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人物

洞庭湖民俗文化的“守望者”
时间:2023-05-21 08:31:56 来源:岳阳日报特稿部

微信图片_20230521083057.jpg

 本报记者  黄 梅


在岳阳城西,有一座洞庭湖民俗文化园,里面收藏着湖湘民俗文化、渔耕文化和红色文化等藏品十万余件,这对民间收藏者来说,并非小数目,园主何建国还是一位上岸渔民。近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记者驱车前往一探究竟。


收藏各类藏品万余件

从城东一路西行,当车驶入洞庭南路,行至吕仙观附近,再拐入一条并不平整的水泥路,就到了洞庭湖民俗文化园。

仅从外观看,民俗文化园并没有想象中的高大上,大门由一块蓝色的木门围挡,场馆也是破旧的平房,相反还有些简陋;但走进去一瞧,却被琳琅满目的藏品所吸引,洞庭农耕文化、渔业文化、渔歌文化、红色文化等各类藏品达十余万件。大部分藏品被分门别类地放置在各个展馆,还有少部分实在装不下,只能摆放在露天的地坪中。

记者到达时,何建国正带着几位客人参观,他一边走一边认真地讲解着,无暇顾及我。待到客人走后,他才有些歉意地跟我打招呼说:“不好意思啊,这里每天都有人看,单位上的、学校的来了好多拨了。”声音中透着忙碌的疲惫,又夹杂着充实所带来的丝丝愉悦。

何建国脸色黝黑,估摸是以前打鱼时晒的。不过,说起话来倒是十分豪爽,有着湖区汉子的质朴。我跟随他在各个展馆浏览了一遍,目之所及的是铁制品、木制品、铜器、陶器、瓷器,也有布质品、纸质品、泥雕、石雕、木雕、砖雕、竹雕、玉雕等,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藏品实在太多了,无法逐一品鉴。而在他的眼里,每件藏品都是“心头好”。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享有“长江中游一杆旗”的旅游宾馆岳阳宾馆破产拆除后,原有的瓷杯、瓷碗、瓷盘等瓷器散佚殆尽,而这些瓷器大都是在醴陵群利瓷厂定制的精瓷,接待过国家领导和四海嘉宾,给老一辈岳阳人留下了一个时代的记忆。一次偶然的机会,何建国打听到这些瓷器被一位民间人士收藏,于是上门拜访,无奈这位陶瓷收藏者怎么也不肯转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最后在何建国精神的感染下,藏家忍痛割爱,让他保存了这批岳阳对外开放初期一度辉煌的历史实物。


用赤诚之心回馈洞庭湖

缘何对收藏感兴趣?何建国说,希望用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回馈洞庭湖。

何建国出生于1964年,家住益阳市南县三仙湖镇德胜村,祖辈以捕鱼为生。8岁那年,他开始帮父母捕捞,后来索性退学,成为一名漂泊在洞庭湖上的渔民。“那时候的洞庭湖湖水清澈,可以看到底下有鱼儿游来游去,我们驾驶的船只是木船,全靠风力来吹动。”何建国说,在洞庭湖上漂泊期间,尽管每天都是起早贪黑,但辛劳付出的回报远远低于期待。

后来,何建国看见有人开着船向渔民收购鱼虾,脑袋灵活的他也开始效仿,转型成收购经营鱼虾的商贩。由于在收购鱼虾过程中,何建国给出“良心价”,使用“良心秤”,他的诚信赢得了渔民的青睐,渔民纷纷将捕捞的鱼优先卖给他,甚至有些渔民只将鱼卖给他。“高峰期,一天可以销售几万斤。”慢慢地,何建国成为洞庭湖里最大的鱼贩子。就这样,他在洞庭湖里赚到了第一桶金。

2009年,何建国积极响应渔民上岸政策,带头上岸定居,转产转业,在洞庭湖畔创办“万家渔火”酒楼,告别了在船上漂荡的生活。因是老渔民,加之经营有方,酒楼的生意十分红火。2016年,何建国在酒店旁的停车坪举办首届洞庭湖龙虾节,他找人设计制作渔船和船帆、搭建舞台,试图再现千帆下洞庭的壮丽风景,表演的节目也极具地方文化特色。这一举动得到不少邻居的认可,也坚定了他留住民俗文化的决心。

一年后,他便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租赁的1000平方米场地从大排档改造为洞庭湖民俗文化园,并开始四处搜罗物品。几年下来,他从身边的日常生产生活用品收藏起步,逐步延伸到洞庭湖区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乃至各个历史时期的红色文化,收藏了十万件藏品,涵盖了渔业、历史、文化、农耕等各个方面。2019年,文化园正式开放,免费对外参观,多的时候,一天上千人次参观,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感恩于洞庭湖的养育,何建国用赤诚的心、果断的行动表达了对洞庭湖的深情。


把洞庭湖民俗文化传承下去

早在2010年,何建国在经开区三荷乡洪山村加入中国共产党。因是渔民转产的典型代表,他多次被市、省、中央各大媒体相继采访报道。

从小吃了没文化亏的何建国,一直不停地学习,他收集了大量合订本、线装书,狂补匮乏的知识,避免在收藏中踩坑。同时,还积极参与济困助残扶弱护幼等公益慈善事业,累计为社会困难群众捐款捐物约50万元。

 在文化园的地坪中,放置着渔网、渔叉、渔船、风网一类的老式渔具,这些物件曾相伴了何建国几十年。“文化园藏品多,但面积小,不少藏品日晒雨淋,拥挤破损,很是可惜。”他无奈地说。

 何建国还收藏了很多关于洞庭湖捕鱼场景的老照片,有渔民在湖中心撒网的,有渔船靠岸的,有晒渔网的……一张张珍贵的影像再现了当年洞庭湖渔民生活的场景。“就算船可以再造,但相片中的人和景却再难复制了。”这些照片是一些摄影爱好者提供给他的,被他珍藏了起来。

他还收藏了一整套1938年日本侵略岳阳后的画册,大约有10本,尤为珍贵,对岳阳历史文化的研究起到有益的补充。在洞庭湖民俗文化园,像这样有价值的藏品不胜枚举。

这些年,何建国成立文化园,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经营所得陆续投入进来,家人很是不理解,但并没有动摇何建国内心的坚定想法,“先辈们使用的每件生活器具,无不反映了老渔民生活的智慧与经验,是留给子孙后代的一笔丰厚财富,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我想把这笔财富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目前,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岳阳首个“洞庭湖渔歌水上实景演艺基地”在此落地,文化园也加入了市洞庭湖民俗文化促进会。

去年,因沿江环湖岸线综合整治,何建国的酒楼被征收,借此机会,他想将文化园进行升级改造,“希望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并且能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共同保护这些文化瑰宝。”何建国满怀希望地说。


(编辑: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