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人物

清廉尚书谢登之
时间:2024-08-04 10:13:51 来源:岳阳日报全媒体采访中心



□陈晖昆 周 敏

在明代的科举史上,岳阳出过一位殿试第一名的状元叫黎淳。有过四位乡试第一名的解元,分别是华容人董廷圭、刘大厦、临湘人方昇、巴陵人谢登之。乡试是当时湖广省的省考,生源范围包括今湖南、湖北两省,被录取后叫举人,才具备进士报考资格。

四位解元中,又以谢登之最为年轻。一五四〇年农历八月,他参加庚子科湖广乡试为第一名,湖广科举史上该科被称为“谢登之榜”。二十九岁中进后一直效力于国家,五十五岁病故于户部尚书任上,家财凑不够安葬经费,被誉为“清廉尚书”。

农家子弟

谢登之字汝学,号太东。祖籍为湖北通城县,明清两朝时通城县很长一段时间隶属岳州府管辖。通城谢氏家族有十兄弟,取名贤一、贤二到贤十。

永乐八年(1410年),贤一、贤二、贤三、贤四兄弟四人相约一同来巴陵县“另择食场居住”。行前祖上有“逢桥便住,遇田则耕,随园落业,富贵绵延”二十个字的叮嘱。第一天四家人翻过相思山,傍晚在公田杨丫桥借歇(居住)。依据“逢桥便住”的预兆和长幼制度,便留贤一在杨丫桥,并以长安谢家立巴陵谢氏宗祠,即今岳阳县公田镇长安村。另三兄弟第二天走到今临湘的闾田贩,又符合“遇田则耕”的梦兆,便决定留老二这支人居住。第三天贤三贤四走了一天,既没有看中某一地方,也没有遇上“随园落业”中带园的地名。出门前的三天期限已满,兄弟三家便都住在了闾田贩。

没过多久,谢受七一家三代人从闾田贩搬到了巴陵县一都兴堤保的黄陂源。没想到“随园落业”,变为了在黄陂源的“随源”,很快实现了富贵绵延。谢受七的第五代孙谢纲,中一四六九年己丑科进士,官至御史。第六世中的谢枢(谢纲儿子),官拜夔州知府。第七代便出了谢登之,后来位至户部尚书,达到了明代官员的顶峰。谢家祖孙三代都位列巴陵县乡贤,成为继沙陂方家之后的第二个出了三名乡贤的世家。黄陂源,就是今岳阳楼区郭镇乡枣树村。虽然堂伯和伯祖为官宦,但具体到登之以上的几代亲人都是务农为业,他是农家子弟。

巴陵神童

谢登之出世时,伯祖父谢纲已经是半个世纪前即一四六九年的进士。堂伯父谢枢也是进士出身,谢家已经有了自己的学堂用以教化子弟。虚龄五岁的谢登之在谢氏学堂启蒙,就读几个月就显露出了与众不同之处。

首先表现在记忆力,听过的课能一点就通,看过的书能横流倒背。七岁孩童能遇事吟诗作赋专业老道,让先生自叹弗如。第二是治国安天下之志显露无遗,通过读志书知悉巴陵有与岳飞、韩世忠、文天祥有交集的家族,便主动去了解。第三是个性耿直爱憎分明,进巴陵县学为附学生后,对文庙内的乡贤逐一研究,直面评判功过是非。

巴陵县三十年前出过一名神童,是沙陂方家的方砺庵。乡亲们惊讶登之这个“新神童”,初生牛犊的底气比前一位方神童还要足。十岁时到方家游学时,方砺庵早以方钝的大名成了地方政要,已由河南监察御史升山东巡抚。登之说,方公登进士我才出生,等到方公做宰相我就能做巡抚帮忙效力了。

另一位岳阳前辈三次举进士不中,而他的几批学生却已登进士第有了仕途,做老师的人依旧边教书边备考。登之说,决不考三次,若两不及第就当一辈子的教书匠。自己不成器,就做辅助他人成器的铺路石,少年心智和人生取向让人敬服。

解元及第

嘉靖十九年(1540年)八月,庚子科湖广乡试在省城武昌开考,二千七百多人现场出考,分《四书》《论》《策》三科比试。为了尽量体现公平,两名主考、七名副主考都从省外聘请。

第一场考《四书》,是从《易》《书》《诗》《春秋》《礼记》中任选,在报考之前就已将考生分类。谢登之考的是《诗》,每一份试卷都由四名阅卷人分别评阅,其中有两名考试官(主考)两名同考试官(副主考),都把谢卷评为第一名。

第二场考《论》,谢登之为第二名。第三场考《策》,谢登之又为第一名。他在《第一问》中陈述:“君臣相与之际,其心贵相知,其道贵相成也”,把上下级交往的境界提炼到了极致。

三场考试中,登之的成绩是一个第二两个第一,总分为第一名。当年总录取率为三十分之一,按照当年分配的名额,共取“中式举人九十名”。成绩成为二千七百人中的第一,位居九十名举人之首,“解元”荣誉是凭实力所得。在一份试卷上,同考试官陈建的评定是:“悉见忠爱,然臣民仰戴之怀殆有过于此者,非儒生四六可尽也”;同考试官杨应和的观点为“是能鸣国家亿万年之盛者,楚之忠士也,宜荐而录之”;“典则”二字是考试官谷宇龄的评语;第一主考官黄大廉给了“博雅”的精辟肯定。

为政清廉

乡榜结束四年后的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甲辰科考(秦鸣雷榜),十九年庚子科的岳州举人中仅有巴陵县梁恩一人考中进士。这一结局让湖广官方惊掉了下巴,荆州府的张居正和岳州府的谢登之双双落榜,这两人可是神童出身,怎么会是这样!三月初九公布考试成绩,会试录取进士三百二十名。三月十五日殿试只取三百一十二人,又有八人失去进士资格。当时有人进行了统计,过去有“神童”名号的人一个也没有被录取,考生猜测这其中或多或少有“限制录取意向”。

三年后的丁未科(1547年),谢登之考中第二甲第十八名进士。张居正这次比他要幸运些,考了个二甲第九名。在从本届进士选出的二十八名“庶吉士”中,张居正排第四,谢登之排第七。庶吉士是比第一甲三个人稍微低一等的翰林院工作人员。上届同落第,这届同高中,谢登之、张居正这两名神童的经历被人引为奇谈。

明朝中举便具备了做官资历,以进士学历出仕,起点则更高一些。谢登之不再读书,由工科给事中、礼科都给事中、太仆寺少卿,到升任为大理寺卿,共用了十三年。

嘉靖四十四年七月(1565年),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外放出任应天巡抚(南京)。两年后的五月,回京任通政司通政使、工部右侍郎,接任应天巡抚一职的是后来的著名清官海瑞。登之在应天巡抚期间,有两项工作记入到了《明穆宗实录·隆庆元年六月卷》,一是以对原苏州知府贪滥失职,而追论当时在自己故乡任湖广监察御史的王道行;二是“以倭寇募兵增饷,今地方稍宁,宜将水陆军兵量为汰草,岁增粮费八万有奇”。从如实弹劾官员到建议调减军兵,可以看出谢登之的勇气和公正,他论事是对事不对人。

任期内登之做过一件朋友间的私事,无比巧合的是这件事也成为了他目前的唯一传世手迹。他乡试时的同年和乡友陈大为,病故于永平府官粮通判任上,家人专程到南直隶求书。考虑到对方“民有重望,国有厚恩。十年之内,南航北辕”,是一个于国家有贡献的人,登之便没有推辞,极具真诚地书写了“明永平府通判雨屏陈公墓志铭”十三个篆体字作为铭文标题。该铭原件现存于岳阳寿星园景区。

隆庆四年二月(1570年),以工部左侍郎衔巡抚山西。四个月后,调南京都察院任右都御史、掌院事。都察院相当于今天的纪检监督职能,掌院事即单位一把手,直接对尚书负责。其间,姐夫陈璨时任浙江布政使左参议,一项决策的失职责任被上司左布政使推给了下属陈璨。谢登之给了姐夫“不谨”的差评,以至于他被离职候任,相当于今天的免职或撤职检查。在同期近千官员的考核中,他没有把亲姐夫从这个不谨的行列中删掉,如实上报给了吏部被问责。浙江布政司的实际责任人反而以政绩调任顺天府尹,三年后出任工部尚书。反过来一想,作为“替罪羊”的陈璨所作出的牺牲帮到了同僚的大忙。

隆庆六年正月(1572年),升职为南京刑部尚书,接替已调北京户部尚书的王国光。他从考中进士进入职场,到官员的顶阶历时二十五年。当时官场职级是“官到尚书,地方到都”,尚书是首辅大臣之下的六个最高职位,相当于今天的正国级政治局常委兼副总理,都是地方最底层的行政机构,等同于县以下的乡镇政府。

万历二年六月(1574年)初五日,谢登之由南京刑部尚书改任户部尚书、总督仓场。这一职务在数年前岳阳人方钝(谢登之的岳父家族)担任过几年,等同于当今分管财政的副总理兼财政部部长。

倏尔病逝

朝廷失去了一名贤才后,对他近三十年的工作成绩予以了高度肯定。十月初四日(乙巳),圣旨下达,张居正泣泪祭奠。委任谢登之的姐夫陈璨为钦差之一,到岳阳办理祭葬事宜。“给总督仓场、户部尚书谢登之祭葬”的记录,在《明神宗皇帝实录》中至今可考。在文件用“给”而不用赐,内中很有学问。一则谢登之从刑部到户部任职未满三年,属于“未秩满”,不属于“依例祭葬”;二则是他任职二十七年而身无余积,归葬还要同僚捐资与朝廷拨款,这份清廉值得格外予以荣恩;三则从张居正个人情感和施政而言,他应该给“清流”人物应有的尊严。

谢登之前妻在孕中亡故,再娶尚书方钝家族的女孩,生一女儿没有男丁,夫妻俩抚育一人为养子。少年成名而又在官场三十年,没有纳妾再生育,这在当时的官场相当特别。尤其是办案人员搜寻谢宅时,发现从刑部到户郎尚书的谢登之,竟然家无余积,这份清廉在官场引起很大震撼。首辅张居正汇报给皇帝时说“视其笥,朝裳之外无他物”,竹筐中只有几件办公衣服,从生活角度充分肯定了谢登之的简洁!人已经没了,朝廷也给予了祭葬哀荣,抚子只好扶柩归葬。

赓续家风

岳阳,给了英年早逝的岳阳骄子、国家名宦谢登之的乡贤之礼,致祭于岳州文庙乡贤祠。谢登之妻子姓方,出自沙陂方家。妻族家的老尚书方钝正好退休在乡,以八十六岁高龄悼念后学,成为家乡纪念活动中的最引人注目的代表。对于这一位“岳阳文曲星”的病逝,家乡人以不同形式致悼。他留给社会的是清廉家风,岳阳在金鹗山往南湖方向,也回馈了他一方净土既栖息灵魂又护佑家乡。

如今,南湖边有一种地名文化叫“五里三尚书”,即方钝、颜颐寿、谢登之三位官至尚书的岳阳人墓地相邻。

一九九九年九月,由于岳阳城市建设需要,对谢登之墓进行抢救性发掘。意外出现了,墓中没有用砖石做坟,三具红漆棺木已腐,除两枚铜钱之外没有发现任何有用文物,连墓志铭也不知所终。当年的“赐祭葬”,在坟外是完全按官制规模安排,内室节俭到没有使用砖石,让人惊叹不已。做到了尚书职位有享受了祭葬的人,坟内就是挖坑后用湿土掩棺,谢登之的安葬模式怕是再无二例。

在岳阳谢氏家风传承中,谢尚书的清廉事迹与教诲,成为家训和家规赓续绵延。


(编辑: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