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科教 >关心教育大家谈

补上不可或缺的“劳动课”
时间:2018-12-18 14:30:27 来源:岳阳日报教育新闻部


劳动节前夕,广西南宁桂雅路小学五年级350名师生在组织外出春游时,不再像过去一样去景区游玩,而是改去体验插秧的劳动乐趣,让学生们知道粮食的是怎么来的,了解农耕文明。该校校长还表示,到了秋天,还将组织孩子们去收割曾由自己种植的稻谷,体会劳动收获的喜悦。

恰恰相反,前不久,浙江省常山县的一个农村学校,在一次以“爱惜粮食”为主题的队课公开课中,四年级的孩子竟然不知道什么是“稻谷”,充分暴露出了知“农”、务“农”的情况,说来也让人大跌眼镜。或许这只是个特例,但是,缺乏劳动观念,却是普遍现象。

其实,2017年,据《长江信息报》的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止在岳阳,全国很多城市的中小学课堂已经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劳动课”,取而代之的是科技课和综合实践课,上课的形式基本是在课堂上完成,与劳动关系不大;很多学校出现将劳动教育课编入教学日程,实际上是为了“敷衍”等现象。有些学校利用综合实践课、学生社团、课外实践等来为学生提供一些劳动的机会和实践,但普遍忽视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教育。

现在的很多孩子读到大学,连一些蔬菜的名字都叫不出,“五谷不分”,甚至闹出“把韭菜当做葱苗”“以为萝卜长在树上”等笑话,从中折射出的,是他们的生活中除了读书还是读书,而生活上家长又是百般呵护,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也因此,他们经不起风浪,受不了挫折,这当然也更让人担忧。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究其原因,虽然这与大多数孩子出生、生长在城市,脱离了土地与自然有直接的关系,但这也与“许多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的原因是分不开的。首先是学校教育偏重学业成绩,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其次则是家庭教育的偏离,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更多倾向于读好书就行,甚至溺爱孩子,几乎不让孩子参加与“农”相关活动,更别说参与“农活劳动”。此外,受农村传统思想束缚,师长们总是给孩子灌输,要走出农村,到大城市工作才算有出息……种种原因,导致了现在农村孩子也不解“农”、不懂“农”的现象。

都说城里的孩子不解“农”滋味,而现今,就连大多数农村孩子也对常见农作物的生长特点稀里糊涂,既缺少乡村社会实践,也没积累乡村生活经验,“只读教科书而不读生活”的现象屡见不鲜。其实,农作物知识的空白,也说明学校“劳动课”教育在乡村文化传承链上的“缺位”。近年来,农村学校教育在追求教育现代化的同时,却陷入了邯郸学步的境地,得不偿失。

劳动教育曾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传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一环。上个世纪,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学校都开设过劳动课,学生都有定期参加校园劳动的传统习惯。近年来,由于学校、家长、社会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习,这一传统悄悄从校园中消失,劳动课在大中小学校纷纷被取消。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劳动课才又慢慢回归中小学课堂。然而,对于眼下在校的学生而言,大都是独生子女,“劳动课”还是显得十分生疏,有必要通过劳动课程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当下,劳动尤其有着现实的需要。有专家认为,“传统式的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劳动在一个人品性的养成以及人格的塑造方面所施加的影响。而劳作教育则可以让学生通过劳动服务或社会服务的方式,摒弃好逸恶劳的心态,从中体验到服务的意义和快乐。”可见劳动课的作用,是其他课程所不可替代的,“劳动课”应成为学生的必修课。

劳动即教育。劳动的缺失,即教育的缺失,由此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表现在生活自理能力上,许多学生由于平时缺乏劳动锻炼,压根儿就没有劳动的意识,更别说劳动技能了。且不说教室、寝室公共卫生不愿打扫、不会打扫,就连个人卫生和日常生活都难以自理。同时,由于缺乏基本的劳动训练和锻炼,一些学生成了传说中“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体质状况更是令人担忧。我们不难看到,每逢升学时的大、中学生军训期间晕倒者众多。

面对这种教育尴尬和教育危机,开设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必修课”模式,笔者觉得很有必要。对于有条件的学校不妨在这方面做些有益的尝试,譬如开设了以“农”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牵牛耕田、采茶榨油,油菜花地里写生,体验名副其实的“快乐农场”。教师们也可带着孩子们真正了解“农”,学习、体验本地的农耕文化,定期到农场(农户)进行生活体验;建立“青少年生态教育基地”,把播种、采摘等活动融入到学校的春秋游中,还可为家庭亲子互动开创新的模式,可谓一举多得。其实,传承乡土文化,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家乡,开设传统意义上的“劳动课”,学校可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让广大中小学生获得更多的劳动机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良好基础,推动劳动教育在学校中强化、在家庭中硬化、在社会中深化,在学校重视这方面工作的同时,家长也应多带孩子到田间增长见识,亲近大自然,“劳动课”真真实实的回归到传统意义上的课堂生活中来。愿劳动课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李细田

(编辑: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