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日报全媒体记者 郝家勇 通讯员申亚兰 邹冬梅
近段时间虽然晴好、洞庭湖水位也开始缓慢回落,但随着洞庭湖区和长江流域未来一周新一轮强降雨到来,岳阳的防汛形势仍相当严峻。
在许多市民眼里,今年的洪水不仅来得快而且来得猛。昨日,市气象、水文专家接受记者采访对此进行了解析。
大气环流影响区域降水
市气象台台长陈娇荣介绍,今年6月份,我市平均降水总量为523毫米,比常年偏多145%,偏多310毫米,比1998年多出了94毫米,创下了岳阳地区降雨历史新高。时间主要集中在6月21日20时至7月1日20时,我市除华容外,其他县(市)10天时间累积降水量均超过了10天累积降水301毫米的重度气象洪涝标准,达到了332—355毫米。
陈娇荣认为,岳阳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处于梅雨期,自6月开始即转入了丰水期。造成我市乃至整个湖南地区今年6月出现极端降水的原因在大气环流。根据省气象专家的分析,我国周边的海洋中,太平洋年代际变化现处在正位相、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正常偏暖,印度洋海温偏高,这种配置对南边的大气环流系统影响最大,会使得副热带高压不按正常北进速度北进,而位置偏南,强度偏强(稳定),而导致洋面水汽被源源不断送到北部边缘;北大西洋海洋这种暖冷暖的结构对中高纬维持长时间的两槽一脊环流(经向环流)起着重大作用,而这种环流为北方冷空气南下开劈的畅通的通道。所以南北这种配置使得北下冷空气与南方暖湿气流长时间对峙在我们这一带,而强降水不断。另外高原春季积雪多减小了海洋与陆地的温差,使得由海洋吹往陆地的风速较常年小,雨带正常北进助力不够。
四水汇集推高洞庭湖水位
“湘江、资水、沅水及汨罗江几乎在同一时段发生高洪水位,是推高洞庭湖高水位的关键。”市水文局副局长、总工程师王琪介绍,今年6月份,全省累计平均降水量407.1毫米,超过了1954、1998年同期,排有资料记录以来第一位。用省水文局副局长宁迈进的话说,这相当于在全省21.1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平均有0.4071米深的水从天而降,累积换算达到了860亿立方米,相当于城陵矶33.5米时的5个洞庭湖水量。而如此巨量的降水就集中在6月22日至30日的9天内。
此外,今年的汨罗江也呈现了雨量大、来得突然等特点。往年,汨罗江流域降水和汛情在每年6月中旬就已显现,但今年的汨罗江,直到6月下旬都未出现汛情,这里的山塘水库由此保持了大库容以防旱情。未料6月22日至7月1日超强降雨突然来袭,导致了河流水位猛然飙升,最终形成了超强洪水。
洞庭湖属调蓄型湖泊,纳三湘四水,和长江之水互为调节。受湘、资、沅水,及汨罗江来水增加影响,7月1日19时,洞庭湖入湖洪量为64630秒立米,超过1998年63360立方米/秒的入湖洪峰流量,逼近1954年入湖洪峰流量67000立方米/秒。
由此洞庭湖城陵矶站水位于6月1日12时从26.06米起涨,6月22日8时水位28.92米,7月1日0时达到警戒水位32.50米,7月4日0时达到保证水位34.55,7月4日14时20分出现洪峰水位34.63米。6月22日—7月4日,洞庭湖水位上涨了5.71米。
三峡调蓄驰援岳阳
“关键时刻,三峡调蓄,是洞庭湖洪峰顺利过境的关键。”王琪说,如果不是三峡调蓄,及长江流域天气帮忙,岳阳乃至整个湖南的防汛形势后果难以想象。试想,如果三峡库区或长江流域其他地方同样遭遇强降水,三峡的调蓄功能将不同程度收到影响,如果三峡以20000立方米/秒流量正常下泻,长江势必对洞庭湖水位形成托顶,城陵矶水位将长久保持35米以上高水位,后果将难以想象。
据介绍,虽然洞庭湖入湖水量大,但由于三峡水库适时调蓄,将其正常的下泻流量由14000—27000立方米/秒一再缩减,到7月2日其下泻流量为10000立方米/秒,7月3日甚至减少到了7630立方米/秒,这也是三峡建成运营后,长江水位从未出现过的低水位,尤其荆江段。由此,洞庭湖出湖水流一路畅通,甚至于7月4日创下了洞庭湖出湖水流49400立方米/秒的极值;而洞庭湖此时的入湖水量不过38400立方米/秒。
由于洞庭湖出入湖水量差距加大,洞庭湖城陵矶水位随之下降。7月5日14:00,城陵矶水位退出保证水位,至34.54米,并以每小时0.01米的速度持续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