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科教 >教育新闻

读《小兵张嘎》的一些思考
时间:2022-08-16 10:08:26 来源:

记得我们小时候,那是80年代初,同伴们喜欢看《三毛流浪记》的小人书,因为图文并茂,我们读很多遍还是爱不释手。我清晰地记得爸妈带我看《小兵张嘎》的电影,电影里的人物形象、语言、表情、情节现在依然存在头脑里,而我会随电影情节而激动不已。小时候问得最多的问题是:“谁是坏人和好人?”这也是家人经常笑我的话柄。现在想想那应该是我明辨是非的开始 ,那时候男孩子喜欢模仿他们,他们崇拜抗战英雄,就如张嘎对钟叔叔的仰慕、尊敬。我老公说他看这部电影和小说有20多次,每看一次他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这次我不禁有些崇拜他了。最惭愧的是几十年后的我都成了中年人,才认真地读这本小说,读这本书带给我心灵的感动和震撼,正如作者说的:无数先烈用生命传承出来的一种崇高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支柱,前进的脊梁,是辉耀千古的民族骄傲,这种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我们应该读这本书,应该好好读,还应该带着学生们读。

1.小兵张嘎与我们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可以产生哪些共鸣?

A. 偶像共鸣: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偶像,书中钟叔叔和八路军就是张嘎的偶像,也一直是嘎子效仿的榜样。他在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和坚韧的精神中汲取自己身心成长的力量。正如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的:教育是人与人之间,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情,它永不停止,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B. 情感共鸣:小说中简洁的语言,不张扬,不浮华。最重要的是带着作者在抗战年代经历过的本真情感。正如“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源于生活,可以高于生活。作家笔下的人物张嘎的聪明、机智、勇敢、发嘎、幽默、风趣,也源于作者对自己性格形成、情感表达的完美期望。作者妥帖地呈现嘎子对奶奶的孝顺和敬爱之情,对钱队长、罗叔叔、钟叔叔的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的崇敬之情,对小伙伴玉英和乡亲们的克己复礼的仁义之情,对日寇、白脖的憎恨之情,对于革命胜利的曙光期望之情。嘎子会带给我们许多宝贵的东西,让我们体会苦难和不幸,也学会同情,学会自强不息,学会关怀和珍惜。

C.  情景共鸣:19个章节中的情景描写可谓是贴切熨帖的表达。行文看似平淡描绘,却带有浓郁的感情。能让读者随之文字时而伤心,时而激动,时而愤怒,时而恐惧,时而斗志昂扬,时而欣喜不已,时而准备冲锋……泪点、笑点都有。例如:18章节里的“远远就见杨小根蹬在碾盘上,扬着脖儿,公鸡报晓似的起劲地吹着,他吹得那么嘹亮,那么激昂,听了,简直叫人想飞起来,号上拴着一块红绸子,在风里飘得像一面旗。”此情此景若演出来,气宇轩昂,多令人振奋!

2.现在的孩子要进入这本书,有哪些方面的困难如何解决?

A. 小说所描述的是80多年前的抗日时期。大多数孩子是在抗日神剧中了解过这段历史,但不详细。他们在阅读时会有许多困惑。我们必须让他们了解历史,只有了解历史背景,才为他们读小说时扫除障碍,理解那个特殊年代的苦难,也能更好地珍惜现在的和平。

B. 19个章节并无小标题,开头有重要场景描写。如果让学生和老师读后拟个标题,这样他们可以会更清楚了解每一个小故事。

C. 小说中的描绘嘎子是土行孙,这也是需要解释的,他们容易与孙悟空混淆。另外有些方言的生字的读音和意思也需要详解。

3.读小兵张嘎的必要性,您认为这个小说值得一读的地方在哪里?

小兵张嘎符合儿童的视野,用一些丰富的细节构思和儿童的特有心理特征为蓝本,塑造了一位爱憎分明,英勇无畏的少年英雄。张嘎的奶奶为掩护八路军被日寇杀害,钟连长被抓走,他可以说是孤苦伶仃了。年仅13岁的他选择了参加游击队,家仇和国仇一起报。现在的小孩子大多数不坚强,遇到困难就退缩,我们觉得读完这本书应该能在孩子的心中种下红色的文化基因的精神种子,也不会有那么多问题性的孩子。他们遇见困难或问题就以死或离家出走来威胁老师和家长。张嘎的淘气可以通过一些情节来体现,缴了枪不上交,把枪藏在鸟窝里,和胖墩打赌爬树,比摔跤摔不赢,咬人家一口,不服气堵人家的烟囱。后来,张嘎在队伍里经历一些曲折的故事中懂取舍,知对错,顾大局,成长为了一名的共产党员。 张嘎可以教会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信仰的人,他是我们的学生是同年纪的人,同年龄的孩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胜过成年人的说教。

4. 小说背后的真实历史背景

作者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在1958年他还遇上了“反右派”运动。可以说是在非常艰难的和动乱时期,他的小说《小兵张嘎》是1958年出版的。基于他对于先烈的缅怀,为了他们穿行于枪林弹雨之中的精神品格,他要用笔记下来,他觉得是责任,也是对牺牲的战友们纪念。

作者在反右中病了,他在战斗中没有被敌人击倒,也不能被疾病击垮。他重新振作,用鲜活的文字治愈了自己,还原当年军歌嘹亮、斗志昂扬的景象。感谢他写的张嘎,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朋友,也滋养和教育着一代代的人。

白杨坡小学教师 郑 玮

(编辑:余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