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悦读

六旬老人酷爱文学, 以家乡故事为素材写出百万字作品
时间:2018-12-25 15:46:12 来源:岳阳日报特稿部


640.webp (4).jpg

  六旬老人酷爱文学,

  多年来以家乡故事为素材写出百万字长篇作品

  “文学点亮我平凡的生活”

  初见李应元,还真猜不到他已经六十多岁了,看着年轻,人也腼腆,面对采访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但当聊起他喜爱的文学时,话匣子就打开了。

  1957年出生的李应元是岳阳县毛田镇人。从小对语文课就很“偏爱”,但真正对文字充满膜拜感是在他18岁那年,看到原岳阳县毛田区校长李啸写了一首诗,在经过时任湖南省文联主席康濯修改一个字后,“整首诗的意境和韵味都不一样了,提升了很多。”这让本就喜欢文字的李应元很惊叹文字的感染力。“当时印象很深刻,感受也很深刻。而且觉得老师通过文学能够认识如此有深度的人,很是羡慕。”

  对文学,李应元有了朦胧的概念。他开始阅读文学书籍,他打趣地说,“自己是用从牙缝里抠下来的钱订阅了《文明文学》杂志。然后每日捧读,字字必读。”

  可就在享受了一段汲取文学营养的生活后,李应元还是因为现实的种种原因不得不放下书籍外出务工。在此期间,他坚持白天工作,晚上挑灯学习。

  1989年,李应元尝试在《岳阳晚报》上投稿,但是写了很多都石沉大海。直到有一天,他骑着三轮车拉货,忽然发现货里夹了一张《岳阳晚报》报纸,打开一看时,竟然发现自己的名字和文章赫然在其中。“我惊讶得坐倒在地上,鼓大眼珠看着副刊上自己的文章,任由眼泪滴落,任由那三轮车撞在旁边的樟树上。”

640.webp (5).jpg

手稿以及作品

  这次的登报让李应元有了些信心,他开始频繁去听课学习。李应元还记得,1995年他很幸运的参加由《岳阳晚报》举办的业余通讯员培训课,听了一堂时任副总编辑蔡世平讲的课,用他的话形容是,“在那堂课上,我学到了很多知识,简直茅塞顿开,感觉自己似乎终于‘上了点路’。”后来由于他积极投稿,不久后成为了《岳阳晚报》的业余通讯员。

  2013年,李应元开始尝试长篇小说的创作。他说,“这么多年,文学对我来说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心中就仿佛有一团火在燃烧。”这团火正是来自他的家乡。

  原来,三年前的某天凌晨3点,李应元的家乡云山村柏树坡暴发了罕见的特大山洪,“我们村里有一个队的房屋全被冲走了,场面非常可怕。”通过与家人的电话联系,在外地的游子们纷纷迅速赶回老家。眼前看到的是一片废墟,然而在废墟之旁的是全村村民们又重新振作起来,拿着锄头工具和民兵战士们一块重建家园。

  那一刻的画面令李应元动容,“家乡对我来说就是命,家乡人勤奋朴实,顽强得如同石堪一般,打不倒压不垮。”回忆当初,李应元依然有些激动,“家乡人在自然灾害面前表现出坚强不屈的精神让我敬佩,是家乡人给了我写作的力量。”于是,他用了三年时间,以这次家乡故事为背景完成了5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石堪》。在代序中,他将曾经看到过的一句话写下:“不要害怕压力,记住正是压力,才把炭变成钻石。我想这就是我心目中的‘石堪’精神。”后来,他又陆续写出了30万字的《银山金山》、30万字的《肩膀》等报告文学。

640.webp (6).jpg

获奖证书

  虽然,作品每天在写,但李应元还是觉得自己知识太浅,于是他报名了岳阳电大汉语言专科,通过勤奋学习拿到了文凭证书。看着这来之不易的证书,他从教室一路哭到公交车上,“实现梦想的过程虽然辛酸但是幸福。”对知识的渴望,是李应元前进的动力。他又继续报了本科学习,同时在朋友的鼓励下,参加了老年大学文学班。

  在文学班,李应元就像找到了组织,他怀着一颗执着而又火热的心沉迷于此。他说,这里氛围好,同学相互交流,相互切磋,还有张步真、蒋正亚、陈波等名家老师授课指点。当他将自己的作品分享给同学看时,大家都鼓励他去听听国家一级作家张步真老师的建议。于是,李应元鼓足勇气,麻着胆子找到了张老,“没想到80多岁高龄的张老很认真地看了我写的散文,又听了我的‘求学’故事,主动找我谈了三次话,每次谈话,张老都会对我的文章提出修改意见,这让我的内心充满着感谢。”

  如今的李应元说自己很幸福,年少时,他由喜欢语文课到喜欢阅读书籍,由喜欢阅读到喜欢写作,现在又幸运的碰到了许多好老师,使他由喜欢文学到狂妄地做起了文学梦。“虽然,不知道自己是否会成功,但我一定会以各位老师为榜样,老老实实学习,踏踏实实读书,一直读,读到80岁,读到学不动了为止。”

  接下来,李应元打算继续把目光关注家乡以及身边人,他说,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美好的文字把家乡描绘出来,把家乡人“正能量”的故事写下来。


(编辑:聂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