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区花板桥学校教师 蒋丽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美术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小学生正处于审美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有效提升他们的审美水平成为当前美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将就小学美术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与方法进行探讨。
从生活出发,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生活丰富多彩,艺术源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索生活中美的存在,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特点入手。例如,对于一到三年级学生,教师主要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并描述自己和同学的外表特征和动作特征。对于四到六年级学生,教师应引导他们在观察的基础上多感受、多思考,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授“春天的颜色”一节时,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生机勃勃的春天,观察花草树木的颜色,感受春天的丰富色彩,因为年轻的学生有很强的形象思维,容易掌握具体的场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们不仅可以体验春天的美景,还可以激励学生热爱自然。在观察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告诉学生不要粗略地看,而是要仔细观察。例如,一朵花的花瓣、花梗、花叶等不同部位往往有多种颜色,不同颜色之间也有一定的变化。
对于高年级学生,老师可以让他们运用想象力,感受更多从具象到想象的心理变化,将情感与绘画相结合。例如,在“妈妈和爸爸”部分,描绘父母的身体特征只是教学的一部分,通过外表来反映父亲和母亲的个性,展示父母在生活中的情感变化,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此外,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观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以“画味觉”“画触觉”“画嗅觉”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一些与味觉、嗅觉、触觉相关的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在进行观察之前,老师可以问:“一个人吃特别辣的东西是什么表情?”当人们闻到特别臭的东西时,会做出什么表情?当一个人触摸到柔软和坚硬的东西时,他会做什么?“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并对这些抽象概念有直观的视觉体验,他们在创作中不会无法下手。”
除了鼓励学生详细观察和感受生活,教师还应灵活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作为教学工具。例如,在“运动中的动物”一节中,除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动物的形态和运动特征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展示鱼类、仓鼠等便携且相对安全的小动物,让学生直接观察到这些动物的运动特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又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对绘画对象的感知能力。
从欣赏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沉淀,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欣赏名著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这些作品的观察,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名著的用笔、配色等基本绘画技巧,还可以感受到经典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通过绘画体验文化的变化和影响。
例如,在教授“画人物”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西方不同时期、不同作者、不同风格的人物画融合在一起,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播放和展示,让学生感受到这些著名作家是如何刻画人物、表达人物的不同特征的,以便初步了解中世纪古典美学、文艺复兴、印象派和现代艺术的表达方式。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后在线观看杰作,如果条件允许,他们可以通过博物馆、艺术展览等渠道观看原作。在线观看原作和直接欣赏原作是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而且原作的影响更为深远,多看原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对学生文化素养的积累产生积极影响。
在引导学生欣赏世界名画时,教师应注意介绍时代背景和创作风格,以减少学生欣赏画作的障碍。例如,小学生很难欣赏毕加索、马蒂斯等人的作品。因此老师应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艺术语言,并从中发现独特的美。
从评价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艺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有很大不同,很多时候评判学生的创作没有标准答案。因此,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决不能以自己的审美为标准,而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予积极的反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教授《走进自然》的课程时,由于教学对象是小学一年级,他们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绘画基础,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不要纠缠于技法的质量,要在绘画中寻找优势,赞扬学生的细心观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创作后对彼此的作品进行评价,并对其他学生的作品进行评论,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作品中的不足,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欣赏技能。例如,在教授“这就是我”一课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互相看对方的作品,观察和评价作品中的人物是否符合日常生活的直观感受。这样,不仅显著提高了课堂的吸引力,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从实践入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小学教学中,艺术课的课时不多,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水平,仅靠课堂时间是不够的。审美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需要日积月累,才能逐步提高,因此教师应积极开展新颖有趣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的体验和感悟,不断提高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以“爸爸妈妈”这一课为例,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帮助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学生可以帮助母亲做家务,体验父母的艰辛和困难。这种实践活动似乎与绘画没有直接关系,但它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这对创作优秀的绘画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绘画的素材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在其他活动中进行观察和创作。例如,在学校组织运动日、春游等各种活动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活动内容画画,学着用绘画形式记录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所见所感。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画展、博物馆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低年级有很多手工艺制作课程,老师不仅要带领学生在课堂上操作,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后练习,制作各种具有艺术设计感的物品。例如,在教授《印花布》课程时,教师可以介绍扎染,介绍有趣扎染的基本方法,并鼓励学生在课后尝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而言之,在启蒙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的长远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美术课程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主要载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教师应该从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同时,对于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老师应该有所不同,从具体到富有想象力,不断培养学生对美的敏感度。此外,教师应允许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欣赏更多杰作,并根据具体的学习主题展示著名艺术家的相关作品,鼓励学生寻找机会观看原创作品,体验经典作品的永恒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