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陵矶新港区“四海揽才”(武汉)冬季人才招聘前台人气爆棚
“我在英国学的是人力资源管理,可以报新港区招商专员岗位吗?”刚从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留学回国的胡小姐询问招聘人员。前不久,城陵矶新港区“四海揽才”(武汉)冬季人才招聘会现场人气爆棚,众多行业精英争相应聘。
“新港区引才引智力度和决心之大让人叹服,也给了很多年轻有为的专业人才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日前,两弹一星专家刘纪原率专家团队调研岳阳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时由衷感叹。
建设湖南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通江达海的新增长极,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城陵矶新港区党工委始终坚持客观看待、科学引用、注重长远的人才理念,敞开门户、广纳英才,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人才高地”,用人才智慧托举岳阳人民的“海洋梦”。
出大招
解决人往高处走的问题
人往高处走,是人才流动中的普遍特点。城陵矶新港区究竟靠什么吸引人才?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为破解人才留用难题,续好人才引聚下文,打造人才高地,构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格局。近年来,新港区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巴陵人才工程”和落实“四海揽才”计划,全方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人才。强力实施“1231”人才激励扶持工程,即每年拿出1000万元重奖20个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团队、30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100名高技能人才。在管委会机关推行去行政化,探索实施政府雇员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绩效考核制,逐步形成与东部沿海地区环境相仿、观念相通、文化相融的人才发展环境。
“入驻新港区后,我们倍感温暖,备受鼓舞,感谢新港区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今年7月份入驻城陵矶新港区的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岳阳)总经理王大勇说,新港区的投资环境和对于企业的优惠政策是吸引他投资兴业的一个重要原因。新港区除了给予项目引进奖励、提供战略新兴产业扶持资金等一系列政策外,还给公司提供过渡办公场地、厂房、员工公寓五年免租的优惠政策。
“新港区的区域竞争优势令人激动,它的引才魄力令人钦佩,对人才的尊重和重视更是令人向往。”国信军创(岳阳)六九零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向志明道出了其中的原因。公司之所以落户岳阳城陵矶新港区不仅源于其军民融合产业发展有基础、有优势,更重要的是政府给予政策红利力度大,领导重视。“除了对军民融合企业提供相应奖励资金,还根据公司实际发展需要,提供‘一企一策’帮扶政策。”向志明对企业在新港区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瞄准“高精尖缺”
构建人才集聚“强磁场”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建设人才强区,再出发的新港区必须以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灵活的方式来科学量才、大胆用才,让人才成为新港区走在前列的资本。
今年来,新港区以“巴陵人才工程”为依托,瞄准“高精尖缺”,结合实际量身“选才”。与哈工大机器人集团联合组建军民融合研究院,聘请哈工大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杰才为院长;与湖南理工学院联合成立湖南省港口经济研究院,引进集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于一体的30多名“高精尖缺”人才,
形成以中科院院士、武汉大学、中南大学等一批专家教授为主体的专家团,为新港区发展把关护航。
“新港区领导对于我们挂职的干部很重视,一些重要决策都会参考我们的意见。”在城陵矶新港区挂职的武汉大学副教授文风、湖南大学副教授肖海翔、湘南学院副教授龙湘元纷纷表示,“一年的挂职时间很短,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多做课题,为新港区航运物流、战略性新兴产业、开放性经济等产业发展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近年来,城陵矶新港区以“巴陵人才工程”为依托,积极推进“四海揽才计划”、“专家柔性挂职”等重点人才项目。截至目前,共引进国家“863”专家1名,上海“千人计划”1名,其他各类高中端人才600多名,建立院士工作站5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7个,为人才发挥聪明才智、一展鸿鹄之志保驾护航。
饮马长江
智慧托举“海洋梦”
城陵矶新港区建设不断吸引行业人才,“引爆”创新驱动,发展成就“吸睛”。2012年至2016年,GDP、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增加值、财政总收入分别增长3-6倍。成功组建运营湖南城陵矶国际港务集团,开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岳阳至东盟、岳阳至澳大利亚接力航线,成功申报和建成运营城陵矶综合保税区、启运退税试点港、进口粮食指定口岸、进口肉类指定口岸、固废进口指定口岸、汽车整车进口口岸等“一区一港四口岸”,成功获批国家级产城融合示范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全省首批示范物流园区、湖南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现在的新港区,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实现了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西联成渝、东达四海的开放格局,具备较强的产业承载力、要素集聚力和经济辐射力,已经从“洞庭时代”迈向了“江湖时代”。新港区将继续对接“中国制造2025”,扶持园区入驻装备制造企业做大做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打造区域创新基地和创新高地;加快湖南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到2020年力争引进军民融合企业100家以上,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孵化模式,实现科技孵化器建设运营投资主体多元化,到2020年力争孵化器总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建成5个以上国家级孵化器。到2020年,园区实现总产值1000亿元。
(罗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