展龙舟制作工艺,许桂生到沿海进行深造学习。经过10年的钻研,生产民间龙舟的许桂生,1988开始生产国际通用标准的比赛专用龙舟,走在行业的前列。

  革故创新,独具匠心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龙舟竞赛多是一些自然村、姓氏组的村民用来自娱自乐,比赛也不能保证完全公正、公平。1978年,国家正式恢复龙舟竞渡后,政府组织的官方比赛越来越多。

  一场竞赛,除了选手的体能和技巧外,许桂生意识到,创新龙舟制作技术,也能帮助选手比赛时取得好成绩。

  “木制的龙头有五六十公斤重,行驶中会让整艘龙舟重心不稳,从而影响比赛成绩。”于是,他对龙头进行技术革新,将木制龙头改成了玻璃钢龙头,重量从原来的五六十公斤下降到了十几公斤。解决龙舟的重心问题后,许桂生并没有停下来,他又对龙舟破水点进行技术革新,将原来的V字形破水点,改成了反八字形,大大减少了行进中水的阻力,使得龙舟破水的力度更大。经过一系列技术革新,他生产的系列龙舟具有弧度小、重量轻、阻力小等特点,深受龙舟队选手们的青睐。

  由于起步早,技艺娴熟,2004年,许桂生率先成立汨罗第一家龙舟生产厂,被媒体誉为是新兴龙舟制造业的“火车头”。现在,他的龙舟制造厂年产量达200多艘,销往北京、内蒙、云南等国内各地区,远销韩国、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家,成为2009年中华龙舟大赛总决赛及历届汨罗江国际龙舟赛专用龙舟。他研发的龙舟制造技术申请多项国家专利,被誉为“造舟大师”。

  弘扬文化,后继有人

  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两千多年前龙舟竞渡就在汨罗江畔兴起了。许桂生说,造龙舟的过程是很讲究的,里面蕴含着很深厚的文化底蕴。

  据传,很早以前赛龙舟的年轻人苦于造船没有材料,便去种了树的人家偷木材。每年赛龙舟前夕,都会有造龙舟的人对偷木乐此不疲,这一行为到后来演变为当地民俗。人们认为,偷来的木材跑得更快。而被偷的人也非常高兴,认为家里的木头做了龙舟的龙骨,就预示着会保佑家里风调雨顺、人丁兴旺。

  龙舟制作完工之后最为讲究一个仪式就是“关头仪式”,是一项十分考究的祭祀活动。按照习俗,要在供桌上设立香案、供品,虔诚祷告,给新龙舟安上特别制作的龙头。准备的两段红绸子,一段5尺的,系在丈量工具五尺上;一段3尺3的,系在龙角上,雄鸡的血挤在龙口里,洒在龙身上,然后掌墨师吟诵赞词和咒语,拜祭祈愿。许桂生说,这也是一种所谓的“开光仪式”,表示当地对龙舟的尊重,通过仪式后,龙舟便由一条木船演变为有灵气的“龙”。

  “每年五月初一,龙舟赛前不管龙舟停放在哪个地方,都要划到屈子祠‘朝庙’。”许桂生感叹,随着时代的发展,像“偷木”的习俗以及一些繁复神秘的祭祀仪式逐渐退出消失。为了让这些习俗文化传承下去,早些年许氏龙舟制作技艺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从学徒、掌墨师到龙舟厂老板,许桂生与龙舟相伴数十载。“我父亲曾经叮嘱过我,一定要把汨罗的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下去,不能失传。”许桂生早已不把造龙舟当成营生的手段,而是传承绵延了几千年的龙舟文化。

  现在,他的10个徒弟都已经能独当一面办工厂、造龙舟。他的儿子大学毕业后也回到家乡,加入父亲的龙舟厂里,成为龙舟制作技艺的第六代传人。

  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 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