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上午9时,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
这条全长55公里,其中主体工程“海中桥隧”长35.578公里,海底隧道长约6.75公里的“世纪工程”气势恢宏,在其背后有着数量庞大的建设者。
余烈是一名“60后”,岳阳人,从2004年5月至今,他已与港珠澳大桥结缘14年。
作为大桥建设者中的“元老”,14年不间断的工作笔记、两万多份文件、三四百页电子邮件……见证着他夜以继日的大桥时光,也记录了港珠澳大桥从筹备到完工的全过程。
在余烈的工作履历中,路桥就是第一关键词:1985年,考入长沙理工大学路桥系;1989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广东省航道局;2004年5月,到港珠澳大桥前期协调办任主任助理、副主任;2010年7月,任大桥管理局副局长至今,全过程参与大桥的论证、建设和管理。从37岁到51岁,曾经满头的青丝已经华发丛生。“此前,我研究过大型工程的建设管理,很关注粤港、粤澳合作的跨境基建工程,而港珠澳大桥这一独特的建设模式,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与经历和宝贵的人生经验。”于是,2004年,敢于接受挑战的余烈,主动申请成了港珠澳大桥这一超级工程的建设者。
余烈介绍,由于工程涉及事项众多,施工的前期论证,他们就潜心研究了6年。为此,他们做了几十个专题,每个专题都要经粤港澳三方确认后,他们再请专家审查,逐一解决。
“这么大的项目,这么长的工期,这么多的团队,这么复杂的条件,要处理好整个建设中的质量、安全等问题,真的很不容易。”余烈直言,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更多,“两千多万方的泥,怎么挖、怎么运、怎么处置?航空限高,如何协调处理?施工过程中,要保证安全,不影响航运……”
面对全新的情况,过去的很多经验用不上,只能迎头而上,不断创新、突破。由于涉及三地,诸如在大桥上发生事故如何救援,受伤该送到哪里的医院,交通事故如何管理等,都需要做充分的研究、沟通,一项一项地谈好、落地。
“作为一名建设者,能与港珠澳大桥结缘并伴随它成长,我们深感荣幸,由此经历的职业生涯也非常有意义。”余烈希望,在10年20年之后回过头再来看他们曾经的付出,如果能看到自己的工作带给大湾区经济腾飞和百姓生活品质的提升,他们就会感到非常骄傲。
像余烈这样的广大建设者,用汗水和青春铸就了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
本报综合
气势恢宏的港珠澳大桥
建设者精心施工(左二为余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