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日报全媒体讯 “330户房屋拆迁,没一户‘扯皮’,每一户都是心服口服!这样和谐的征拆还真少见,值得点赞。”连日来,原中闽电机厂及朱家咀地段旧城改造项目的动迁户纷纷致电本报,要为征拆项目部请功、点赞!
征拆工作号称“天下第一难事”!多年来,征拆纠纷屡见不鲜,动迁户集体为征拆工作点赞,原因何在?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模拟拆迁 缓解矛盾
原中闽电机厂及朱家咀地段位于风景旖旎的南湖之滨。这些年,眼看着周边一栋栋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大多数的住户对拆迁都是盼望着、盼望着……
今年61岁的易章平是越战英雄,1980年转业到原中闽电机厂,在这里已经生活了37年。对于拆迁,易章平很是憧憬。他说,原来居住的房子可以说是“破旧的牛栏屋”,环境配套差不说,还有安全隐患,早就盼望着能搬新居。
“今年,一定要排除万难,促成百姓的安居梦。”今年年初,岳阳楼区金鹗山办事处就下定决心,要完成原中闽电机厂及朱家咀地段征拆工作。
原中闽电机厂及朱家咀地段旧城改造项目自2013年立项,2014年5月以“模拟拆迁”的方式组织实施。“模拟拆迁”是一种旧城改造新模式。它是根据住户拆迁的意愿,签订模拟拆迁补偿安置协议。在双方约定期限内,协议签订率达到100%,模拟拆迁即转为正式拆迁。若有一户不同意拆迁,模拟拆迁将自行终止。
模拟拆迁将过去“要我拆迁”变成了“我要拆迁”,需要大家都同意才正式拆迁,从而消除了强制性、对抗性,缓解了征拆矛盾。但是,原中闽电机厂及朱家咀地段有330户拆迁户,有部分人或有特殊困难或因“故土难离”,不愿动迁。要让所有人心甘情愿动迁,谈何容易?因此,该项目从立项到今年年初仍有84户未签约,330户居民均未搬家。
志愿服务 用情征拆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群众办实事,也需要团结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今年3月份,原中闽电机厂及朱家咀地段旧城改造项目部在征拆工作中牵住“群众路线”这个“牛鼻子”。
项目部在动迁户中选择老党员、老干部和有威望、有影响、有爱心的人成立居民志愿者队伍。易章平、方首成、史玉双、黄古琴、王艳等13人先后加入其中。在志愿者“上岗”前,项目部特地组织了学习班,安排志愿者学习征拆法律法规、征拆补偿标准等内容。
“这个项目,是改善居住环境,让群众得到真正实惠的事情,也是关系到我们切身利益的事情,我很乐意志愿服务。”方首成告诉记者。“群众的事情,群众办,我们志愿者与动迁户都是几十年的邻居,感情深厚,做起工作来更方便!”
动迁户王俊华的儿子病重,志愿者、项目部发动居民一起捐款。这让王俊华非常感动,配合完成签约搬家。动迁户姚石秋患病卧床,需要搬家到岳阳县老家,志愿者开车送他回家。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住户认为搬离到新的环境会不适应、没有归属感,从内心对拆迁产生排斥,志愿者上门谈心,帮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项目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征拆工作者,志愿者成了政策的宣讲员、舆论的引导员、群众的服务员、执行的监督员,是项目成功推进的“功臣”。
阳光操作 温暖人心
征拆过程中,群众往往担心的是先签先搬“吃亏”,后签后搬“得实惠”。对此,项目部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
志愿者本身都是先签约的动迁户。项目部让志愿者担任监督员,全程参与签约工作,监督对照补偿标准是否一致,操作是否存在暗箱违规现象等。对于特殊问题,也集体协商、
动迁户陈先生,家中83岁的老母亲患有重病,女儿脑瘫,生活不能自理,因特殊困难,没有搬家。志愿者和项目部共同研究决定,给予最高救助,并公开救助金额。居民王先生告诉记者:“这样特殊的家庭,按政策适当照顾,进行‘精准帮扶’,项目部做得对,我们都非常支持!”
在居民搬家过程中,有些居民出现无房源信息、无租房租金和子女就读难等困难,项目部、志愿者都是力所能及进行帮助。钟女士丈夫卧病在床,自己无工作,也无能力搬运家具电器,项目部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起为她搬家。
据悉,该项目2名孤寡老人、5名空巢老人、8名病残人员都是在项目部、志愿者的帮助下,第一时间完成搬家,另外项目部还为82户动迁户提供了租房信息,帮助4户动迁户子女顺利入学。
群众心中有把尺子。项目部真心实意帮助动迁户,赢得动迁户支持。目前,该项目330户顺利实现签约,搬家“双清零”。
项目部负责人说,征拆工作没有捷径可走,真心去为群众办事,做到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