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足迹

波澜壮阔的岁月——记解放初期湘北建设学院的组建
时间:2020-03-17 09:10:05 来源:

 

 □欧 梁

  回顾历史,总有波澜壮阔。

  刚解放时,进入境内5县南下干部共650人,分配到每县只有百来人,地下党的干部也不多,干部严重不足。为适应新区工作需要,长沙地委在南下途中就开始筹划建立干部学校。

  1949年7月下旬,长沙地委在岳阳县城关文庙(今市二中)开办长沙专区干部学院,武光任政委,罗其南任院长,后更名为湘北建设学院。学院在岳阳附近各县招收有文化的青年入学,第一期招收学员787人,8月18日正式开学,学期3个月。共编成7个队:一、二队驻国立十一中(今市一中);三、四、五队驻城关文庙;六队驻天主堂;七队驻湖滨(今岳阳市委党校)主要学习党的历史、时事政治和新区各项政策。学院还选派一批地专级、县区级干部担任校务委员会领导和支队班主任。8月底,学院总部迁往湘潭,在岳阳设分院。至1951年9月,湘北建设学院共办7期,培训干部8098人,其中招收、培训青年知识分子新干部3416人,轮训在职干部3949人,轮训基层党员733人。除满足各县干部需求外,还向省级机关,其他地、市和部队输送干部500多人。湘北建设学院办至第七期后,更名为湘潭地委党校。

  长沙地委除创办干部学院外,还根据省委1949年9月下达的《关于大量训练培养干部的计划》下达了全区训练干部的计划,要求半年内培训知识分子4000-4500人。5县根据长沙和常德地委的部署,由各县委组织部举办知识分子短期训练班,大量吸收本地青年知识分子、地下党员、工农积极分子和贫苦知识分子参加学习。短训班每期7-15天,主要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进行革命前途教育、增强阶级斗争观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结业后组织工作队下乡,以“带徒弟”的方式,在实践中考察、培养和提拔干部。地、县领导还经常到各训练班作形势报告,宣传党的中心任务和方针政策。7~9月,5县共办地方干部培训班16期,培训干部1616人。各县银行、税务、贸易、工矿等战线也根据需要,培训了一批专业干部。

  在培养使用干部工作中,各县委十分注意启用本地人才,对部分曾参加过革命的优秀分子委以重任。另外,对国民党部分旧有人员加以教育、训练和合理使用。各县还注意从统战对象和工商业人员中培养选拔干部。并通过农民代表会议等发现积极分子,选拔录用,分到新区工作。

  至1952年底,5县干部由1949年底的2486人(其中南下干部627人,吸收地下党员360人,录用及旧政权职员1499人)增至6365人。华容县委贯彻提拔工农出身干部为主的方针和干部“地方化”的原则,大量培养和启用干部的做法,受到上级肯定,1950年2月,《人民日报》发表华容青年干部唐绍礼的文章《论人尽其力,学以致用》,并配发编后记,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由此进一步推动干部队伍的建设。

  1953年以后,随着全党工作由社会改革转向生产建设,各县干部在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开展文化学习运动。文化低的工农干部进入干部业余文化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少数领导骨干进入地区干部文化学校或省工农速成中学学习,学制1~2年。干部队伍迅速扩大,到1956年底,干部总数增至12047人,其中1956年增加新干部5703人,是50年代增加干部最多的一年。

  经过培训后的干部,不仅思想觉悟、政策水平得到提高,而且增长了才干,适应了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为搞好接管建政,打开工作局面创造了条件。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