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县区 >岳阳县

古柏青青事事新
时间:2021-12-03 15:12:13 来源:岳阳日报全媒体采访中心

古柏青青事事新

——岳阳县柏祥镇“五到五促”活动见闻

岳阳日报全媒体报道 通讯员 黄怡 陈腾芳

地名一般有点来历的,柏祥亦如此。相传黄氏先祖从平江九峰迁入此地,四世名佰祥公。此地松柏成荫,加之佰、柏同音,后人念恩怀祖,便将祖居地名为柏祥。沧海桑田,物换星移。在岁月更迭中,柏祥就成了一个镇的名字。

走近柏祥,成片的柏树、樟树油油绿绿,伟岸的将每个屋场半包围,放眼望去,每栋民房仿佛襁褓里的孩子。

“柏祥镇是湘北经济重镇。柏祥人会干事, 2013年前,年出栏生猪18万头,近几年产业成功转型,涌现旺果油茶、绿缘栀子花等一批生态农业合作社。”随行的镇党委书记黄静急着赶往联点的农户家,无暇观景,直奔主题,岳阳县是全省“五个到户”七个工作试点县之一,县委在前期调研论证、座谈走访基础上,把“五个到户”与党史学习教育为民办实事活动结合起来,创新开展“党员联系到户促干群同心、民情走访到户促乡村和谐、政策落实到户促民生改善、产业对接到户促富民增收、精准服务到户促作风转变”为主题的“五到五促”活动,柏祥镇是岳阳市唯一试点乡镇。

越是经济发展了,越是要关心困难群众,“五到五促”活动就是这个要义。

1.png

镇村干部定期走访群众,与群众拉家常、解难题。陈勇平 摄

微笑敬个礼 代表我的心

柏祥村64岁的刘兵团,连名字都跟军队息息相关,生活中到处有“兵味”,刘爹没参过军,但独爱军帽军服。学生军训用完的旧服,他当成宝,身穿一整套,屋外竹竿上还晒了一套。

年轻时,刘爹买了一匹马,熬更守夜做藕煤,天亮出门,走村串巷叫卖,大财没发,倒也生活无虞。40岁了,好心人撮合,老刘讨到一个智障老婆,婚后接连生下一对女儿。大姑娘正常,已出嫁。二姑娘完全传承其母基因,读了四年小学,只能从1数到9,10字这关过不去,与娘一样同属二级智残。苦瓜结在一根藤上,3年前刘爹突发心梗,他带上借来的1万块钱进医院,没几天,收到欠费通知。心脏必须放支架,否则活不了。

刘爹望着欠费单,老泪纵横。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刘爹之困牵动不少好人,东家给米西家送油,村企业出钱,镇机关干部发动水滴筹,脱贫不脱帮,脱贫户、低保户、五保户政策依旧在延续,住院报销比例达90%。哪怕是刘爹住院,老家的卫生都有联户干部帮忙搞。

放上两个支架,老刘康复出院了,但无法和过去那样干农活,煤也卖不了,田也种不动。

扶上马送一程。刘兵团术后需大几千的复查资金,因缺钱延期1年未复查,县委组织部和柏祥镇联户干部得知情况,通过水滴筹平台发布筹款信息,筹措6200多元,由党员志愿者交至刘兵团本人手上,刘兵团近日前往医院进行复查。

“不是党的政策好,我的坟上可能长了草。”党员志愿者离开时,刘爹站在车前,将帽舌往前一拉,接着扣紧最上面一粒扣子,然后朝我们挥了挥手,敬了不太标准的一个军礼。

青蛙呱呱叫 脱贫户要“高飞”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桑园村脱贫户刘高辉就是争气的主。

老刘的老婆生病娃读书,几亩薄田收入低,一到过年讨账的擂破门,说得不好听,高压锅都被人卖了抵债。忽一日,岳阳县科技局干部告知武汉有青蛙养殖户来势好,老刘几番考察,吃了秤砣铁了心,觉得改变的机会到了。

“镇干部隔三岔五往家跑,帮贷款,我不能稀泥巴扶不上墙,养了几年青蛙还算可以,去年起楼房买车,比往年简直换了一块天。”老刘说,今年的青蛙不卖,明年把村里收成不好的田地流转过来,养殖场扩大到20亩。

原来四年前,刘高辉是当地确定的扶贫对象。联点扶贫干部见他家兄弟姐妹共有水田7亩多,具备养殖青蛙的基础条件,加上县科技部门还能送技术下乡,便大力支持他养殖青蛙。

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每年刘高辉成功申请5万元贴息贷款,通过学习,他熟练掌握养殖技术,有效规避风险。2020年,他销售青蛙9000斤,按市价20元一斤算,毛收入18万元,去掉养殖成本,纯利近15万。

他建房买车、给儿子完婚,一路杏花村。如今,汨罗大荆乡的农户经常跑过来向他取经,他也乐意将青蛙养殖技巧与大家分享。刘高辉成为大家口中的“刘老板”。

2.png

柏祥镇桑园村脱贫户刘高辉乐意将青蛙养殖技巧与大家分享

屋场事屋场管 好民风“约”出来

柏祥村吴双全急公好义,情商特别高。隔壁屋场两夫妻为屋外接水管的事,老公要安水管,老婆不准安,陈芝麻烂谷子扯一堆,老婆气不过,把卡上余额转给儿子买车后离家出走。吴双全恰好遇上,抓住女人担心儿子分心易出车祸的心理,成功将吵架夫妻劝和。

“和顺堂设在我家,下半年‘冇生意’做。”吴双全自嘲,和顺堂建成后,大小事情由村民自我管理,屋场如今步入正轨,没有是非。镇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在每个村设立屋场议事场所“和顺堂”,打造党建和清、建设和畅、服务和暖、文化和润、产业和旺的“和顺致祥”品牌。党员干部通过与农户促膝交谈,记好民情笔记、建立民情台账,柴米油盐酱醋茶都记录在册,群众用心讲,干部认真记,有疑问随时问,在类似“唠家常”的氛围中,党员干部用农户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交流,用群众看得见、信得过的典型引导他们表达合理诉求,说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好风气渐渐渗透,吴家屋场变化最明显,寓外实业老板有的捐几十万,在家的最少的都捐500元,把屋场的塘、路、渠、灯全部换个新。建设好还要靠维护,吴家组干干净净,哪怕是丢个矿泉水瓶,都有人自觉维护。

断头路通了车 群众笑了

蒙华铁路高架桥在村里上空飞过,但没有站点,村民只能听火车响。村里溯溪而上,是一条坑坑洼洼的直线小路,勉强通过摩托车。村里老百姓说“望山跑死马”,这是金咀片真实写照。

伏太村金咀片800多名群众出行的咽喉,被路卡得严严实实。通路是群众最大的呼声,男女老少只要遇上党员干部,免不了说上几句心里话。

路不通的原因就是资金。2019年改革,金咀、大窑、伏太三个小村合为一个伏太村。伏太村书记于敖把通路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来干。头上狂风骤雨,脚下稀泥乱滑,驻村工作队、镇干部以及村支两委的干部看着狭窄的小路上的硬石头、杂树枝和两边群众的眼神,心急如焚,合力争项目要赞助找乡贤。经过多方发力,160万资金到位。

铲土车马力小,如同啄木鸟捣木,一铲一铲把乱石扒开,一铲一铲将淤泥清走,每挖一铲显得非常费力,为避免发生意外,驻村队员和党员干部一直在旁蹲守和警戒。从白天到晚上,一刻未停鏖战,将1200米长的通村公路撕开了一条4.5米宽的平地,水泥、砂卵石跟着硬化,人歇机不停,限时抢工期,这条世代难过的小路变成了可双向会车的大马路。竣工那刻,屋场大妈大婶把广场舞跳到平坦的马路上,开小车的、骑摩托的、散步的,个个笑逐颜开。

村支书于敖若有所思地说,消除道路“中梗阻”,群众通行方便了,特产进城,山货变现,脱贫后的新农村,巩固“有路可循”,振兴“未来可期”。

目前,全镇698名党员共联系村民户主7891户,结成780个帮扶对子,实现家家党员联、户户见党员。镇干部、村(社区)工作人员、党员、乡贤等700余人深入到9个村(社区),开展大走访、大调研活动,累计走访全镇8172户农户,梳理民情问题168个,已解决126个。

(编辑:罗楚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