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洞庭湖码头(资料图片)
□ 李望生
隋唐时期,中国经济的重心已基本完成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的转移,长江流域经济不断上升,地方手工业和农业也得到了相应发展。隋炀帝开运河后,长江、珠江、黄河三大水系联成一体,水运事业迅速发展,江南物资源源不断地向北方输送。
物流与港口
湖南产米,源远流长。至唐代,“开元二十年(732)以后,粮食仰给东南,多循隋代所开之通济渠漕运京都”。唐德宗时,江西、湖南、福建、鄂岳、岭南每年有漕粮620万石运往京师各地,其中湖南、鄂岳、岭南等地漕粮运往京师,必经城陵矶方能入长江。鉴于当时的地理水文条件,漕粮运输船队亦常在城陵矶避风过夜。
岳州窑青瓷自晋朝发展起来,到隋唐时达到鼎盛。岳州窑的中心产地在现湘阴县的城关镇、铁角嘴、芦林潭一带,都在湘江河畔。岳州窑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鉴于当时运输条件,大部分是从城陵矶出口的。唐代中期,长沙铜官窑瓷器兴起,长沙铜官窑瓷器有釉下彩绘和釉下彩饰,有褐斑贴花,自釉绿彩等品种,这类瓷器,可算是当时瓷器产品的最高水平,远销浙江、安徽、江苏、河南、陕西、福建、广西、广东、海南等地和东南亚各国。扬州、宁波、广州是唐代重要的国际贸易商业都市,出海口岸。在多处唐代遗址中,均发现了数量较多的长沙窖瓷器。就目前所知,海外出土长沙窑典型器物的就有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日本、朝鲜等国。长沙窑瓷器的外销,只有通过城陵矶入长江才能达到扬州、宁波等地,城陵矶是湘北出口的最后一站,城陵矶当时设有相应的关卡和税收机构。城陵矶镇市场,配有瓷器销售,以供从川、荆等地沿长江而下去扬州、宁波等地过路客商自由采购。城陵矶港成了岳州窑、长沙窑产品的集合地和转运站。
岳州产茶,盛于唐,始贡于五代。唐德宗时,岳州便设有征收茶税的机构,为茶叶出口的一道关卡。五代十国时,马殷攻占潭、澧、衡、道等二十几州地,建立楚国。“马殷听从高郁的建议,提倡种茶,让民自采茶叶卖给北方商客,官收茶税”,908年,马殷向梁太祖请求,每年贡茶25万斤,换取卖茶权。“梁允许楚在汴、荆、襄、唐、郢、复等州置回图务,运茶到黄河南北,交换北方的衣料和战马,楚获利十倍”。楚地一时种茶盛行,茶叶出口成了水运的大宗货源。城陵矶港是楚国进出口的咽喉之地,四方商贾,由长江入楚买茶也应经城陵矶。因而,楚国在这里设立邸店,开放市场,大做茶叶生意,买茶卖茶商船络绎不绝。
至宋朝,茶叶已和米、盐一样,成了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一日以无”的饮料。因此,制茶业和茶叶贸易都有较大的发展。荆湖南北路(南路治所设潭州——今长沙;北路治所设江陵),为宋代江南产茶重点地区之一。年产茶“总为岁课,江南1027万余斤”,而“荆湖247万余斤”。荆湖南北路所产之茶,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好,有“龙、凤、石乳、白乳之类十二等,以充岁贡及国之用,其出虔、袁、饶、池、光、歙、潭、岳、辰、澧州、江陵府”“散茶出淮南、归州、江南、荆州,有龙溪、雨前、雨后之类十一等。可见,荆湖产茶,不但充岁贡,而且远销邦国。
荆湖名茶对商贾贩运者具有相当的吸引力,“茶之为利者甚博,商贾转至于西北,利尝于数倍”。而当时,茶叶“转至西北”的运输路线,又唯水路莫属。荆湖南路所产之茶出口,必须经城陵矶出湘入长江,运往西北;至于“远销邦国”的所有荆湖南北路茶,则全要经过城陵矶而达扬州、宁波,外销他邦。
据《宋史·食货志》载,当时茶叶贸易续五代时风,实行官卖。“民之欲茶者售于官,其给日用者,谓之茶食,出境则给券。商贾贸易,入钱若金帛京师榷货场,以射六务、十三场茶,给券随所射与之”。隆庆《岳州府志》载:“旧有城陵矶批验茶引所”。茶引是买茶执照一类的凭证,茶叶出口须批验茶引,方可放行。
人流与港口
据史书记载,最早来岳阳境内游历的要算春秋时期的楚昭王。屈原逐沅湘期间,饱览湖湘秀色,写下了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威扫六合的秦始皇也曾两度横过洞庭湖。南朝宋颜延之的纪游之作《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楼作》等诗词的出现,说明当时岳阳已经成为游览胜地。魏晋南北朝以来,天下“谈形胜者,未尝不首及巴陵”(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唐开元四年(716)中书令张说贬官岳州、嗣后张九龄、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李商隐等一大批名士诗人,接踵而至。当时的岳州,陆路运输远不如水运,而名士骚人要赴岳州一览洞庭胜景,自然乘船而来,城陵矶乃岳州外港,又是出入湖的必经之地,且“城陵逐末地,迩亦有儒风”,相传,三国东吴名士虞翻有故居在城陵矶。城陵山为岳州境内名山,城陵矶乃吴楚名矶,三江口更是历代争战地。名士骚人在此小憩,一探名山,二访古人,发怀古之幽情,这是很自然的事。大诗人白居易就有“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的诗歌;从荆江而下去夏口之客,也常在城陵矶下泊舟小憩,遥看洞庭,隔水歌咏。凡此种种,无不为城陵矶港口扩大影响。
造船与港口
荆湖地区河港纵横,船一直是这里的重要交通工具。因而,造船业在荆湖地区发展较快。早在唐朝,巴陵县之新墙就可以制造载货贸易的掘头船,唐张志和有《渔父词》:“青草湖,月正圆,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掘头船,乐在风波不羡仙”。至南朝,荆湖一带始能制造大型战船。刘宋时期,曾制造上千艘战舰,有飞龙、翔凤、金翅、青雀、舴艋等称号的船。陈朝的华皎,也曾在湘州造金翅大舰二百艘。
南宋初年,洞庭湖区农民起义首领钟相和杨幺,建立起一支强大的水军与宋王朝对抗。君山杨幺寨,就是起义军的大本营。他们集湘州造船经验,在唐李皋所造“二轮车船”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融集体智慧和才能,制造了数百艘车船和海鳅船。最大的车船有二十四车,分为三层,高十丈以上,其上可载千余人。稍小的船,高亦数丈。船上装有机轮,弓箭台和撞杆。行船时,几十人踏动轮子,激水如飞,船行如龙,可算是比较先进的利用机械驶动的“舰队”。
绍兴三年(1133年),南宋朝廷派王燮为荆南府潭、鼎、澧、岳、鄂等州制置使,镇压杨幺,遭到惨败。后来,又派名将岳飞前来镇压。《巴陵县志》载:“绍兴四年,除(授官)岳飞兼荆南鄂岳州制置史”“将兵讨湖寇杨太”。岳飞以城陵矶、七里山为据点,组织水军。绍兴五年六月,岳飞大战杨幺于洞庭湖,败于杨幺的车船。经过一段时间,岳飞摸清了起义军车船的航行规律,精心设计作战方案,砍伐君山的树木和芦苇、杂草,在主航道上设暗排、假山,作战时,施放大量腐木乱草缠住车船,才使得杨幺战船失利而崩溃瓦解。
在岳飞征伐杨幺的过程中,岳飞的水军在城陵矶、七里山扎营立寨,与杨幺水军相对峙,在战略上取得了绝对优势,这个军事要地给岳飞提供了征伐杨幺的先决条件。
杨么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他们所建造的车船,以叶轮运转的连续推进方式,代替桨楫的间歇推进方式,在造船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