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星空

厚德崇礼和开放包容的平江人
时间:2024-06-30 10:24:44 来源:岳阳日报全媒体采访中心

□周仁杰

平江,一方崇文尚武的红色热土。

自古以来,平江人就具有厚德崇礼、开放包容的优良传统。过去,平江人对外来者和曾经出过远门的人是很尊敬的,有“人不出门身不贵”的说法。许多到过平江做生意或办事的外地人都说平江人“不欺生”,这就是平江能吸引外来人的历史文化魅力吧。

怜贫惜弱友待外来人

根据县志、族谱等历史资料记载和民间调查分析,除历朝大规模移民到平江外,过去常到平江来的外地人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是逃荒乞讨到平江来的灾民,他们感受到平江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便定居下来了;二是由于朝廷内部倾轧或异族入侵改朝换代的动荡时期,许多官宦贵族或商贾富豪携带眷属和金银细软到平江山区来“避祸隐居”;三是到平江来经商或做手艺的人;四是在近代军阀混战兵祸连连的长期拉锯战中,也有流落在平江的伤兵逃兵或军官家眷;五是调配到平江的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自1949年8月南下干部进入平江以来,此后大量外地干部来到平江工作,平江的面貌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平江是一个移民聚居地,除了人们常说的“佘、翁、柳、博”四姓是古老的土著居民外(其实也是很早从外地迁来的),其他一百多个姓族民众都可从各自的族谱中查到从外地迁徙而来的“迁平始祖”。在过去道路坎坷、交通运输工具落后的情况下,全家携老扶幼长途迁徙是一件十分艰辛的事情,都非常渴望得到沿途民众在吃住方面的帮助,迫切需要解决“口渴肚饥”的基本生存问题。所以,平江乡村至今仍保留着外地陌生人来了也“泡茶”招待,到了吃饭时间便留客人一起吃饭的传统习惯。

由于平江地处山区过去交通不便信息不灵,迫切需要知道外部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变化情况,外地人路远迢迢跋山涉水到平江山区来乞讨或做买卖的同时也传播了各种信息。有些外地人还具有某些技艺和专长,能为平江人改善生活、发展生产及提高文化素质,提供优质服务,如阉猪阉牛、补碗修缸、治疑难杂症等有专业特长的人,自然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崇文尚义尊敬文化人

平江人对外开放包容的历史传统,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罗子国先民迁入平江,他们带来了先进的中原与荆楚文化,使蛮荒之地逐渐变成了文明之乡。特别是屈原、杜甫这两位世界公认的历史文化名人都将最后的归宿之地选择在此,也是和平江地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忧国忧民的屈原本来被流放在沅湘之间,他怀着对楚国的强烈眷恋,来到定居在汨罗江流域的近亲罗子国民众之中。广大民众将他当亲人看待,他深知劳动人民生活艰难,故此他在江边吟咏着“哀民生之多艰”的伤心诗歌。当他得知楚国郢都已被秦国攻占的不幸消息后,爱国心切的他万念俱灰,遂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怀石自沉于汨罗江的深水潭中以身殉国。

汨罗江.jpg

沿江民众出于对屈原的无比热爱,纷纷划船顺流寻找,怕江中鱼虾啄食屈原遗体,用粽叶包裹米饭投入江中供鱼虾啄食。至今平江澄潭以西一带仍保留着过两个端阳节(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日为小端阳节,五月十五将屈原遗体打捞上岸之日称为大端阳节),都要进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可见平江人自古以来就有崇文尚义、善待外地来客的优良传统。

诗圣杜甫自“安史之乱”后流落于巴蜀与湖湘之间,历尽艰辛辗转各地以求一个安身栖息之处,最后反复权衡溯江而上来到平江,贫病交加的诗人刚到当时的平江县治中县坪后就辞世了。平江人对杜甫十分尊崇,不仅热情地接纳了他的家人,而且用最隆重的礼节和最高规格安葬了这位贫穷潦倒颠沛流离的诗人。

立碑著书纪念施恩人

平江人对颠沛流离的外地落难者都不排斥并予以友好接待,而对前来平江当官的外地人,特别是为民办实事者更是热烈欢迎并大力支持他们开展工作,在他们离任后还立祠塑像或著书纪念他们。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到平江任知县的贵州人张植,为官清正廉洁,且想尽办法减轻民众赋税负担,大力倡导怜贫惜弱团结互助的社会和谐风气。对救助贫困民众和支持修路建桥公益事业的富人,他亲笔书写对联或匾额亲自上门进行褒奖,引导民众形成乐善好施互助友好的社会风尚。张知县离任后民众在县衙右侧立祠纪念他。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到平江任知县的浙江人陶涵中,是一位嫉恶如仇办事公道的清官,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许多他刚正不阿除暴安良的故事。他不仅不畏强暴秉公执法为民伸张正义,更亲自参与案件侦破,有时还冒着生命危险去核实案情,平江人将他视为“包青天”。故此,陶知县离任后民众在县衙左侧立“去思碑”纪念他。

平江001.jpg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到平江任知县的云南人伍士琪,以建桥修路疏浚河道造福百姓而著称。为了减轻栗山、向家等地民众运输粮赋到县城的繁重体力劳动,他在今伍市一带汨罗江边建立官仓就近收储粮食,创建伍市漕运码头,通过水路运输粮食(百姓称此地为“伍公市”),民众感其恩德还立祠塑像纪念他。

清乾隆五年(1740年)由常宁知县调任平江知县的广东阳春人谢仲元,见平江山多田少粮食匮乏,他自广东带茴种并请老家山区具有种薯经验的客家农民师傅到平江教民众种植红薯,自此平江粮食丰足,民众称他为“茴老爷”,百姓感其恩德专门在城南建“茴王庙”以资纪念。

民国31年出任平江县县长的浙江诸暨人张慕槎,以狠抓社会环境整治(特别是禁止赌博)而闻名。他的治县方略是“约法三章:赌博必禁——禁必绝;物价必平——平必恒;役政必公——公必严”,至今仍被人们所赞颂。我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长沙有幸见到了这位睿智老人,谈起平江他感慨良多,赞美平江是一方人杰地灵的宝地。

平江人开放包容对外友好和知恩感恩的优良传统,在当今改革开放的经济发展环境下,是一项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招商资源。


(编辑:仇玉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