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日报全媒体讯(特约记者 易和平 通讯员 汪令维)“我们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出成品30栋左右,还有多家国内外企业来寻求合作。”日前,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2017中国智造业年会”上,远大科技集团副总裁、“一带一路”办公室主任丁元刚如此透露。
到2017年,位于湘阴县的远大低碳可建产业园的可建技术已更新至第6代。不锈钢芯板比同尺寸钢筋混凝土重量轻10倍,强度高3倍,耐腐比碳钢高100倍以上。虽然如今建筑业中,预制产品占据不到1%的市场份额,但中国的目标是到2026年将预制建筑的份额增加到30%。那么,该园区主推的装配式建筑将一日千里。
“要致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逐步实现湘阴制造业向智能化、智慧化、数字化的转型跨越。”在今年年初的全县党政负责干部大会上,湘阴县委书记汪灿、县长李镇江向全县发了这一强烈信号。为帮助企业更好地破解产业发展难题,该县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为“湘阴制造”迈向“湘阴智造”注入动力。
该县政府出台《湘阴县域创新驱动发展行动方案》,先后设立3000万元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1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重点对高新项目引进、科技人才引进给予特别优待优惠,鼓励支持各类高校、科研院所高端人才带技术、项目、团队和资金自办或合办企业。瞄准“千亿园区、百亿产业、十亿企业”目标,完善了“一个主导产业有一个工程技术中心、一支科研团队、一个科研依托机构”的创新体系,先后在省级高新区组建全市首家科技孵化中心、同济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湘阴分中心,全力引导企业进行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研发和开发应用。该县还与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合作,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基地、承接基地和中电软件园拓展基地,将科技型企业进入智能制造改造笼子。目前,地生智能车库、建华建材、蓝天豚硅藻泥、元亨科技电子等一批龙头型、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势头强劲。
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国防科大、同济大学、中南大学等20多所高校纷纷与该县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联盟,县域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31件。“智能”产业自然也形成了新动能。据初步统计,元至12月,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已达158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3家,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