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头条

新春走基层:杨家沟的春天
作者:唐忠明 周全辉    来源:岳阳日报全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19日    责任编辑:许铭

除夕过后,在一阵阵鞭炮声中,2018年崭新的一天就此拉开序幕,这一年的春天比以往要来得更早些,杨家沟也不例外。

大年初一凌晨,杨家沟的老少爷们穿戴一新,成群结队,具备鞭炮香火酒肉敲锣打鼓来到杨氏祠堂祭拜。

杨氏祠堂修建于五十年代,因文革而遭到破坏,后来几经修缮才成今天这般模样——门口一对石狮,张着血盆大口颇有气吞万里山河之势,它守护着杨氏历代列祖列宗的灵位。祠堂大门是由红木做成的,由于年代久远已有些斑驳,一副铜锁相扣两边,锈迹斑斑。走进大门,便是宽敞明亮的堂屋,堂屋可安排上百人的酒席。

据说,杨家沟的大小事情都在这里操办。祠堂坐北朝南,南北通透,采光好,杨氏历代祖宗的灵牌就摆放在北面的高墙上,错落有致,秩序井然。祠堂清一色的青砖琉璃瓦,屋檐雕成青龙

凌空飞翔,它预示着杨氏的子孙后代辉煌腾达。

祠堂四周茂林修竹,郁郁葱葱;锣鼓喧天,热热闹闹。祭拜仪式在忙忙碌碌中进行着,太阳也缓缓从东边升起,红彤彤的春日照耀着整个杨家沟,暖暖的阳光照进祠堂,照在每个祭拜人的脸上,就像欢快的山歌,又似芬芳的山花,此时,这里一派祥和、欢乐和温暖。

祭拜完毕,老少爷们就逐家挨户地开始团拜。杨家沟过去是个穷山沟,祖祖辈辈守着几亩贫瘠的田地、几座高山和几口不大的鱼塘过日子。老少几代人能识字的并不多,他们觉得有把力气能干活就行了,当时,谁家生的男孩多,劳动力强,就是炫耀的资本。不管杨家沟多么的穷乡僻壤,不管杨家沟人多么的愚昧无知,但这里的人却死认一个理——“远亲不如近邻”。邻里和睦团结是杨家沟几代人积淀下来的精髓,于是团拜应运而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杨家沟,吹醒了沉睡多年的杨家沟人。不少年轻男女在别人的带领下纷纷南下打工,走上一条打工路。几年下来,杨家沟不少人的腰包鼓起来了,杨家沟的旧茅草土砖房也换成两层红砖小楼房了。以前传言的“楼上楼下,电视电话”,现在也兑现在杨家沟寻常百姓家,据说,手机也能联宽带了。以前,杨家沟里能来一辆拖拉机,杨家沟的老少爷们都要围个水泄不通,拖拉机开走时,孩子们都要跟着跑上里把路,送上一程,现在,小车进进出出杨家沟也不足为奇了。杨家沟在变,变得越来越漂亮,变得越来越富裕:路变好了,一条四米见宽的水泥路直通山沟,到家到户,以前,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的光景不见了;房屋变高了,一幢幢洋房别墅拔地而起;知书达理的人多了,山沟里也能飞出金凤凰,不少山里娃考上了大学。杨家沟不管怎么变,但有一点没变,那就是大年初一团拜没变。

太阳升得有一竿高了,杨家沟人的团拜也将接近尾声,只剩最后一家——杨赖子家。

说起杨赖子,大伙儿兴致很高。杨赖子本名并不叫赖子。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民种田地是要交粮纳税的,就连家里杀猪都要交屠宰税。杨赖子生性懒惰,好吃懒做在当地是出了名的。农忙时节,人家都忙着播种,忙着收割,可他却躺在床上睡大觉,他家的几亩天地荒的荒,送的送,一年到头就靠捡稻穗和别人送一点粮食过日子。这样的日子当然过不长久,一年没过半,就断粮了。幸亏杨赖子有一本事,会杀猪。他帮人家杀一头猪能赚个斗米或一斤油的,这好歹可帮他家度过一些时日。可是,一到大队干部带人来杨家沟收缴国粮时,也就是他家的噩梦到了的时候,他没法向大队干部交代,就只好选择躲避,家里就只剩下妻儿和几间破茅草屋,徒穷四壁。大队干部见状也没折,只好扫兴而回。以后大队干部督粮来到杨家沟,都会有意绕开杨赖子家,避免尴尬。当时,杨家沟的孩子们盛传一首打油诗:“杨赖子,懒又懒,赖着国粮不上交,干部见了绕道走。”我想,杨赖子的大名也许是这么来着的吧。

说着说着,杨赖子家到了——一栋漂漂亮亮的楼房矗立眼前,一辆美式小车停放在宽敞的水泥禾场。杨赖子老早打开芙蓉王香烟等候在大门口,走进屋里,一桌副食水果酒菜早摆好了,只等大伙儿享用。酒足肚饱的大伙从杨赖子家走出来,各自回到自己家,我想,他们在回家的路上都思忖着同一个问题:杨赖子怎么不赖了?(文章系 临湘 周全辉)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