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头条

【新春走基层】家乡的年味——辞岁
作者:陈毅    来源:岳阳日报全媒体中心    发布时间:2018年02月21日    责任编辑:高大智

blob.png

岳阳日报全媒体讯(记者 陈毅 通讯员 邹水 )无论是哪一个年代的人,只要是土生土长在平江的人,童年时期都辞过岁。

辞岁是平江地区春节中一道别样的亮丽风景。小朋友在大年三十到邻舍、邻村、邻乡的人家中要吃的东西,不管熟悉与否,急不可待的小朋友们,从黄昏时分开始(甚至是半下昼)就成群结队、走村过户到各家各户喊“辞岁呵!恭贺你哩过嗒红年呵!”所到之家的大人们就拿出家中最好的“果子”分发给他们。不少勤快的小朋友把包包、袋子装满后送回家中,又去没辞到的地方,大半个晚上在忙忙乎乎中跑来跑去,其收获自然会多多。

六、七、八十年代辞岁时手里拿着一个纸糊的小灯笼,辞到的果子大部分是“纹身米泡”、薯片、薯糕、苞萝子之类的农产品。九十年代之后辞岁时灯笼换成了手电,到现在稍大的孩子这些都不要了(特别小的孩童也会拿着市面上买的带音乐的彩色灯笼),只是背一个袋子轻装上阵,想必这是乡村都有路灯的缘故吧,没打灯笼辞岁,至少缺少了从前的气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辞岁的“果子”花样百出,各种付食品、水果应有尽有,几个小时下来有上百个品种,在平江县城或富裕的人家干脆改成了给钱,1-5、10元不等,不怕辛苦的小朋友,几小时下来可以辞到大几百元。

60年代出生的邹水感慨说,我的童年也不例外,很自然地加入到辞岁的队伍中,那时候最期待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可以去辞岁,因为过年有肉吃,因为过年可以勉强吃饱肚子。我家七姊妹,一家九个人过日子,每年都是超支户,吃的最多的薯丝饭、南瓜饭、豆角饭,说是某某饭,其实饭中看不到几粒米,每餐两大钵菜(一钵蔬菜、一钵盐沫汤),盐沫汤中放了几滴油,叫“跑马油”,放两粒盐子,滴两滴酱油,所以特别渴望过年。记得有一年过年下大雪,我和姐姐、弟弟一起冒着风雪走街串户去辞岁。那时候真的冷,身上衣服又单薄,手套、帽子、耳套对我们这些穷孩子来说都是奢侈品,耳套基本上没听说过。可怜那小手冻得像包子,耳朵都是冻疮,脚冻得发木了,尽管如此,可辞岁的路上还是那么兴高采烈,装满一书包的“果子”后,欢呼雀跃的送回家去,然后又去没辞过的家里,真是苦中作乐,且其乐无穷、满足无穷。

这种独特的辞岁风景给平江的春节增添了浓浓年味,同时也反映了不同年代的生活变迁与生活水平的提高程度。

当幸福的狗年钟声即将敲响时,翻看不断刷屏的美颜照片,又在岁月的年轮外重重地刻划了一大圈。纠结并快乐的2017已经成为历史,时光的列车载着未来、载着希望、载着满怀豪情的人们已驶进了2018年的站台,和着时代的节拍,带着幸福的笑靥,牵着家人团聚的亲情纽结,遍布城乡的浓酽年味愈加清晰可感。

“辞岁呵,辞岁!恭贺你哩过嗒红年呵!”此乡音、此乡情、此童言,好不亲切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