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梦想在大山深处放飞
——记市委办驻三里村扶贫队长陈勇
左为陈勇
陈勇是市委机关的一名科级干部,也是一名“老”扶贫干部。说他“老”,不是说他年龄有多大,而是说他从事扶贫工作多年,扶贫工作经验丰富。
2015年3月,市委将他派到了在平江县嘉义镇,从那时起,他就是扶贫队伍里一名“好手”,在扶贫战场上摸爬滚打,风风雨雨多年,历练出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办事沉稳的作风。当时,他帮扶的贫困村叫横许村,是平江有名的“国字号”贫困村,田地稀少,成梯田状分布在半大山腰间,大多数田只有箩盘大小,女人一屁股坐下去看不到田边。全村地形像一条“羊肠”,弯弯曲曲,从村头到村尾一条山道贯穿。房屋大都沿山路贴山而建,村民依山而居,低处落在山脚,高处耸在山尖,有的处在半山腰。出门摸得着的是云雾,看不着顶的山顶。陈勇住在村支部书记家里,离村部有七公里,沿山路左弯右拐,爬坡下岭,坐摩托车也要半个小时。陈勇到村上第一件事就是走访群众,每天早上天亮起床,迎着晨曦,披着晨雾,走在山壁间,行在悬崖边,摸村情,问家底,寻穷根。把政策送进户,把温暖送进家。刚来一段时间,他简直认为是到了云南、贵州的荒山野岭,白天劳累了,晚上夜深人静时,他独自坐在山壁的石块上想着家,想着孩子和妻子,眼泪就流了下来。他掏出手机,想给家里打个电话,可手机处在盲区,没有信号。平时要打电话得到村口去。以后的日子,崎岖的山路上,一栋栋泥坯房屋前,有他穿行的身影。两年时间,他在这山路上爬破了五双鞋,摔了十多次跤,更不知流了多少血,流了多少汗。2016年底,横许村终于脱贫,横许人从此走上了阳光富裕路。
2017年新年刚过,陈勇还没有喘口气,又被派到了梅仙镇三里村担任扶贫队长、第一书记。角色没有变,职责没有变,唯独变的是工作难度,工作压力。情况更复杂,时间更紧迫。
三里村是市委书记胡忠雄的扶贫联系点,胡忠雄书记和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谈正红经常来村指导工作,半年时间29次到三里村调研指导,29晚上住在农户家里。书记和秘书长的认真负责态度和脚踏实地的务实作风,这给扶贫队长陈勇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他一怕工作没搞好对不住领导,二怕自己水平有限办事跟不上领导的节拍。面对压力,陈勇主动作为,掏空心思想办法。根据胡忠雄书记“扶贫就要扶真贫,真扶贫,把处在贫困线以下的群众真正扶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上来。这就要扶贫干部带着一种情怀、一种责任,诚心去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排民难,解民忧,切切实实帮助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指示要求,陈勇带领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按照书记的高标准严要求,列出时间任务表,制订工作落实图,针对难点的问题,一条条一项项逐一化解到日。
三里村有22个村民小组,629户2509人。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06户737人。目前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为123户338人,其中低保69人,五保21人,残疾41人。无房户40户,危房户46户,土坯房占所有房屋比例为8%。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村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自主致富的信心和勇气。有的贫困户两眼向上,“等、靠、要”思想严重;三里村人均耕地面积仅半亩,生产资源匮乏,山林面积大都贫瘠荒芜;产业单一落后,历来没有特色产业。面对如此复杂的困难和问题,有了横许村扶贫的经验,陈勇处险不惊,沉着冷静应对,带领支村两委一班人,从困境中找思路,从压力中找出路,核准贫困底子,落实结对措施,制订产业方案,将工作一步步向实处推进。先后对全村123户未脱贫户进行了2轮走访摸底,对所有建档立卡户的详细信息进行全面核实,充实、细化了每户的致贫原因和“五个一批”分类帮扶措施,集中清退四类人员和富裕户,将漏登的贫困户重新登记,为后段开展结对帮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短短几个月时间,全村55户贫困户住房问题得到了解决,其中22户85人县城安置,9户34人进行危房改造,另有24户50人进行易地搬迂集中安置,按“一大六小”的模式,启动了村级集中安置点建设,预计12月底可全部搬迁入住。186户产业扶持贴息贷款发放到位,340亩猕猴桃产业园已经建成,昔日贫瘠的荒山,如今披上了新绿。(徐喜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