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科教 >教师随笔

将“背诵”进行到底
时间:2021-01-12 09:17:29 来源:岳阳日报全媒体采访中心

(一)

我教的班级中,有一位叫哲哲(化名)的同学成绩不好。究其原因,一是基础差,二是不会听课。这样的结果,自然是所学的内容无法理解,成绩不好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我曾反复提醒他上课要用心听讲,但是效果并不理想。一节课下来,到底学的哪些内容,他也难以说明白。特别是数学,这段时间正在学解方程,他硬是动不了笔。

如何办呢?我想到了“背”的办法。

我让他将第一个例题读一读,然后理解清楚,最后背下来。这样的结果很有效,做后面的同一类型的题目,他没有任何的压力。按这样的办法继续下去,两三天的功夫,5道例题和一个有九步的题目都能熟练地背下来了。这一段时间,他的作业正确率很高,自己也很高兴。

有一天放学前,一位成绩很好的同学问我,一道解方程的题目如何做,有此疑问的还有全班成绩最好的同学。我一看,步骤较多,难怪他们不会。我简单地口述解答的步骤,然后说,这道题目并不难,哲哲都能做出来。这么一说,大家当然不相信——我们都不会,他却会做,这不是打脸的事么?我见大家不相信,就让哲哲开始做,大家都围了过来。在众目睽睽之下,哲哲气定神闲,三下五除二,轻轻松松地解答出来了,一数,又是九个步骤。在大家的掌声中,哲哲好不开心。同学们都问他解题的秘诀,他说就是背。看大家疑惑的眼睛,我便解释,为什么背能有如此神奇的效果。一番解释下来,大家也就点点头,表示也要试一试这个好办法。

(二)

我一直推崇背书。我觉得,我的成长路上,读书是基础,背书是关键。因此,我常常将这个办法教给孩子们,希望他们也养成背书的好习惯。

如果要我回忆到底是哪件事让我开始自觉地背书,我也能说出个甲乙丙丁来。

说实话,读小学的时候,背书完全是被动的,老师要我们背,我们就背,至于其中的好处,当然是不知道的。到了初中,我也没有背的习惯,只是上课认真,老师讲的内容都记得,成绩自然不错。特别是文言文,我特别喜欢,记得有一次学《冯婉贞》,陈正岳老师一个字一个字地串讲,到了下课,我都能一个字一个字的复述出来。特别是讲“是年”时,陈老师说:“是年是年是年,还响年哟!”(在我们那里的方言中,能爆炸的鞭炮叫响炮,不能爆炸火药直接燃烧冒炮的鞭炮叫“是炮”。)快四十年了,这个小细节我还记得清清楚楚,由此可见,我当年听课多认真,记忆力有多好。

到了师范三年级时,教语文教材教法的是周应英老师。周老师是湖南一师的高材生,在小学任教多年,是公认的教学权威,还出版了《小学语文教学法荟萃》,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那时,我们有语文教学法的教材,但周老师并不教,而是告诉我们说,这本书反响并不佳,没必要去学。这在当时给我们很大的震撼,居然对全国公开发行的教材提高这样的看法,无疑是需要底气与勇气的。后来,我能对一些专家的课或观点质疑,提出自己的看法,也是受了周老师影响的。那时我们没有小学教材,每次上课时,周老师走上讲台,把备课本一放,便开始背小学课本上的课文,然后根据所背的内容进行讲解,告诉我们到底应该如何教。他所讲的问题教学法、以线串珠法等,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在课后都说,哇,周老师太厉害了,课文都背得。从那里起,我也开始萌发一个想法,也要像周老师那样背课文。只是这样的念头虽然经常有,但后来并没有坚持下来,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有愧。

(三)

真正让我开始背书纯属意外。2001年,我通过招聘考试调到朝阳小学任教,接手一个寄宿班,作文颇令人头痛。入学检测,80﹪以上的学生作文在百字以内。一期来,我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加学生的练笔次数,收到明显的效果。五年二期,我又增加背书量——凡是优美的课文师生一同背诵,希望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效果也不错。

一日,我们正好学习《迷人的张家界》。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文章很长,也很美。我带头一节课把它背下来。本来以此作个好榜样,让学生也跟着背下去。不想,中队长毛立宇首先发难:“老师,我不相信您能背这么快。您肯定是昨晚读熟了的。”

“肯定是读熟了的!”同学们都附合着。

这时的情况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有退路,只好硬着头皮上。我清了清嗓子,说:“好吧,既然大家都不相信,下节课我就来一个背书表演。教材上的课文就不背了,就背你们的课外书吧。时间是读完三遍就背。”

他们“哇——”地欢呼起来。下课后,他们互相交谈着,说这回可以看我的洋相了,更有一些同学说,老师背不了,他们就可以不背书了。

大家期待的背书表演开始了。他们送来了各种各样的课外书,有《掌中宝》《作文选》,还有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我凝神静思,读完一遍便开始试背,没记住的再看一眼,之后再背第二遍。当我流利地背完六本书上的不同段落并一口气又把它们连起来背完时,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回,他们的如意算盘落实了,反过来请教背书的秘诀。我一一予以介绍,并指导他们将这件事写下来。后来,我还写下《一箭三雕》的短文,发表在《教师报》上。这次意外也让我获益不少,我这才发现自己竟然有这样的“真功夫”,后来每接手一个新班,我总是先表演我的背书功夫,在他们的阵阵掌声中,再讲解背书的秘诀,自然而然地将他们引到读书背书的路上来。

(四)

可能还有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要如此这般地背书呢?特别是,为什么连数学题也要背下来呢?其实,个中原因并不是那么深奥。

我们都知道,在课堂上学习,也就是通过老师的教,将课本上的知识学懂,以数学为例,也就是将如何解答这类数学题的方法学到手,最后形成能力。一般来说,听懂了,也就记住了,后来解题也没问题,考试自然有个好成绩。然而,成绩差一些的,或者上课根本不听的就不同的了,前者虽然当时听懂了,但后来又忘记或者与别的混淆了;后者呢,由于根本没听,也就无所谓懂与不懂,解答题目自然无从下手。解决的办法就是补一补,对于前者,让他记牢,并与其他类似的题目区分开来;对于后来,只能从头再教,直到明白为止。

这种作法费神费事,采用背下来的办法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因为,学生对于一道题目的解法,在不用纸笔的情况下,完全凭记忆背下,相当于在大脑中设置了一个屏幕,印象是最深刻的。再说,背下来之后,就算某些步骤当时还不太理解,但时时刻在脑海中,随时都可以调出来想一想,也就达到了随时理解与巩固的目的。这样,当遇到其他题目,只要是与背下来的题目相吻合的,不需要任何思索就能按相应的步骤进行解答。久而久之,解题的方法与技巧也就积累了起来,再去听课,也就不再费多少力气,也不会那么容易忘记了。

老师背课文也是如此。我每次拿到教材,总是将全书反复朗读,直到熟练甚至能背诵为止。因为教学离不开备课,而备课就是将作者的写作思路与技巧根据编者的意思进行梳理,再在课堂上传递给学生。如果我们对教材不熟悉,或者仅仅根据教学参考书的意见去备课,那么讲解时就不能得心应手,甚至言不由衷,这就是“无我”的教学。背下课文就不同了,随时处于备课状态,随时能将自己的教学设想进行调整,甚至每每突然冒出一个很有创意的想法来。这样的教学,自然是“有我”的,是能给学生以全新的收获并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的。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的话。他说,有的学生之所以成绩差,数学题目不能解答,就是因为他们记忆力不好,无法将已知条件与问题联系起来。如读完“公鸡有2只”,再读“母鸡有3只”时,前面的已经忘记了,当读到“一共有几只”时,前面的两个条件都忘记了。解决的办法很简单,就是做智力游戏,以恢复他们对各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此可以说,我的这种做法也是有据可依的,是可以长期坚持下去的。

(方西河)


(编辑:张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