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悦读

与新中国同龄的他们
时间:2024-09-29 09:23:51 来源:岳阳日报特稿部

1铁山水库.jpg

在岳阳,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生于1949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同岁,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参与者,他们的青春岁月与新中国的蓬勃发展紧密相连;他们的奋斗历程,正是新中国鲜活历史篇章的真实写照;他们的讲述可以带领我们感受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进步。


铁山湖畔话今昔

★作者:李岳武 1949年7月生

★籍贯:岳阳县毛田乡人

★职业:乡村中学教师

1949年国庆节前夕,我出生于穷山恶水的毛田山区。1958年“大跃进”时期,岳阳动员全县民工,人扛肩挑,第一次修建铁山水库,结果被一场洪水冲毁。

20世纪70年代初,岳阳县提出“要得岳阳变,全靠铁山建”的口号。重新申报第二次修建铁山水库。从1977年开始,全部采用机械化施工,终于在1982年春竣工并正式关闸蓄水。因大坝建在一坝堵三河的“铁山口”,故称“铁山水库”,辖毛田、公田、月田三镇。是集城市供水、农业灌溉、防洪拦沙、水产发电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全国大型水库之一。1988年,铁山水库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第二批重点风景名胜区。

如今,享有“湘北明珠”之美称的铁山湖,处处风景如画。一湖清泉,卧于座座群山的怀抱中。山中有湖,湖中有山。整个湖面托起百多个岛屿,水岸线分割开千多条冲岔,纵横交错,分布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水域。既有浓郁的江湖气息,又有幽静的山谷情怀和秀丽的水乡情调。

铁山的南北两条干渠,如两条银河,横空飞架,绕岗峦,跨平川,逶迤蜿蜒于巴陵大地;从春天到冬天,吟唱着一曲情意绵绵的欢歌;水随人意流,既浇灌着岳阳的百万亩良田,还成为岳阳的“大水缸”,滋润着百万民众。

“铁山泉水润巴陵”,既是改革开放带给岳阳的发展成果,也是市、县、镇三级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积极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结果。如今,条条主干河上游设有拦渣栅栏网,镇镇建有污水处理厂和垃圾中转站,村村配有保洁员,户户安装有四池净化器,人人自觉爱护环境。铁山湖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水质清澈优良。

我生长在铁山、工作在铁山、居住在铁山,我是铁山水库三次迁移的亲历者和见证人。2009年退休后,我常在红网宣传、介绍铁山,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网友,并加入了“绿色潇湘”环保志愿者行列,成为“铁山守望者”。每年,我会多次参加志愿者和网友组织的水陆环湖巡视活动。我了解铁山的过去,它是穷山恶水的偏僻地区;我看到了铁山的现在,它是屏山镜水的世外桃源;我预测铁山的未来,将是一个充满活力、激情与希望的风水宝地。我仿佛看到:碧波里,条条蛟龙翻腾;青山中,只只金凤飞舞……


电影放映员眼中文化市场的发展与繁荣

★作者:黄正兵 1949年1月生

★籍贯:岳阳县步仙乡关王村人

★职业:电影放映员

1975年,岳阳影剧院空缺了一个指标,影剧院经理欧阳荣昌想起了刚从福建空军地勤部队退伍,正在关王公社关王大队中学教书的我。

三天时间,办完了所有手续。我喜极而泣。记得20世纪60年代,看一场露天电影,要跑二三十里路,回家时已是半夜,墨黑的路,坑坑洼洼,我跟着大人一路走一路跑,不时吹着口哨壮壮胆。现在招到影剧院,圆了电影梦,那真像小鸡从糠箩跳到谷箩里了。

当时岳阳的正规电影院只有两家,即岳阳影剧院和天岳山电影院。再就是四化建俱乐部影院、火车站铁道俱乐部影院和三五一七俱乐部影院。后来又修建了云梦剧院。都是35毫米座机放映电影胶片,又称拷贝。

因片源少,一部电影,我们影剧院和天岳山影院、四化建俱乐部影院差时接着上映,中间只隔半小时,一个电影拷贝,片长约10分钟,上家影院放完两个或三个拷贝,我作为跑片员,要从上家影院拿着拷贝送到另一家影院放映,如中途遇偶发事件或恶劣天气,一家耽误就会连带三家耽误。

当时电影只有数量极少的几部影片和样板戏在反复上映。因其他娱乐活动少,观众倒也不厌其烦地看,经常是一票难求,座无虚席。特别是第一部国产功夫片《少林寺》,放映了600多场,创造了电影有史以来岳阳的最高票房纪录。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视机普及、家庭影院崛起,电影院慢慢衰落,至2014年,全国已基本停止了胶片电影放映。再后来,红极一时的岳阳影剧院拆了,云梦剧院拆了,天岳山电影院封门了。随后市电影公司、百香园剧院、四化建俱乐部等都拆了。岳阳电影进入空窗期。

正当人们迷茫之际,突然冒出一些新名词:数码电影、院线电影。只需要点点鼠标即可,再不需要胶片,再不需要几家电影院跑片轮流上映。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区有了13家院线影城,人们可以在家门口看电影了,再也不需要跑远路,抢票抢座位了。影城电影画面高清、灯光音响一流、座位舒适,走进影城,就像进入了迷人的宫殿。再后来,可以在网上订票了,人们看电影的兴趣更是高涨。

与共和国同龄的我,见证了胶片时代的辉煌与衰落,见证了数字电影的革命性发展,更见证了岳阳这座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值此新中国即将迎来75华诞之际,我着实难掩一个老兵内心的激动和自豪。


老军医喜看岳阳卫生新貌

★作者:刘玉珍 1949年5月生

★籍贯:安化县

★职业:医师

1968年,我怀着保家卫国的梦想入伍了。入伍后,我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兵一师鞍山场站警卫连,守卫弹药库、巡逻飞机场。1969年,我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党组织的关心培养下不断成长,经过考试和推荐,又前往西安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航空医学系深造。四年的系统学习后,我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兵一师二团担任航空军医、航医主仼。每次飞行之前必须给全团几十号飞行人员量体温,测血压,询问健康情况。担任航空军医期间,我兢兢业业地工作,部队也给了我诸多荣誉。

1992年,我转业到湖南省血吸虫病防治所,见证了血防所的成长发展历程。那时,几千年来危害湖区人民的血吸虫病,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已基本控制,原来的临床研究室已经发展并更名为湘岳医院。为了提升医院的整体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1999年,医院领导指派我前往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进修。进修归来,湘岳医院引进了动态心电图检测新设备,我代表医院先后两次参加全国动态心电图检测学术研讨会。2009年,退休后的我被岳阳市中医院返聘,在心电图室工作,又见证了中医心电图跃升至一个新台阶,填补了该医院在动态心电图领域的空白。

2023年7月,在省卫健委的高度关注和关怀下,湘岳医院更名为“湖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近一年来,医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湖南省卫健委对省血防所关心备至,高屋建瓴,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送上了锦囊妙计;省血防所遵循开拓创新的思路,大刀阔斧,制定宏伟蓝图,迎来了改革春风。

看今朝宏图绘就,岳阳腾誉,湘北驰名。转型发展,小综合蹄疾步稳;创新驱动,大专科血防旗擎;引进知名专家,打造特色服务;八大中心组建,省三医院蓝图绘就;三甲医院创建,大目标梦想启航。忆往昔峥嵘岁月,无数前辈,无私奉献;看今朝砥砺前行,有志同仁,奋勇前行。

我与祖国同龄,祖国永远在我心中。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巴陵胜状今胜昔

★作者:刘齐良 1949年3月生

★籍贯:岳阳市城区

★职业:画家

我出生前几个月,南下的解放军就由我家上鱼巷子门前进入岳阳城。那时,巴陵以一条弯弯曲曲的街道通南北。由北门渡口至南津港茅草街,东以铁道为界线,西傍洞庭湖以营生。

我家所在的上鱼巷子是当时较繁华的地方。小巷生活虽不幽雅,却是暖暖的人间烟火气。清晨,炊烟袅袅升起,洞庭湖到岸时响起的船笛声,与石板路上行人的脚步声一起,构成了迎接美好黎明的晨曲。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口的增长,一些简陋的设施让城市里的居民深感不适。尤其是小巷狭窄、房屋陈旧。不光是鱼巷子,整个岳阳城的街道都是“天晴满街灰,落雨一脚泥”。我们家人口多,挤在不到20平方米的低矮木制房子中,天阴发霉气,下雨雨淋淋,确实不好受,一直盼着能有所改观。

久居杭州后,我有幸经常回故乡。每每回乡,看着家乡在不断更新和变化着,总有一股莫名的惊喜挑动我的乡情。我曾经以脑海中对故乡的牵念,画了一幅往昔的上鱼巷子。并以诗“乡思情结总在怀,捉笔轻轻画老街。楼塔湖山皆是景,柔情慢慢入心来”注释。去年春节期间,我回岳阳,在巴陵广场的一家餐馆与家人聚会,再一次见证了上鱼巷子的变化,也见证了岳阳的变化。宽阔的街道,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侄儿将刘家楼豆皮传承创新,成为“二两香豆皮”的非遗传承人。尤为令我耳目一新的是洞庭南路的变化。上鱼巷子在翻新后已经成为旅游景点和网红打卡地,烟火气依旧,且比往日又多了几分繁华。

国庆即将来临,我猜想,巴陵广场的人们又将在喜庆中聚集。我在西子湖畔遥望家乡,真想回到紧邻上鱼巷子的巴陵广场,与家乡人一道载歌载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5周年华诞,一同祝愿祖国更加繁荣富强,家乡更加美好!


(编辑:李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