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名家

市井杂谈| 城市的灵魂
时间:2018-12-29 17:42:40 来源:岳阳日报特稿部

640.webp.jpg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这话似乎大家都懂,可有好多人不是真懂。或者说,只了解一些皮毛。

  一九九四年,经国务院批准,岳阳作为全国第三批,入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长沙为第一批,我们湖南与岳阳同时入选的还有永州。长沙能入选,他们有中国历史上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当然还有爱晚亭、火宫殿、贾谊故居等老字号。永州的入选主要得益于柳宗元和他的永州八记。说起岳阳,自然就离不开岳阳楼了。我十分赞赏和认同这样几句话:没有滕子京当年(1045)重修岳阳楼,就没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没有《岳阳楼记》,就没有今天的岳阳市。真的,《岳阳楼记》对岳阳市来说,那是太重要了。

  很多人都了解,滕子京和范仲淹是至交,又都是贬官。滕子京贬到岳州的时候,范仲淹也被贬到了河南邓州。如果是那些溜须拍马之徒,费了那么大的劲,重修了那么好的楼,想请人写个记什么的,一定会请那些重权者,抑或是当红者。滕子京不,他看重的是人品,看重的是文品,所以他选择了范仲淹。庆历六年六月十五日(1046),他向范仲淹写了一封长达六百余言的求记书,并附了一本《洞庭秋晚图》,快马加鞭到了河南邓州。三个月后,也就是这一年的九月十五日,范仲淹写下了千古雄文《岳阳楼记》。

  我曾荣幸地多次读到过滕子京的《求记书》,其中有几句话说得特别精妙。老人家说:窃以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您看,岳阳楼真被他言中了。

  岳阳因为有秀美的山水,有显赫的楼观,有诸如娥皇女英寻夫、柳毅传书等优美的传说,自唐以来,一大批文化精英大腕纷至沓来,登临览胜,把酒吟诗,留下了一大批壮美的诗篇。

  当然,要细说的话,首先还得说屈原。屈原来巴陵是两千多年以前的事了,比唐代还早了一千多年。那时,别说有岳阳楼,连岳阳楼的前身,鲁肃的点将台还都是几百年以后的事。屈原不是自愿来的。按照周笃文教授的考证,屈原的祖籍在今天的临湘。那时候也没有临湘,现在的临湘和岳阳还有君山、华容的一部分属糜子国。屈原死后的“首丘之地”也就是头颅朝向那方是后来的临湘。这是周教授推断屈原祖籍在临湘的第一个理由。因为这不是我这篇文章的主题,在此我就不赘述了。屈原在岳阳的汨罗江边苦苦寻觅,写下了他一生中的扛鼎之作《离骚》,还有《九歌》,君山原来不叫君山的,叫洞庭山,因为《九歌》里有《湘君》、《湘夫人》两章,后人就改称君山了。

  继诗祖屈原之后,对岳阳贡献较大者,当推唐代中书令张说。中书令是个什么官?相当于现代的中央办公厅主任。他率先遭贬到岳阳,心中自然苦闷,于是乎,时常邀了一些文人墨客上南楼(岳阳楼)饮酒赏月。所以我说,他老人家是第一个将岳阳楼由军事楼变为观赏楼的人。

  前面不是说了有一大批文化精英来过岳阳吗?半点也没夸张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刘禹锡、元稹、李商隐、张志和、李贺、黄庭坚、陆游……这一个个都是天界文曲星下凡的人物,下不得地的,你想见吗?怕是会吓死宝宝的。

  先说杜甫,老人家五十七岁那年,别了成都草堂,在岳阳,在洞庭湖漂泊了两年,再也没回过四川,也没回过洛阳了。最后,这位人民爱戴的诗圣,客死洞庭,葬于汨罗江上游的平江小田。他在岳阳留下多少诗篇,湖南理工学院教授黄去非先生作过统计,为九十九首。我猜想,也许还会有一些未能收录进去。九十九首是个什么概念?郭沫若先生曾在他的《李白与杜甫》中作过统计,说杜甫一生留下诗作一千二百多首。当然,现在看来,这一数字也不那么准确,姑且就算有三千首吧,那杜老爷子在岳阳写的诗,也占了他一生写诗的三十分之一。杜甫写岳阳的诗中,最有名的当推《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圻,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首诗现在刻在岳阳楼三楼。那地方原来是摆放吕洞宾雕像的,吕大仙的雕像文革中被红卫兵焚毁,后来重塑的又放到了三醉亭上,岳阳楼三楼上就换上了毛主席手书杜甫的五律。也许是我寡闻,毛主席亲笔书写古人诗词,我没再在别的地方见过。

  现在说诗仙李白。李白十七岁出游,他一生活了六十一岁。也就是说,他在外(包括在朝中短期为官)先后漂泊了五十四年。到外面游山玩水,用现在的话说,叫做驴友。驴友李白真够意思的。一般情况下,一个地方,再美、再宜游,你去一次、两次,行了。不少地方是不可不去,不可再去的。可我们岳阳,李白来过多少次?有的说四次,有的说六次,也有的说七次。我呢,比较认可六次说。还有,他到底在岳阳写了多少首诗,湖南理工学院黄去非教授收集到的是一十九首,市移动公司退休老同志彭庆湖先生收集到的是二十八首。二十八首中,还不包括李白在平江幕阜山写的一首。如果加起来的话,应该是二十九首。郭沫若先生统计李白一生写诗九百多首,就算他写了两千首,这也占了李白一生所有诗作的六十分之一。真是太不可思议了。他第一次来岳阳的时间是唐开元十三年(725),这一次,他二十四岁,这回他留下《夜泛洞庭湖》诗一首,三年后,他第二次到岳阳,奇怪的是,他这回未能留下诗作;十一年后,即开元二十七年(739)李白第三次到岳阳,这回他写了《郢门秋怀》和《笞高山人兼呈权顾二侯》两首;又过了十八年,即至德二年(757),年届五十六岁的李白,因永王李璘东巡事件,被流放夜郎,他第四次来到岳阳,留下诗作五首;再过一年,即乾元元年(758),李白第五次到岳阳,留下诗作三首;乾元二年(759),李白经历了一生的起起落落,坎坎坷坷,迟暮之年时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到岳阳,留下诗作一十八首。限于篇幅,笔者仅将李白在临湘鸭栏留下的一首和平江幕阜山一首抄录如次,以飨读者诸君:

  其一、《至鸭栏驿登的马矶访裴诗御》:侧叠方古石,横为白马矶。乱流若电转,举棹扬珠辉。临驿捲缇幕,升堂接绣衣。情亲不避马,为我解霜威。

  其二、《炼丹井》:闻说神仙晋葛洪,炼丹曾此占云峰。庭前废井今犹在,不见长松见短松。


(编辑:聂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