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日报全媒体报道 余波
程序员,一直是众人眼中的高薪职业。然而,一位在外打拼了10年的华容程序员,却抛弃这份高薪工作,决定回到家乡转行养鸵鸟。
这一出人意料的选择背后,究竟有怎样的故事?近日,我们来到华容县禹山镇夏家村的曾振家中,一探究竟。
“码农”辞职回家当“鸵农”
这是一栋坐北朝南的两层老楼房,从堂屋直接通往养殖场。片被木围栏隔开的草地,养殖场被分成了几个区域,显然是为了饲养不同大小的鸵鸟。
此时,有一位年轻人正在清理大棚垃圾。他穿着休闲短裤和黑色无袖T恤,戴着草帽。因为长期的户外工作,皮肤被晒成了古铜色。他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曾振。
“这里以前是个院子,有菜地有鱼塘。因为要养鸵鸟,所以改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曾振一边拿着青菜准备喂食,一边邀请我们参观养殖场。院子的角落里有一群幼鸟,它们正躲在树荫下乘凉。木棚里关着6个月大的鸵鸟,虽然绒毛还很多,但个头已经接近1.5米高。
围栏里的成年鸵鸟身高近2米,挺直纤细的脖颈昂首阔步,还不时挥动着翅膀,有人靠近时,它们甚至把头伸出栏杆,像是在打招呼。
曾振说:“鸵鸟的羽毛是鸟类羽毛中唯一不带静电的,可以用来制作精密仪器的除尘工具。一些高端服饰品牌也用它做装饰,其价值要高于市场上的其他羽毛。”
“为什么在深圳月薪过万,却想着回来养鸵鸟?”面对我们的疑惑,曾振笑着说:“我是个软件程序员,也就是大家说的‘码农’,工作薪资确实不错,可是长期面对电脑,加班熬夜压力大,我头发大把大把地掉。”
去年,曾振的母亲生病住院,他和公司沟通后,申请回老家办公。后来,他又和父亲去河南等地考察了养殖业,最终决定辞职回家养鸵鸟。
养殖之路历经坎坷
2022年是曾振养殖鸵鸟的第一年。经过简单的准备后,他从河南带回了几十只幼鸟。当时已是冬天,由于经验不足和保温措施不完善,幼鸟的存活率不到10%。
2023年立春后,曾振请人建了几间保温房,并完善了相关设施,再次从外地购买了幼鸟。此时,天气已逐渐回暖。通过精心饲养,幼鸟的存活率已显著提高。
然而,年末岁初,罕见的冰冻雨雪天气轮番来袭。一个深夜,场地上的木棚被积雪压塌,几十只鸵鸟被埋在废墟下。曾振一家人彻夜未眠,将鸵鸟一只只从废墟中救出。幸运的是,尽管木棚倒塌了,鸵鸟们因躲进夹缝中,只受了轻伤。
随着幼鸟一天天长大,所需的场地和食物也大幅增加。除了自家种植的草和蔬菜,鸵鸟还需要补充蛋白质,而高蛋白虫饲料的价格是最高的。由于资金回笼周期较长,加上扩建场地和陆续购买幼鸟,家里的积蓄几乎已耗尽。为了节省成本,曾振通过查阅资料和向专业人士学习,决定自行孵化蛋白虫。
目前,他的第一批蛋白虫已成功孵化,取代了原先购买的蛋白质饲料。
想让鸵鸟像鸡鸭鹅一样常见
“刚开始去卖鸵鸟肉时,有些人连见都没见过,更别说买回去吃了。加上价格还不便宜,想迅速打开市场,确实不容易。”曾振回忆起去年底自家鸵鸟肉刚上市时无人问津的尴尬,不由一阵苦笑。朋友说,县城的菜市场人流量大,说不定会好卖一点,于是,曾振在这里租了一个小摊位,但销量依然惨淡。
此路不通,他们决定改变策略。曾振的父亲找到当地一位口碑很好的厨师,按照家乡的口味做了几道鸵鸟肉的主菜,并邀请了其好友来家中品尝。
厨师手艺精湛,鸵鸟肉质细嫩,赢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加上乡亲们的支持,鸵鸟肉逐渐打开了市场。
如今,曾振的养殖场吸引了许多慕名而来学习的人,他也毫不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养殖经验。谈到未来的规划,曾振说,自己对鸵鸟养殖市场很有信心,希望有更多人加入养殖鸵鸟的行列,提升鸵鸟的知名度,扩大市场规模。对于鸵鸟肉的定价,他和父亲还有些分歧。他的想法是扩大养殖规模,降低成本,把鸵鸟培育成像鸡鸭鹅一样的常见家禽,普通家庭可以随时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