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岳斌
岳阳楼隐藏着诸多历史人物肖像,且纯一色的忠臣“廉吏”。千年岳阳楼,吹着诲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暖风,也吹彻着阵阵清廉之风。
稍加留意,便能发现岳阳楼“巴陵胜状”门楼,悬挂的“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门联里,隐着一位布衣老者,那是明朝的魏允贞先生。门联出自他的《岳阳楼》诗,书法集张照《岳阳楼记》的字。魏允贞是明朝万历五年(1577)的进士,其弟魏允中、魏允孚亦先后皇榜高中,“一门三进士”了不得,为当地美谈。魏允贞不是湖南人,老家河南南乐县。这诗约莫作于他科场得意后外放荆州推官,途经岳阳之时。诗云: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谁为天下士?饮酒楼上头。
寥寥二十字,其从政伊始,心怀天下的抱负与操守便跃然纸上。他将“封妻荫子浑不论,为政清廉是吾求”立为座右铭,为此奋斗一生,死后谥号“介肃”。
魏允贞踏入仕途的第一站,便是《三国演义》里刘备所借的地方——荆州。照常情理解,他如去逛古玩市场,一不小心捡了一个天大的漏。因为荆州正是张居正的老家。彼时,张居正何许人也?说出来令人胆怯,“万历帝师”“代帝摄政”的当朝宰相。只要攀附上张府的人,人生从此大大改变这似乎不是话题,因为民间早有“官楚则贵”的说法。魏允贞在荆州管着司法上的事,这条件多好。
真是说有便有,魏允贞到任的次年,也就是万历六年四月,绝好机会来了,张居正在京城料理完皇帝大婚,获准回荆州老家为亡父理丧。单从张居正回来坐的“公车”来看,风光到不知用何语言形容。一顶32抬大轿,那家伙那场面,不亚于坐着空客A380巨无霸改装的专机,足见其威风,衣角都可以扫倒人。沿途地方为头的率群官跪迎地界,极尽奉迎,只为攀上了这“好大一棵树”。魏允贞位列荆州的四把手,在恭迎的队伍里靠C位较近,张居正瞟一眼,应当能记住他这张脸。可他倒好,张居正你来你的,我干我的。坐在办公室处理讼狱,懒得去巴结。脑瓜子真是一点也不开窍,套用现在贬人的话来说“情商低到了脚背”。身边的小跟从记住段子说的“谁来了不记得,谁没来记得”,怕他吃了眼前亏,几番好意提醒他,他不听。是他太迂么?听他怎么说,“我做的朝廷命官,又不是他张家的官,搞这种政治攀附的事,我有一种负罪感。”这事张居正放没放心上无从分晓,或者说张居正对他这种七品芝麻官,连眼皮都懒得动一下,最多在心里嘀咕一句:愚蠢,自断前程。魏允贞一条直路走到底,他职掌司法,按律“吊打”了张府仗势为非作歹、欺压当乡邻的家奴,替平民主张正义,不怕张居正给他量身定制一双小鞋。
明万历十年(1582),清正刚直的魏允贞升任监察御史。针对张居正等几位宰执大臣在科场上徇私舞弊,为自己的儿子一路“绿波”操作,连参几本。对方没参倒,把自己参到远离京城的许州去了,他也没有后悔过,他说这是他职责所在。同朝为官的“海青天”海瑞敬佩、敬重他,引为同道,亲书“直言第一”条幅相赠。
万历二十一年(1593),魏允贞出任山西巡抚,赴任时,一身布衣,一辆牛车。下车伊始,他剀切告诫山西官吏须懂得“满斟美酒千家血,细切肥肉万姓膏”。在山西巡抚任上踏踏实实,十年不见升迁,他依旧埋头苦干,“政声大著”,赢得“布衣巡抚”清誉。其间有几次手持尚方宝剑的朝廷钦差大臣到山西办公事,在接待上他严格按标准,每人每日八分银子,他一厘也不加。身边人劝他厚待,让钦差吃好喝好拿好,钦差才会在皇帝面前多替他美言美言,这样升迁有望。魏允贞不为所动,斩钉截铁地说:“八分银子可以吃好,为什么要突破标准搞铺张浪费?”不仅如此,他还不忍心老百姓受苦受虐,上疏检举、弹劾搜刮民脂民膏的钦差,结果,又是自己的乌纱帽被摘去。
魏允贞遭罢官回老家,离开山西那天,百姓自发前来相送。见他破衣褴褛,怕他一家人路上辛苦,纷纷捐盘缠给他,不收便不让走。一方真情相送,一方铁心不收,僵持了好久。魏允贞见实在拗不过,也感念老百姓淳朴心意,一时浊泪纵横,他抽泣着说:“我拿了朝廷俸禄,当为百姓效力,这是天理。大家这么盛情,我收下‘万历通宝’一枚,但我不敢私藏。”说完,将铜钱投入水池中。随后从池中盛了一壶水,又从路边刨了半车黄土,带在牛车上,这才揖别三晋父老而去。有受过其惩治的污吏暗中散布消息,说他带了一车黄金白银离开山西。这话传到了响马耳里,魏允贞半道上遭了拦路打劫。那响马贼用刀挑开牛车一看,顿时傻了眼:“你官居一省老大,怎么只有这些黄泥巴?”魏永贞泰然一笑,“还有一壶清水,两袖清风。”响马深深跪拜离去,还把这事传了开来。
踏进岳阳楼主楼,底层梁柱上有副长联,102字,光耀夺目。的确,这副对联值得金粉装裱。联语如下: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这副长联与杜诗、范记,皆为镇楼之宝,亦可谓高过唐宋日月的岳阳楼的奠基石。上联起句设问,下联末句反问,手法新颖,超凡脱俗,其意亦应了“两行文字千秋史,一副对联百部书”。
对联背后的肖像人物,正是长联作者窦垿。他在对联上落款的“罗平”,就是现在的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窦垿与他爷爷均夺过云南乡试解元,故其家有“祖孙解元”殊荣。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爷爷窦晟当知县“清廉自矢”,老爸窦欲峻历任多地知县,时有“青天”之称。窦垿打小生活在清廉之家,耳濡目染,长大守正持恒,终成一代忠廉之臣。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对他评价甚高,说他“见道极精当平实”。
清道光九年(1829),25岁的窦垿参加科举殿试,本来有望状元及第,结果只得了个“赐进士出身”,只为他拒绝科场暗通款曲。那天殿试,考官窥看了窦垿的试卷,觉得他文章锦绣,夺魁有望,便想在他身上大捞一把,于是悄声对他说:“你的文章真不错,要是你能到学台大人面前有所表示,那么定能选中。”换了别人,只恨送礼无门,今个儿可算是比砸中了幸运蛋还幸运,毕竟一届科举,状元郎天下只一个,花钱能办成,谁会吝啬银子?门上科举录取名次的先后与吏部选拔任用职务职级挂钩。窦垿听了,不喜反怒,气血上涌,感觉受了侮辱,把笔往砚台上一搁,愤懑地说:“考场是朝廷选拔人才的地方,不是功名卖场。我家几辈人的功名都是靠真才实学考来的,难道要我做辱没祖宗的丑事?”学台大人在大庭广众中受到讥讽,表面不作声,暗恨在心,录取的龙虎榜上,只给了窦垿第五十三名。
窦垿入仕后,先任吏部主事,执掌文官的绩效考核,后又掌管官吏迁升、改调等职事。他为官清廉自许,无私无畏、不媚权贵,留下了许多“廉”声。道光二十九年(1849)三月,道光皇帝命令窦垿负责查办直隶知州许梦兰涉徇私舞弊案。窦垿克服重重阻力,拿到了许梦兰徇私舞弊的铁证,奏请朝廷将许梦兰“降三级调用”。大学士春英是他的顶头上司,想为许梦兰开脱,威逼兼利诱,要窦垿把许梦兰的“私罪”改为“公罪”。窦垿无私无畏,说若要我这么改也可以,我在案卷中另外粘贴一张红纸条便是,上面写明:“春英大人令我改的”。遇上“油盐不进”的他,许梦兰受到了应得的惩处。
升任江西道监察御史后的窦垿,为官更加低调,出行常身着便服,随从一二。有一年,窦垿从老家返京,途中投宿贵州某客栈。店家眼中的他非富非贵,安排他住在客栈一楼廉价房间,他二话不说便放下了行李。楼上的好房间里住进了一位赴任途中的新任知县,把个知县灯笼挂在显眼之处,一大帮陪他上任的在楼上饮酒作乐,吵得客栈不得安宁。店家低声下气请求几回,要他们小点声别吵了其他住客。窦垿也出面好言相劝,均无人理会,且越闹越凶,视客栈为私家领地。还怪窦垿管了闲事,将他去打水的随从手中的盆子都抢了去。不得已,窦垿应允随从挂出监察御史灯笼。人说话不管用,这灯笼还真管用。客栈顿时安静下来,唬得那知县三步并作两步下楼,跪着认错。窦垿请他坐下,开导他:“一个知县,就是一方百姓的父母官。这里还不是你管辖的地方,你都这样摆官架,耍威风。如果到了你的辖区,那里的百姓受得了吗?这样下去,你恐怕会滑向犯罪的泥潭。我看你还是不忙去上任,回家再读读书,修养修养身性,等真正明白怎样做一个好官时,再出来也不迟。”那个知县幡然醒悟,转身回老家补从政应知应会的功课去了。
鸦片战争爆发,洋枪洋炮震碎了清廷的胆,林则徐等一批禁烟大臣被靠边站了。窦垿为国家前途命运担忧,上疏要求重新起用林则徐等人,挺直脊梁与列强抗衡。咸丰甫继位,窦垿又上折子,“条陈九事”,结果被咸丰帝来了个“留中不发”,道不同不相为谋,他只好告假回云南。
再上层楼,隐在《岳阳楼记》原版雕屏字里行间的目光深邃者,不用猜,便是“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哲”的范仲淹。范仲淹是公认的有道德“洁癖”的能臣,“忠”“廉”是刻在他骨子里,终其一生的操守。
范仲淹的故事,耳熟能详者多。范仲淹“忍穷”来培养自己的清廉品格,令人肃然起敬。成语故事“划粥断齑”的主人公便是范仲淹。他在长白山澧泉寺读书三年,每天晚上煮一点糙米粥,早上冷结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弄些野菜根茎沾点醋汁来下咽。在这期间,他偶然认识了一个能把水银烧成白金的术士,那人把炼白金的秘方告诉了范仲淹,并赠给他一斤白金。范仲淹有了这块金子该衣食无忧了吧?他把白金与炼金方术小心翼翼地包好放好,只当它不存在。十年后,范仲淹做了官,找到了那名术士的儿子,对他说:“这是你父亲去世前托我保管的,现在我把这块金子及炼金方术交给你。”物归其主,原样奉还。
范仲淹去南京应天书院求学,“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西京留守的儿子与他同窗,见他苦寒如此,动了恻隐之心,想接济接济他。便将他的境况告诉了父亲,家里人同意他带些好饭好菜给范仲淹。饭菜带来了,他却不动一下筷子。留守儿子很不解,甚至有些生气,感觉好心不被接受。范仲淹那时还叫“朱说”,坦诚地说:“我非常感激你和留守大人的关心,但我不能吃。怕吃了美食后,再也吃不下野菜稀饭了。”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考中进士后,分配到安徽广德任司理参军。此时他母亲因多年未见儿子,思儿心切,哭瞎了双眼,范仲淹至孝,便拟“迎其母归养”。一个刚参加工作的从九品小官,回家的路费都凑不足。在官场里,你想睡觉时,便有人送枕头。虽然那时还看不出范仲淹能做到多大官,但还是有人看好他这只“潜力股”。于是,真有人凑钱给他。这笔钱,他太需要了,可他说什么也不接。别人纳闷,千里之遥你怎么去,范仲淹说我不是“走马上任”的吗,我把马卖掉,就有回家的路费了。别人又问没有了马,难道走路去不成?范仲淹呵呵一笑,“我的确走路。”他深知这“锅”看似六畜无害,但也会“温水煮青蛙”。
范仲淹对自己要求严厉到苛刻,做了高官后,仍俭朴如故,“非宾客不重肉”。范仲淹“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殓,子无以为丧”。靠着友人置办,才穿了一套新寿衣入殓。 临死前写给皇帝的《遗表》里,只字未提要照顾照顾家属子女的事。对家人同样如此,严格管住自己的亲属与身边的人。“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儿子范纯仁结婚,媳妇想风风光光出嫁,欲做一顶绫罗帷帐,范仲淹知道后坚决不同意,说不能坏了家风。真敢这样,他便一把火烧掉。范纯仁受其影响,“自为布衣至宰相,廉俭如一”。
范仲淹选人用人敬人,有爱“廉”一说。留下古今唯一的一张“诗路条”的典故。宋仁宗宝元二年(1038)冬天,范仲淹调任越州知州(今绍兴市)。接任不久,州衙户曹孙居中因病去世。户曹一职,官小权大,分管赋税、土地、户籍、财政收支,是真正意义上的“肥缺”。可孙居中洁身自好,两袖清风,死后盘点其积蓄,竟连丧事都办不起。孙居中的品行触到了范仲淹的泪点,他除了依规发给家属抚恤金,还从自己的工资、津补贴里拿出一百缗铜钱做丧葬费。又挑选一位心地仁厚、办事牢靠的衙吏,专门护送灵柩,保护他家小回老家。这一程山高水远,为了防止沿途关津盘查,恶吏刁难,他亲笔写了一张特别路条:
十口相随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
关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
范仲淹把“清廉”作为举荐人才、考核官吏的重要标准。范仲淹对清廉之人大加抬爱,常在举荐时,这样写下:“若不如所举,臣甘俟朝典”或“臣甘当同罪”。对不守廉洁的人却毫不手软,成语“一笔勾销”来源于范仲淹。“庆历新政”时,范仲淹亲自审查各路、监、司的名册,只要发现不廉贪腐的地方官员,便从名册上一笔划去,免掉了地方上一批“躺平”和贪腐行为的官吏。协助他主持“庆历新政”的枢密副使富弼提醒他:“一笔勾之甚易,焉知一家哭矣!”范仲淹听了,用笔点着这些人的名字愤愤地说:“一家哭总比一路人哭要好吧!”宋时的“路”相当于今天的一个省,“一路人”指的是千万百姓之家。
都道“月有万古光”,在岳阳楼却能得见这一群“人有万古心”的先贤。他们如一座座丰碑,立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假如岳阳楼的导游词,补充讲讲与岳阳楼息息相关的“廉吏”群体的故事,岳阳楼文化会不会讲解得更丰满更完美,让人获益更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