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天翻地覆慨而慷 ——参观南京总统府遗址博物馆漫记

天翻地覆慨而慷

——参观南京总统府遗址博物馆漫记

◎王幼飞

4月24日,这是一个胜利的日子,喜庆的日子,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1949年这一天,人民解放军的红旗插上了南京总统府门楼。

2015年3月中旬,因事去南京,办事之余参观游览了几个名胜纪念地。3月18日去看总统府。总统府我曾于上世纪80年代初来看过,那时房屋显得陈旧灰暗,开放的地方不多,印象不深。

南京总统府博物馆前景。王幼飞摄.jpg

南京总统府博物馆前景。王幼飞 摄

这次来看,从大门往里走,正面是大堂,原为太平天国金龙殿,又称荣光大殿。上下梁柱、门框、雕花都油漆一新,门楣上悬有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匾额,大门两边挂有 “九万里舆图归属民权山河革旧,数千年历史废除帝制岁月鼎新”的门联。两侧墙壁上挂有表现历史大事的油画。除了中部国民政府总统府及所属机构各处的办公室建筑,还有西部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起居室、办公室,及秘书处、参谋本部等设施和煦园。东区是行政院旧址和东花园等。整修后园区扩大,特别是设有总统府文物史料、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太平天国、清两江总督署等10多个文物史料和复原陈列,使总统府的陈展更加丰富,成为中国近代建筑遗存中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也是中国近代历史最丰富的遗址博物馆。

在楼房参观时感觉各处房屋人去楼空,沉寂中更觉得空荡。许多历史照片与文史资料,看时目不暇接,很快感到视觉疲劳。可能也是出自个人爱好,唯有大堂内墙壁上的大幅油画吸引我,有《天国风云》《赦治两江》《共和肇始》《国府西迁》《国共和谈》《煦园曙光》6幅。画家选用重要历史节点,浓墨重彩集中刻画主要人物,再现了这里曾经发生的风起云涌的跌宕历史,对了解这座建筑的过往形象具体,直观明了,使人印象深刻。

从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再到清朝政府江南总督署、两江总督署,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作为“行宫”。 1912年孙中山亲手组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月1日孙中山在这里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的15年间,这里先后作为江苏总督府、副总统府等机构。1937年11月,日军兵临南京城下,国民政府仓促西迁重庆。

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继续与蒋介石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在第5幅《国共和谈》的画的背后,还隐有后来一桩发生总统府大门前的血案。1949年中共中央派出周恩来为首席代表,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团,在北平举行旷日持久的谈判。经过协商,中共代表提出八条二十四款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以4月20日为最后签字日期。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南京政府代表团一致认为可以接受《国内和平协定》,3月30日张治中飞赴溪口向蒋汇报,31日李宗仁召集在南京的中常委和元老开会,商讨“八条”,但在蒋介石授意下,以阎锡山、白崇禧为代表强硬要求先签停战协定再和谈,最后决定拒绝在协定上签字,致使和谈破裂。4月1日,南京高等学校学生600多人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国民党当局接受中共的八项和平条件。示威学生在总统府前,遭到由国民党在战场上打散或失败军官组成的军官总队暴徒的棍棒打击,有3人被打死,数百人受伤,全国为之震惊。国民党政府企图通过和平谈判实现“划江而治”的计划破产,

陈坚 油画 2001年《煦园曙光》.jpeg

《煦园曙光》

第6幅是《煦园曙光》,这是有关解放南京的油画,表现解放军占领总统府后,渡江战役总前委领导人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等4月27日进入总统府的情景。

据史料,1949年4月20日渡江战役打响,当时预备首批攻入南京的队伍是解放军三十五军。粟裕经反复思考,紧急从他处调来了24军替换下三十五军进行攻城。为何临阵调换部队?这事的背后和三十五军的军长吴化文有关。吴化文曾在冯玉祥麾下升任济南警备区司令,抗日时吴化文折将损兵10000多,蒋介石不再对他信任,吴化文率部倒戈加入汪伪政府伪军。抗日胜利后,吴化文找到蒋介石恳求带队归位。蒋介石正在考虑招兵买马对付共产党,顺势收下吴化文的队伍。1945年,吴化文的队伍和解放军正面交锋,党中央对他采取的政策还是招安为主,劝说他弃暗投明。在我党地下工作者的攻心策划下,吴化文于1948年下半年率部起义。我军总部发出贺电,宣布吴部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五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由吴化文任军长,由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原副司令何克希任政委,下辖第103、第104、第105师,共2.2万余人。4月,第三十五军调归第八兵团指挥,参加渡江战役,奉令攻占江浦、浦镇、浦口,为解放南京扫清了外围障碍。正当三十五军准备渡江解放南京时,被粟裕紧急叫停。

粟裕的担心有他的原因。1949年3月31日,渡江战役总前委制定的方案中,攻取芜湖、南京,由当时二野四兵团陈庚部负责。可这时陈庚部还在江西湖口至安徽皖江地段,转到南京尚需十余日,因此前委取消第四兵团接管南京的任务。吴化文部虽已逼近南京,但粟裕不放心,因为这是改编的部队。改编时,鲁中南纵队合并编入三十五军,他们反对 “汉奸”当军长。鲁中南纵队在解放战争初期,与吴化文部为死敌。陈毅出面做工作,鲁中南纵队的人依然不服,后召开全军干部大会,吴化文检讨了自己历史上的罪恶,才缓和矛盾。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率数十名政工干部进入三十五军,开展深入整训改造,才完成整编工作,归属华野第二兵团,下辖的3个师(第103、第104、第105师)。粟裕担心三十五军的素质和纪律方面有差距,怕惊扰南京城内的百姓。当粟裕提出要调来二十四军接替三十五军执行攻城任务时,吴化文欣然接受。吴化文率三十五军继而转道杭州,完成解放杭州的任务。

第三十五军经激战全面占领“三浦”后,其中一个营作为先遣部队已经打入南京城,成为最早占领南京总统府的队伍,并且创下了把红旗插上总统府前门楼上的历史性一刻。据时任三十五军104师312团3营营长的官玉泉回忆:4月21日午夜,渡江战役打响后,他们营被任命为突击营。在3营占领浦口后发现,他们全营800多人没船过江。在老百姓的帮助下,3营总算凑够了渡江工具,在23日陆续渡江。当时守卫南京的敌人已经弃城逃跑,南京城内只有一些零星的残兵和特务。晚上进入南京城后,312团团长王魁泉命令3营首先占领国民党的“总统府”和附近的重要机关。3营立即分兵四路,其中9连由管玉泉带领去占领总统府。虽然没有遭到大规模的抵抗,但却有一些特务在暗处打冷枪,在前进时3营参谋王友才被敌人冷枪击中,不幸牺牲。

24日凌晨,管玉泉率9连战士们来到“总统府”门前,大铁门紧闭着,门前无人值守。透过门缝看去,院子里空荡荡的,几个房间闪烁着忽明忽暗的灯光。战士们推铁门,发现铁门用插销插着。正要砸门,院子里跑出来3个人将大铁门打开了。战士们冲了进去,发现这3个人都没有佩戴枪支。管玉泉命令战士们抢占有利地形,很快就控制了整个“总统府”大院。“总统府”里一共只有10多个卫兵,随身都没有携带枪支,更没有任何抵抗,都高举双手,乖乖地做了俘虏。亲历者徐敏忠回忆说,控制了院子后,战士们冲进“总统府”,挨个房间搜索、检查。有间大房子发现对面墙上挂着一幅蒋介石身穿军装的巨幅画像,好几个战士仇敌怒火爆燃,不约而同地端起枪对着画像点射开火。

随后,大家兵分两路,一路在管玉泉的带领下爬到楼顶,扯下了旗杆上的青天白日旗,升起了我军冲锋时的红旗。升起红旗时,时间是4月24日上午8点。另一路战士,在“总统府”挨个房间搜查。在9连攻占总统府的同时,3营其他战士也按照部署,顺利占领了“总统府”附近的国民党中央机关。前进到空军司令部附近时,不但没遇到任何抵抗,还在司令部的墙壁上发现了 “欢迎解放军!”“祝南京解放!”等标语。大家都感到惊奇,后来才知道,这是南京的地下党为迎接解放军进城提前刷上的。

解放军战士们不少人都来自农村,进了“总统府”后有些不知所措,除了打坏了蒋介石绣像,有的战士找不到厕所就随地小便,有的战士在灯泡上点烟,还有的战士把战马牵到西花园中洗刷饮水……把“总统府”弄得挺乱。27日那天,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等首长到了南京,来到“总统府”转了一圈。看到“总统府”里的乱象,邓小平在表扬战士们的同时,也提出了严肃批评说:大家不要忘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总统府”是国家的财富,有很多重要的文物,每个人都要爱护它,保护它。邓小平还找到驻军领导,提出了批评,命令所有部队全部撤出“总统府”,不要留下一兵一卒。接到命令后,3营立即行动起来,清理杂物,打扫卫生,撤出“总统府”。

接替三十五军的24军突入进城后,南京城宣告解放。5月4日,随军摄影记者邹健东带着相机来到“总统府”, 按照上级的要求,要把解放军占领“总统府”的历史时刻记录下来。当天天气极好,3营的战士又一次登上了“总统府”的门楼,降下青天白日旗,升起了红旗。邹健东补拍的这张解放军战士们站在“总统府”门楼上的照片,后来传遍了全国,成为革命胜利的象征。管玉泉还回忆说,照片上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有的人可能没注意到。拍摄之前,战士们抓了一个俘虏,大家摆好姿势后,俘虏没地方去,就让他蹲在队伍前面等候,结果也给拍到照片里去了。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为了解中国解放战争情况,命苏联有关部门拍摄解放南京的新闻纪录片。此时,最先攻占的三十五军3营已南进去解放杭州了,前指另调部队,再组织冲进总统府,升起红旗,摄影师补拍成解放南京的新闻纪录电影片。

1977年陈逸飞 魏景山画《攻占总统府》.jpg

《攻占总统府》

解放南京这个题材,有两幅油画已成经典。一幅是1976年,画家陈逸飞、魏景山应军事博物馆之约,联合创作了《占领总统府》(又名《蒋家王朝的覆灭》)。画面上一群英武的战士,荷枪实弹冲上伤痕累累的南京国民党“总统府”顶楼,升起一面红旗。还有一幅反映攻占总统府场景的油画,名为《424晴空万里·南京1949》的。这是2010年上海画家李斌创作的。这幅画以升红旗的战士为背景,前面有一位身着白色旗袍的女性,与一位解放军指挥官握着手,他们身后的一大群人,有穿解放军制服的,也有穿国民党军服的,还有的西装革履,有的长衫礼帽,城市上空蓝天白云,晴空万里。这幅画表现得占领总统府,背景是一片祥和。其中含义是:南京城的解放不是在漫天炮火中攻打下的,而是在守敌溃逃中占领的。特别在画中描绘了一位身着白色旗袍的女性,这是表现中共南京地下市委书记陈修良。

2010年李斌《424晴空万里·南京1949》.jpg

《424晴空万里·南京1949》

据史料记载,南京刚解放的一天清晨,一名女子来到解放军第八兵团三十五军军部,想要进军部,被哨兵拦住接受盘查。女子没有恼火,反而笑道:“去请你们政委何克希过来。”哨兵见这名陌生女子喊出军政委的名字,立刻向上级通报。片刻,穿着军装的何克希跑了过来,惊喜地喊道:“陈修良同志,你终于来了!我们正想要去找你呢!”两人相见都很高兴、激动,何克希立即将她带进去,介绍与第兵团司令员陈士榘见面。陈司令惊叹道:“在国民党老巢英勇战斗的地下党南京市委书记,竟是个女士,真是令人惊讶啊!”他极力称赞南京地下党这些年送来许多绝密情报,帮助我军横渡长江,为解放南京作出的巨大贡献。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陈修良。陈修良1907年出生于宁波一个资本家家庭,担任过向警予的秘书,在向警予的介绍下加入了共产党。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陈修良被中央派遣前往南京组建中共南京市委,陈修良担任南京市委书记,开展秘密工作。南京又是当时的首府,解放前夕国民党的军政人员就达11万多,警察、特务上万人,真是虎穴狼窝。从1927年国民党第一次“清党”以后,中共南京地下党连续遭受了8次毁灭性打击,到1937年11月南京被日军攻陷后,整个南京基本上已经没有我党的地下组织。可想而知,陈修良担任中共历史上第一位大城市的女市委书记,开展地下党工作是多么困难多么危险。

1946年3月,陈修良来到江苏淮安新四军根据地,接受了地下党组织的情报工作任务。陈修良随即专门建立南京情报系统,任命卢伯明为南京情报系统负责人。1948年,在南京情报系统的基础上,陈修良又设立了南京地下策反系统, 任命沙广威为负责人。这两个绝密系统都是陈修良单独联络,然后由她向上海中共情报局报告。

1949年3月24日,地下党组织策划王宴清率警卫师起义渡江,突破了国民党的防线。随后又成功策反了国民党的轰炸机大队飞行员起义和“重庆号巡洋舰”舰长邓兆祥起义,还拿到了中央急需的国民党军事密码本和在长江防线的布防图,传送到了上级案前,受到党中央的表扬。陈修良还通过细致工作,争取有关国民党人员,在取得国民党司法部长张知本、代总统李宗仁的同意后,释放了被国民党关押的10000多名共产党员和政治犯。地下党的多次行动,有力地动摇国民党军队心理防线,加快了组织解放南京的步伐。

国民党为严防解放军渡江,从3月份就开始封江,把长江上的大小船只全部赶进了内河。陈修良紧急召开会议,布置各级地下党组织,想尽一切办法给解放军渡江提供船只。1949年4月23日上午,市委的秘密电台接到转来的解放军第三十五军的电报,称该军将在下午6时赶到江北浦口,要求市委准备好过江的船只。陈修良立即派人通知相关的地下党基层组织,从当天下午起,各轮渡所的地下党组织,带领工人将“京电号”、“凌平号”运输艇、水上警察局的3艘巡艇,还有下关轮渡公司的10多艘大小机动船,开到浦口码头,送解放军的人马过江。当夜第三十五军的1.5万人,全部过了江开入城内 。随着南京解放,中央电令重新组建南京市委,二野司令员刘伯承为市委书记,宋任穷为副书记,陈修良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在展览馆陈列资料的背后,往往还有故事。全国解放后,陈修良不到一年就离开南京,后任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有些出身工农的军队干部,对曾经“男穿西装女穿旗袍”的白区城市地下工作者看不惯,不尊重。上海原市委书记柯庆施在一次常委会上说:“过去地下党同志有一个口号叫作‘保管好工厂,将来就好当厂长’,那么说,你保护好了‘总统府’,总统就是你当了?”陈修良当场驳斥说没有这回事,但有的领导却相信,后来在南京全体干部4千人大会上,陈修良被当众批评。

陈修良后来调任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还任全国妇联华东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妇联第二届执委等职务 。1958年,陈修良在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的岗位上被定为“极右分子”,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下放浙江嘉兴农村劳动。她的丈夫、浙江省首任省长沙文汉也被划为右派,开除党籍。当年与她一起为南京和平解放做出贡献的那些人,几乎无一幸免。

1979年,陈修良被摘去右派帽子,彻底平反。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抄家时被抄走的物品。在友人的帮助下,直到1984年,终于在杭州的档案馆找到了几个破箱子,里面有她和丈夫的笔记资料。她一生没有积累钱财,把这些资料视作最重要的财产加以珍惜和保留。陈修良索要回被抄家的材料总计6000多份,光是分类目录,就出了一本《沙文汉·陈修良自存文档目录》。这些档案,已经远远超出了陈修良个人经历的范畴。当年她领导的地下党,她策反的起义将士,多年来的下属和上级,纷纷要求她写材料还原真相,证明清白。陈修良认为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仁不让。她晚年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的回忆文章100多万字,涉及潘汉年、顾准、夏衍、朱枫等数十个重要历史人物。据陈修良的女儿沙尚之回忆,母亲在生命最后的20年里,她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为那些受了冤屈的人写材料,帮助别人核实真相,伸张正义,平反昭雪。同时,又成为国家重要的历史资料。正如她自己在诗中所写:“谁怜冠盖锦衣梦,留得清名我不穷。”

1998年11月6日,陈修良这位巾帼英雄在上海病逝,享年91岁。陈修良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南京前8任市委书记都牺牲了,比起那些做地下工作时牺牲的烈士,比起那些在各种诬名中冤屈死去的战友,陈修良看到了晴天丽日,看到了真正的胜利。

南京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它告诉人们,胜利了也不能忘记,永远不能忘记所有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过贡献的人。

看着“总统府”上晴空万里的油画,我的心情也晴了。参观途中,市区满眼高楼林立,车辆如梭,穿着时髦的行人如织,胸中豪情涌起,眼前浮现毛主席阅看南京解放报纸的照片,不㦗吟诵起毛主席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句: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天翻地覆慨而慷 ——参观南京总统府遗址博物馆漫记

天翻地覆慨而慷

——参观南京总统府遗址博物馆漫记

◎王幼飞

4月24日,这是一个胜利的日子,喜庆的日子,永远不能忘记的日子。1949年这一天,人民解放军的红旗插上了南京总统府门楼。

2015年3月中旬,因事去南京,办事之余参观游览了几个名胜纪念地。3月18日去看总统府。总统府我曾于上世纪80年代初来看过,那时房屋显得陈旧灰暗,开放的地方不多,印象不深。

南京总统府博物馆前景。王幼飞摄.jpg

南京总统府博物馆前景。王幼飞 摄

这次来看,从大门往里走,正面是大堂,原为太平天国金龙殿,又称荣光大殿。上下梁柱、门框、雕花都油漆一新,门楣上悬有孙中山手书“天下为公”匾额,大门两边挂有 “九万里舆图归属民权山河革旧,数千年历史废除帝制岁月鼎新”的门联。两侧墙壁上挂有表现历史大事的油画。除了中部国民政府总统府及所属机构各处的办公室建筑,还有西部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起居室、办公室,及秘书处、参谋本部等设施和煦园。东区是行政院旧址和东花园等。整修后园区扩大,特别是设有总统府文物史料、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太平天国、清两江总督署等10多个文物史料和复原陈列,使总统府的陈展更加丰富,成为中国近代建筑遗存中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群,也是中国近代历史最丰富的遗址博物馆。

在楼房参观时感觉各处房屋人去楼空,沉寂中更觉得空荡。许多历史照片与文史资料,看时目不暇接,很快感到视觉疲劳。可能也是出自个人爱好,唯有大堂内墙壁上的大幅油画吸引我,有《天国风云》《赦治两江》《共和肇始》《国府西迁》《国共和谈》《煦园曙光》6幅。画家选用重要历史节点,浓墨重彩集中刻画主要人物,再现了这里曾经发生的风起云涌的跌宕历史,对了解这座建筑的过往形象具体,直观明了,使人印象深刻。

从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再到清朝政府江南总督署、两江总督署,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作为“行宫”。 1912年孙中山亲手组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月1日孙中山在这里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以后的15年间,这里先后作为江苏总督府、副总统府等机构。1937年11月,日军兵临南京城下,国民政府仓促西迁重庆。

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周恩来率中共代表团继续与蒋介石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在第5幅《国共和谈》的画的背后,还隐有后来一桩发生总统府大门前的血案。1949年中共中央派出周恩来为首席代表,同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南京政府和谈代表团,在北平举行旷日持久的谈判。经过协商,中共代表提出八条二十四款的《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以4月20日为最后签字日期。以张治中为首席代表的南京政府代表团一致认为可以接受《国内和平协定》,3月30日张治中飞赴溪口向蒋汇报,31日李宗仁召集在南京的中常委和元老开会,商讨“八条”,但在蒋介石授意下,以阎锡山、白崇禧为代表强硬要求先签停战协定再和谈,最后决定拒绝在协定上签字,致使和谈破裂。4月1日,南京高等学校学生600多人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国民党当局接受中共的八项和平条件。示威学生在总统府前,遭到由国民党在战场上打散或失败军官组成的军官总队暴徒的棍棒打击,有3人被打死,数百人受伤,全国为之震惊。国民党政府企图通过和平谈判实现“划江而治”的计划破产,

陈坚 油画 2001年《煦园曙光》.jpeg

《煦园曙光》

第6幅是《煦园曙光》,这是有关解放南京的油画,表现解放军占领总统府后,渡江战役总前委领导人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等4月27日进入总统府的情景。

据史料,1949年4月20日渡江战役打响,当时预备首批攻入南京的队伍是解放军三十五军。粟裕经反复思考,紧急从他处调来了24军替换下三十五军进行攻城。为何临阵调换部队?这事的背后和三十五军的军长吴化文有关。吴化文曾在冯玉祥麾下升任济南警备区司令,抗日时吴化文折将损兵10000多,蒋介石不再对他信任,吴化文率部倒戈加入汪伪政府伪军。抗日胜利后,吴化文找到蒋介石恳求带队归位。蒋介石正在考虑招兵买马对付共产党,顺势收下吴化文的队伍。1945年,吴化文的队伍和解放军正面交锋,党中央对他采取的政策还是招安为主,劝说他弃暗投明。在我党地下工作者的攻心策划下,吴化文于1948年下半年率部起义。我军总部发出贺电,宣布吴部改编为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五军,隶属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由吴化文任军长,由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原副司令何克希任政委,下辖第103、第104、第105师,共2.2万余人。4月,第三十五军调归第八兵团指挥,参加渡江战役,奉令攻占江浦、浦镇、浦口,为解放南京扫清了外围障碍。正当三十五军准备渡江解放南京时,被粟裕紧急叫停。

粟裕的担心有他的原因。1949年3月31日,渡江战役总前委制定的方案中,攻取芜湖、南京,由当时二野四兵团陈庚部负责。可这时陈庚部还在江西湖口至安徽皖江地段,转到南京尚需十余日,因此前委取消第四兵团接管南京的任务。吴化文部虽已逼近南京,但粟裕不放心,因为这是改编的部队。改编时,鲁中南纵队合并编入三十五军,他们反对 “汉奸”当军长。鲁中南纵队在解放战争初期,与吴化文部为死敌。陈毅出面做工作,鲁中南纵队的人依然不服,后召开全军干部大会,吴化文检讨了自己历史上的罪恶,才缓和矛盾。第三野战军暨华东军区政治部副主任钟期光率数十名政工干部进入三十五军,开展深入整训改造,才完成整编工作,归属华野第二兵团,下辖的3个师(第103、第104、第105师)。粟裕担心三十五军的素质和纪律方面有差距,怕惊扰南京城内的百姓。当粟裕提出要调来二十四军接替三十五军执行攻城任务时,吴化文欣然接受。吴化文率三十五军继而转道杭州,完成解放杭州的任务。

第三十五军经激战全面占领“三浦”后,其中一个营作为先遣部队已经打入南京城,成为最早占领南京总统府的队伍,并且创下了把红旗插上总统府前门楼上的历史性一刻。据时任三十五军104师312团3营营长的官玉泉回忆:4月21日午夜,渡江战役打响后,他们营被任命为突击营。在3营占领浦口后发现,他们全营800多人没船过江。在老百姓的帮助下,3营总算凑够了渡江工具,在23日陆续渡江。当时守卫南京的敌人已经弃城逃跑,南京城内只有一些零星的残兵和特务。晚上进入南京城后,312团团长王魁泉命令3营首先占领国民党的“总统府”和附近的重要机关。3营立即分兵四路,其中9连由管玉泉带领去占领总统府。虽然没有遭到大规模的抵抗,但却有一些特务在暗处打冷枪,在前进时3营参谋王友才被敌人冷枪击中,不幸牺牲。

24日凌晨,管玉泉率9连战士们来到“总统府”门前,大铁门紧闭着,门前无人值守。透过门缝看去,院子里空荡荡的,几个房间闪烁着忽明忽暗的灯光。战士们推铁门,发现铁门用插销插着。正要砸门,院子里跑出来3个人将大铁门打开了。战士们冲了进去,发现这3个人都没有佩戴枪支。管玉泉命令战士们抢占有利地形,很快就控制了整个“总统府”大院。“总统府”里一共只有10多个卫兵,随身都没有携带枪支,更没有任何抵抗,都高举双手,乖乖地做了俘虏。亲历者徐敏忠回忆说,控制了院子后,战士们冲进“总统府”,挨个房间搜索、检查。有间大房子发现对面墙上挂着一幅蒋介石身穿军装的巨幅画像,好几个战士仇敌怒火爆燃,不约而同地端起枪对着画像点射开火。

随后,大家兵分两路,一路在管玉泉的带领下爬到楼顶,扯下了旗杆上的青天白日旗,升起了我军冲锋时的红旗。升起红旗时,时间是4月24日上午8点。另一路战士,在“总统府”挨个房间搜查。在9连攻占总统府的同时,3营其他战士也按照部署,顺利占领了“总统府”附近的国民党中央机关。前进到空军司令部附近时,不但没遇到任何抵抗,还在司令部的墙壁上发现了 “欢迎解放军!”“祝南京解放!”等标语。大家都感到惊奇,后来才知道,这是南京的地下党为迎接解放军进城提前刷上的。

解放军战士们不少人都来自农村,进了“总统府”后有些不知所措,除了打坏了蒋介石绣像,有的战士找不到厕所就随地小便,有的战士在灯泡上点烟,还有的战士把战马牵到西花园中洗刷饮水……把“总统府”弄得挺乱。27日那天,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等首长到了南京,来到“总统府”转了一圈。看到“总统府”里的乱象,邓小平在表扬战士们的同时,也提出了严肃批评说:大家不要忘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总统府”是国家的财富,有很多重要的文物,每个人都要爱护它,保护它。邓小平还找到驻军领导,提出了批评,命令所有部队全部撤出“总统府”,不要留下一兵一卒。接到命令后,3营立即行动起来,清理杂物,打扫卫生,撤出“总统府”。

接替三十五军的24军突入进城后,南京城宣告解放。5月4日,随军摄影记者邹健东带着相机来到“总统府”, 按照上级的要求,要把解放军占领“总统府”的历史时刻记录下来。当天天气极好,3营的战士又一次登上了“总统府”的门楼,降下青天白日旗,升起了红旗。邹健东补拍的这张解放军战士们站在“总统府”门楼上的照片,后来传遍了全国,成为革命胜利的象征。管玉泉还回忆说,照片上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有的人可能没注意到。拍摄之前,战士们抓了一个俘虏,大家摆好姿势后,俘虏没地方去,就让他蹲在队伍前面等候,结果也给拍到照片里去了。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为了解中国解放战争情况,命苏联有关部门拍摄解放南京的新闻纪录片。此时,最先攻占的三十五军3营已南进去解放杭州了,前指另调部队,再组织冲进总统府,升起红旗,摄影师补拍成解放南京的新闻纪录电影片。

1977年陈逸飞 魏景山画《攻占总统府》.jpg

《攻占总统府》

解放南京这个题材,有两幅油画已成经典。一幅是1976年,画家陈逸飞、魏景山应军事博物馆之约,联合创作了《占领总统府》(又名《蒋家王朝的覆灭》)。画面上一群英武的战士,荷枪实弹冲上伤痕累累的南京国民党“总统府”顶楼,升起一面红旗。还有一幅反映攻占总统府场景的油画,名为《424晴空万里·南京1949》的。这是2010年上海画家李斌创作的。这幅画以升红旗的战士为背景,前面有一位身着白色旗袍的女性,与一位解放军指挥官握着手,他们身后的一大群人,有穿解放军制服的,也有穿国民党军服的,还有的西装革履,有的长衫礼帽,城市上空蓝天白云,晴空万里。这幅画表现得占领总统府,背景是一片祥和。其中含义是:南京城的解放不是在漫天炮火中攻打下的,而是在守敌溃逃中占领的。特别在画中描绘了一位身着白色旗袍的女性,这是表现中共南京地下市委书记陈修良。

2010年李斌《424晴空万里·南京1949》.jpg

《424晴空万里·南京1949》

据史料记载,南京刚解放的一天清晨,一名女子来到解放军第八兵团三十五军军部,想要进军部,被哨兵拦住接受盘查。女子没有恼火,反而笑道:“去请你们政委何克希过来。”哨兵见这名陌生女子喊出军政委的名字,立刻向上级通报。片刻,穿着军装的何克希跑了过来,惊喜地喊道:“陈修良同志,你终于来了!我们正想要去找你呢!”两人相见都很高兴、激动,何克希立即将她带进去,介绍与第兵团司令员陈士榘见面。陈司令惊叹道:“在国民党老巢英勇战斗的地下党南京市委书记,竟是个女士,真是令人惊讶啊!”他极力称赞南京地下党这些年送来许多绝密情报,帮助我军横渡长江,为解放南京作出的巨大贡献。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陈修良。陈修良1907年出生于宁波一个资本家家庭,担任过向警予的秘书,在向警予的介绍下加入了共产党。1945年10月,抗战胜利后,陈修良被中央派遣前往南京组建中共南京市委,陈修良担任南京市委书记,开展秘密工作。南京又是当时的首府,解放前夕国民党的军政人员就达11万多,警察、特务上万人,真是虎穴狼窝。从1927年国民党第一次“清党”以后,中共南京地下党连续遭受了8次毁灭性打击,到1937年11月南京被日军攻陷后,整个南京基本上已经没有我党的地下组织。可想而知,陈修良担任中共历史上第一位大城市的女市委书记,开展地下党工作是多么困难多么危险。

1946年3月,陈修良来到江苏淮安新四军根据地,接受了地下党组织的情报工作任务。陈修良随即专门建立南京情报系统,任命卢伯明为南京情报系统负责人。1948年,在南京情报系统的基础上,陈修良又设立了南京地下策反系统, 任命沙广威为负责人。这两个绝密系统都是陈修良单独联络,然后由她向上海中共情报局报告。

1949年3月24日,地下党组织策划王宴清率警卫师起义渡江,突破了国民党的防线。随后又成功策反了国民党的轰炸机大队飞行员起义和“重庆号巡洋舰”舰长邓兆祥起义,还拿到了中央急需的国民党军事密码本和在长江防线的布防图,传送到了上级案前,受到党中央的表扬。陈修良还通过细致工作,争取有关国民党人员,在取得国民党司法部长张知本、代总统李宗仁的同意后,释放了被国民党关押的10000多名共产党员和政治犯。地下党的多次行动,有力地动摇国民党军队心理防线,加快了组织解放南京的步伐。

国民党为严防解放军渡江,从3月份就开始封江,把长江上的大小船只全部赶进了内河。陈修良紧急召开会议,布置各级地下党组织,想尽一切办法给解放军渡江提供船只。1949年4月23日上午,市委的秘密电台接到转来的解放军第三十五军的电报,称该军将在下午6时赶到江北浦口,要求市委准备好过江的船只。陈修良立即派人通知相关的地下党基层组织,从当天下午起,各轮渡所的地下党组织,带领工人将“京电号”、“凌平号”运输艇、水上警察局的3艘巡艇,还有下关轮渡公司的10多艘大小机动船,开到浦口码头,送解放军的人马过江。当夜第三十五军的1.5万人,全部过了江开入城内 。随着南京解放,中央电令重新组建南京市委,二野司令员刘伯承为市委书记,宋任穷为副书记,陈修良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在展览馆陈列资料的背后,往往还有故事。全国解放后,陈修良不到一年就离开南京,后任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有些出身工农的军队干部,对曾经“男穿西装女穿旗袍”的白区城市地下工作者看不惯,不尊重。上海原市委书记柯庆施在一次常委会上说:“过去地下党同志有一个口号叫作‘保管好工厂,将来就好当厂长’,那么说,你保护好了‘总统府’,总统就是你当了?”陈修良当场驳斥说没有这回事,但有的领导却相信,后来在南京全体干部4千人大会上,陈修良被当众批评。

陈修良后来调任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还任全国妇联华东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妇联第二届执委等职务 。1958年,陈修良在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的岗位上被定为“极右分子”,开除党籍、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下放浙江嘉兴农村劳动。她的丈夫、浙江省首任省长沙文汉也被划为右派,开除党籍。当年与她一起为南京和平解放做出贡献的那些人,几乎无一幸免。

1979年,陈修良被摘去右派帽子,彻底平反。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找抄家时被抄走的物品。在友人的帮助下,直到1984年,终于在杭州的档案馆找到了几个破箱子,里面有她和丈夫的笔记资料。她一生没有积累钱财,把这些资料视作最重要的财产加以珍惜和保留。陈修良索要回被抄家的材料总计6000多份,光是分类目录,就出了一本《沙文汉·陈修良自存文档目录》。这些档案,已经远远超出了陈修良个人经历的范畴。当年她领导的地下党,她策反的起义将士,多年来的下属和上级,纷纷要求她写材料还原真相,证明清白。陈修良认为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当仁不让。她晚年在各类报刊上发表的回忆文章100多万字,涉及潘汉年、顾准、夏衍、朱枫等数十个重要历史人物。据陈修良的女儿沙尚之回忆,母亲在生命最后的20年里,她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为那些受了冤屈的人写材料,帮助别人核实真相,伸张正义,平反昭雪。同时,又成为国家重要的历史资料。正如她自己在诗中所写:“谁怜冠盖锦衣梦,留得清名我不穷。”

1998年11月6日,陈修良这位巾帼英雄在上海病逝,享年91岁。陈修良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南京前8任市委书记都牺牲了,比起那些做地下工作时牺牲的烈士,比起那些在各种诬名中冤屈死去的战友,陈修良看到了晴天丽日,看到了真正的胜利。

南京是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它告诉人们,胜利了也不能忘记,永远不能忘记所有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过贡献的人。

看着“总统府”上晴空万里的油画,我的心情也晴了。参观途中,市区满眼高楼林立,车辆如梭,穿着时髦的行人如织,胸中豪情涌起,眼前浮现毛主席阅看南京解放报纸的照片,不㦗吟诵起毛主席写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诗句: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编辑:江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