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悦读

毛叙保讲述父亲毛致用的故事
时间:2022-05-22 11:18:18 来源:岳阳日报特稿部

t01f52dedbf70a7d432.jpg

□彭新华

今年清明节期间,我又来到岳阳县筻口镇西冲村,拜访毛叙保同志,并跟随他一起去屋旁边山坡瞻仰毛致用、易银秋夫妇墓地。墓地位于半山腰,沿麻石台阶拾级而上,但见青山环抱,庄严俭朴,墓碑上镌刻着一段文字——毛致用同志生平:毛致用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农业和经济建设战线杰出的领导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委员会副主席……毛致用同志永垂不朽!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毛叙保同志娓娓道来,对父亲母亲的怀念深深地铭刻在心中。

您老人家起来吧,我们给你打100斤酒

“这里是我们毛家的祖坟山,父亲逝世后,遵照他生前的遗愿,请示中央同意,我们将他的骨灰安葬在这里。”

毛致用的家在西冲白家坡,由于人多地少,父亲在半山腰开荒垦田。少年毛致用很懂事,有一天,他跟着父亲在山上犁地,忙活了半天,父亲累了,就坐在田墈上休息,父亲望着自己的地,又望着山坡下面的大片良田,无限感慨,对儿子说:“我死后就埋在这里了,我要守着这块地,守着你们。”

毛致用的祖父毛裔训,生于清咸丰七年(1857),到了30多岁,还讨不到媳妇,原因是家里太穷。有一年湖南中西部地区大旱,庄稼歉收,许多老百姓四处逃荒。一天,西冲村来了一对逃荒的龙姓姐妹,她们从宝庆府(邵阳市)一路讨饭过来,相依为伴,蓬头垢面。村里人见她们可怜,劝大姐在这里找一户老实人家嫁了,图一个安稳。姐姐点头答应下来,于是,好心人将她带到了毛裔训的家里,成就了姻缘。龙姓大姐成家后,纺纱织布,烧茶做饭,样样能干,还生下了四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善庆、仁庆、学庆、和庆。日子虽然过得艰辛,但破落的屋子里充满了生气。

毛致用的父亲毛仁庆(1895——1949)、母亲易老孺人(1897——1952),旧社会替地主种田、做工,历尽艰辛,养育儿女,积劳成疾,解放后不久,因病先后去世。

毛致用同志的墓地紧邻其父母亲墓地。毛叙保一边与笔者交谈,一边深情回忆往事。

“解放前,爷爷家里很穷,他老人家喜欢喝酒,奶奶打了一坛谷酒藏在阁楼上,逢年过节或者来客人,才拿出来喝一点。有一次,爷爷酒瘾上来了,偷偷爬上去喝了一口,结果不小心将酒坛打破了,爷爷抱着破酒坛伤心了好半天。”

“我父母亲生前经常带着我们去爷爷奶奶坟前祭拜,每每念及老人家的艰辛,父亲都情不自禁流下眼泪。记得有一次,我的母亲点燃一炷香,喃喃自语:您老人家起来吧,我们给你打100斤酒,慢慢喝。”

“我母亲易银秋7岁那年到爷爷家里当童养媳。母亲以后几十年对我们子女讲家史,只讲爷爷奶奶对自己的养育之恩,很少讲到外公外婆。她常说,爷爷奶奶从来没有把她当媳妇,而是把她当女儿对待。”

我不因为是毛致用的儿子而特别

毛叙保与程谦逊是相知几十年的老朋友。1984年,毛叙保从当时的五垸公社党委书记调任岳阳县委办副主任。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程谦逊像兄长一样关怀他,工作上严格要求,生活上嘘寒问暖。有一次,程谦逊与毛叙保谈心:“毛致用的儿子难做,你干得好,别人会说你是仗的父亲的势;你没有干好呢,别人又会说你没有用,给父亲抹黑。”

“父亲的记忆力很好,几十年前的人和事情,记得清清楚楚。他的工作务实,不喜欢说大话空话,一万多字的报告,一个晚上可以背下来,第二天上台做报告,可以不看稿子。”

“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我都牢记父亲的教导:夹着尾巴做人。”毛叙保说,“我不因为是毛致用的儿子而特别,而是以之为戒,如履薄冰,兢兢业业工作,诚诚恳恳做人,生怕给父亲抹黑。”

有一次,时任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碰见毛叙保,打趣地说:“人家天天跑,跑这跑那,你怎么不去跑一下?”

省商务厅厅长毛叙保憨厚地一笑,“感谢组织信任,给了我这个平台,我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干好就心满意足了。”

穿个皮鞋像个啥样子吗

2003年3月,全国政协会议闭幕后,毛致用同志卸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一职,与老伴易银秋一起回到筻口西冲当农民。喂鸡、种菜、养鱼、养猪。期间,给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送过土鸡蛋。

据毛叙保同志介绍,1995年由毛叙保经手,在老宅地基上建了几间平房,红砖红瓦,简单质朴。这也是毛致用同志的意见,当时他还在江西省担任省委书记。

“我父亲坦坦荡荡,他要求我将建房屋的明细开支全部列表,送给他过目,我记得当时的造价是一万多元,全部自掏腰包。房屋建好以后,当年春节父亲和母亲就高高兴兴地回老家过年。”

“后来,由于家里人口增加,客人时有来访,又在正屋后面建了几间房,用作厨房、餐厅以及客房。”

毛叙保说:“父亲小时候家里很穷,他就自己打草鞋穿,参加工作后,没法穿草鞋了,就改穿布鞋,皮鞋也只是在出席重要活动时才穿一下。一双皮鞋,他穿了20年,烂了舍不得扔,放在家里当陈列品。”

回到农村后,毛致用当了“农民”,穿皮鞋更不方便了,因为他每天都要下地干三个小时的农活。村里有人说他,你当那么大的官,还穿布鞋,也不嫌寒酸?

“穿个皮鞋像个啥样子吗,农民哪有下地干活穿皮鞋去的呢?”毛致用淡然一笑说。

“村里人见他每天劳动很辛苦,又见他把种的菜,养的鸡和鱼送给大家,都劝他少干点活。”

我父亲笑呵呵地对大家说:“还是多干点活好啊,不然,这人老了,坐在家里无所事事,越想越糊涂,越想越难受,身体不但好不了,生了病,不但国家要花钱,就连家人也跟着自己遭罪,很不划算的!”

“在父亲退休后要回老家做农民的事情上,我母亲没有丝毫的阻拦和怨言,并且在他干活时,还在一旁打打下手,下工回到家里,做他爱吃的饭菜,老两口的生活,已和地地道道的农民没什么两样。”

60年的陈酿,是美酒;60年的钻石婚,是美满稀有。“我母亲到我家里来时还小,是童养媳的身份,做了许多事,吃了许多苦。他们在1948年结婚,相敬如宾,一起陪伴了60多个春秋。”

父亲的心中,装着的是百姓

“做官时,要往前日想一想,我原不是官;又要往后想一想,我不能常为此官。寻取真我,方有着落。”这句话出自清代学者申居郧《西岩赘语》。毛致用生前很喜欢这句话。毛叙保深有感触地说:“父亲有许多农民朋友,他说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自己就是一个农民,经常告诫我们不要忘本。”

老家桌子上的台历翻到了2010年10月13日。“那一天,父母亲离开西冲去了长沙省委大院居住,因为母亲的身体不大好,长沙那边的医疗条件要好些。”

整整8年时间,毛致用同志就在老家西冲,守着自己的几间老屋,过着“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农民生活。依依不舍,故土难离,那一天,毛致用挥手与乡亲们道别,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啊!

2015年,易银秋娭毑不幸因病去世,享年85岁。“母亲去世后,我们心情非常悲痛。父亲那个时候也患上了多种疾病,行动不便,思维缓慢。我对父亲说:母亲生病了,到远地方治病去了。我们就这样瞒着父亲,料理了母亲的丧事。”毛叙保说。“母亲‘治病’这么久还没有回家,父亲坐不住了,经常从这间房走到那间房,一间一间地找,我们知道,他在找母亲。”

2017年的春节转眼又到了,毛致用想去西冲看一看的愿望很强烈。毛叙保觉得父亲回老家走一走,对他的身体有好处。一家人陪着父亲来到西冲。毛致用见到了乡亲们,见到了老屋,见到了老屋前面遒劲的枫树,心情格外舒畅。

“我们觉得母亲去世的事情还是要告诉父亲,不然,父亲心中的遗憾会更深。”

亲人们搀扶着毛致用来到易银秋娭毑的墓前。

“没有人告诉父亲什么,但是父亲这一刻已经明白,他相濡以沫的老伴已经走了。他的神情非常落寞悲痛。”

“父亲去世后不久,我整理父亲的抽屉,抽屉里放着一份手写稿——《对西冲村农业发展的意见》,十几页的手写稿,工工整整,一丝不苟。父亲的心中,装着的是百姓。”毛叙保声音哽咽,泪花闪烁。


(编辑:黄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