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风雨,流淌着激情与热血;八月的色彩,描绘着勇敢和担当。
八月,是属于军人的节日。 战火袭来时,是军人以自己的血肉之躯铸成钢铁长城;洪水奔涌时,是军人以热血激情的胸膛筑成冲不垮的堤坝;维护治安时,是军人挺身斗凶魔保安宁……
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本报推出一组稿件,向军人致敬。
文/图 本报记者 聂 琳 实习生 黄 欣 杜紫薇
用英烈精神为孩子植入红色基因
◎张善亮
前不久,到福建厦门参观集美解放纪念碑和陈嘉庚纪念馆。离馆时,上小学一年级的小侄孙拿出一个小本本,要工作人员盖了个红印章。我好奇地拿过本本,原来是由厦门市文明办和教育局印制的《厦门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手册》,手册将厦门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英雄三岛观光园、集美解放纪念碑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列入实践基地,每参观一处,学生就请工作人员在手册上盖个印章,作为参观的凭证,供学校记入学生个人“厦门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考核登记表”。
英雄模范的事迹和精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不懈奋斗伟大历程、可歌可泣英雄史诗的缩影和代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2018年4月27日,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这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在要求。
今年六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陕西照金北梁红军小学的学生回信中提出,希望儿童们“多了解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知识,多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用实际行动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
厦门市主管部门设计,家庭实施,景点配合,学校考核,把革命传统教育列入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传递红色基因的一种好方式。我市有平江起义纪念馆、任弼时纪念馆、何长工纪念馆、桃花山抗日纪念地等多处红色资源,是青少年学习英烈事迹,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好课堂。目前,正值暑假,让我们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动,把带孩子参观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并建立起相应的组织考核机制,让英模事迹和精神,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里深深扎根,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危难面前 军人挺身而出
夜晚12点,岳阳楼区人武部的值班室。任四明仍然紧绷一根弦,时刻等待着突发命令的指示。目前正值防汛时期,他不敢有一丝松懈。
任四明有着多年的抢险救灾指挥经验,每年5月入汛以后,他就将抗洪救灾工作提上日程,整天琢磨着防汛形势。抗洪行动的组织筹划、抢险队伍的训练、方案的完善、器材的选购建议等,都是他的关注点。历次抗洪行动,作为指挥员的他也总是带头奋战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
2016年7月10日,华容县新华垸发生垮堤。任四明至今记忆犹新,“那天是星期天,我陪着孩子玩耍。”在中午12点23分他接到通知,立即安置小孩之后驱车前往人武部,并在驾车途中向民兵应急连下达了集结号。一个半小时内就集结100名应急队员,携带4艘冲锋舟及锹、镐、救生衣等抢险救灾器材,紧急开赴抗洪一线。
“一般情况下准备过程需要四个小时,但是那天只用了一个小时。”危难面前,全体人员整装待发。
下午5点,到达目的地,河水已经决堤,目光所及之处一片汪洋,百姓的房子已被淹至一层半。江水来势汹汹,容不得半点迟疑,任四明立即部署人员,和应急队员一同开展水面搜救、转移群众。搜救工作一直持续到了当天夜晚12点。
“对我们来说,那就是战场,与大自然的一次艰苦搏斗。”当看到洪水肆虐,百姓无助的面孔时,一身军装的任四明感受到了军人的职责——“保家卫国,不辱使命。”
在汪洋中,一抹抹绿色的身影就是百姓们的希望。军人冲锋在最前线,挥洒着热血和汗水。终于,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灾情被有效地控制住。大家打赢了这场艰苦的硬仗。
2017年7月2日,湘阴县沙田垸柳林江大堤告急,任四明带领队伍火速赶赴湘阴。
在现场,他合理部署人员,科学处置险情,筑子堤100多米,处置管涌险情10多处。连续奋战的36个小时里,任四明始终和民兵以大堤为驻地,累了困了就和衣睡在大堤上,“有时候小青蛙会蹦到嘴里,蚊子会钻进鼻孔里,根本睡不好,但是没有一个战士喊过苦叫过累。”这支顽强的战斗队伍也得到了当地百姓的一致称赞。
多年来,任四明始终强调严格的组织纪律,要求部队成员做到“三不准”:不准进群众家中,不准动群众财物,不准接受群众的馈赠。
当部队准备撤离的时候,任四明的内心又一次受到极大的震撼。“群众自发送来送锦旗欢送我们,在外地的乡友们通过微信感谢我们。”
那刻,任四明的胸膛挺得更直了,他深刻体会到了新时代的军民鱼水情,体会到了这身军装的荣耀。他说,“能得到咱老百姓的信任就是无上的荣耀”。
不忘初心 永葆军人本色
与很多人穿上军装的原因相同,危李从小就怀揣着一个军人梦。1994年12月,他应征入伍,由此踏上了光荣的军旅生涯。当兵三年,他在部队多次得到嘉奖,两次被评为“优秀士兵”。
然而一次意外发生。1996年,在部队的一次演习中,危李不幸负伤,右肾受伤,鉴定伤残五级。第二年年底,他退伍回家。
44岁的他回忆过往,不禁感叹“自己最幸运的是在部队当兵,因为军人赋予了他敢于拼搏的精神,最遗憾的也是太早离开部队,舍不得那身军装。”
退伍那年,危李也有过迷茫,他每天在父亲的棉花作坊里,思忖自己能干啥。
直到有一天,他结识了一位残疾人尹香红。尹香红的残疾程度很严重,除了腿脚不便之外,她的右手五指全无,但她却开了一家缝纫店,每天都是笑呵呵。
危李很受感触,军人的信念涌上心头。他暗想,“自己曾是一名军人,更应该有斗志和意志。”于是,他振作起来,并决定和尹香红“合伙”做生意。
就这样,他接过了父亲的小作坊,走上了自主创业之路。
然而创业却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刚开始,一没有资金,二没有设备和技术,更没有销路,危李的创业道路可谓是举步维艰。
军营生活塑造了他细致严谨的工作作风,他告诫自己一定能行。通过不断的市场调查,危李发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经商之路。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小作坊规模逐步壮大。而在这个过程中,危李也接触到了许多残疾人。或许因为自身是一名残疾人的缘故,他对残疾人有特殊的情感。“其实,很多残疾人是身残志不残,只要给一个机会,他们非常能干。”
危李觉得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他们。于是,他做了一个令所有人意外的决定,招收残疾工人,并且根据他们的自身条件安排工作,使其得到最大价值的发挥。在他的公司,“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一个残疾人的心灵”这样的标语随处可见。“咱军人退伍不褪色,能够帮助群众才是最有价值的事情。”
多年来,他始终不忘初心,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个军人的信念。
如今,危李经营的公司70%以上的员工都是残疾人,十多年来累计安排残疾人就业340人次。他先后荣获岳阳市助残先进个人、岳阳市爱心助残模范、“扶残助学长江行动爱心大使”、岳阳市复退军人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今年6月,他还入选了中央文明委授予的“中国好人榜”,成为湖南省四位入选“中国好人”之一。
两万航次保平安 船艇战线当标兵
李寿武,湖南总队岳阳支队船艇大队巡逻艇艇长。1990年12月入伍,28年以来,他始终忠于使命,刻苦钻研,勇于奉献,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一次荣获武警部队“优秀士官人才奖二等奖”,多次被支部评为“优秀士兵”、“十佳士官”。
在被调入船艇大队之后,他便不断学习起来,不仅前后订阅了30余本关于船艇业务的书籍,还虚心地向相关技术人员请教。“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不仅具备了卓越的专业素养,还在多次实际事故中表现优秀,而得到广泛好评。
他是任劳任怨,甘受困苦,受人敬仰的“活地图”。在面对洞庭湖上的船只触礁、搁浅等问题时,他顶风冒雨,四处拜师学艺,每次出航都详细记录沿途航标、航道和水文特征,整理了20余万字的水文资料,为洞庭湖的航运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正因为他如此种种的行为和贡献,深得许多业内专家和湖区人民的敬佩,被誉为“洞庭湖上的活地图”。
2016年7月,洞庭湖上一艘货船起火,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是他冒着生命危险冲入火海,将即将爆炸的气罐转移至安全地带,避免了一起重大水上安全事故的发生。
同时,是他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发动战友组成宣传小分队,经常向湖区群众宣讲环保政策和知识,为湖区生态环保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当有人高度赞扬他的事迹,他却说:“我其实就是个开船的”。洞庭湖上每天有数不尽的航船,人们开船是为了谋生,而他这个“开船的”为了人们更好地谋生,每天守着这片湖,注视着湖面的日出日落,潮起潮平,看着湖面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船只和平静的湖水,就是他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