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韬武略铸忠诚
——纪念开国中将欧阳文诞辰110周年
◎王幼飞
欧阳文中将像
中国共产党打造统领的人民军队,是学校更是熔炉,许多军人经过革命战争的血火锤炼,成长为一个个奇才。开国中将欧阳文出身于湘东北平江县山区的农民家庭,是戎马征战的军人,可他却是《解放军报》的创办人、首任总编辑,还是誉满全军的诗人。他以顽强勤奋的精神,学练文韬武略,抒写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和人民的传奇一生。
一、革命淬炼文武功
欧阳文1912年1月25日出生于平江县爽口塅托田的一个农民家庭。他9岁上小学,后读私塾,15岁进县城读师范附属高小。
在参加农民协会的父亲和学校进步师生的影响下,欧阳文接受了新思想,1926年在县城读书时参加了宣传队。从这时起,他热情挥笔写诗联、拟标语、撰演说词,积极投入声援北伐和工农运动。这年平江发生洪灾 ,欧阳文以诗记录灾民苦难,抨击社会不公。1927年马日事变后,欧阳文回乡务农,加入农会。1928年欧阳文参加平江农军扑城暴动,感受到了强烈震撼,回家后激动写下赞《三月扑城》一诗。欧阳文接着参加了少年先锋队,被推选为指导员。1930年参加托田乡革命互济会,任副会长。7月,18岁的欧阳文参加支援红三军团打长沙。红军胜利攻克省城,欧阳文受到极大鼓舞,写下《攻克长沙》:
工农红军逞英豪,长沙城上红旗飘。
连战金井琅琳市,军阀何键丧胆逃。
建立湘省苏维埃,无产专政民气高。
梭镖大刀光闪闪,不尽豪绅决不饶。
1930年8月欧阳文加入红五军,他高兴地写下《当红军》表达投身革命的坚定决心:
红旗飘飘遍四乡,工农革命正高涨。
投奔红军干革命,实现共产大理想。
跟随领袖毛委员,引路全靠共产党。
亲友相送挥泪别,革命不胜不回乡。
欧阳文随军参加第二次打长沙,撤退后转战江西中央苏区。他1931年加入共青团,同年转党。先后任红三军团第3师政治部宣传员、团宣传队队长、俱乐部主任,红一军团第4师12团文书、连政治指导员、团总支书记、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他参加了中苏区五次反“围剿”,他刻苦学习文治武功,一边持枪勇敢参加战斗,一边在战后握笔写诗,将这些战斗历程记录下来。1934年欧阳文参加长征,他跟随部队边行军边打仗,坚持到前沿做战士的思想鼓动工作。紧张艰苦的战斗生活,没有磨灭他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每天一到驻地尽管非常疲劳,他就在小本子上记日记,还将满怀激情构思的诗句记下来。他用通俗易懂的诗句,作宣传鼓动工作,鼓舞指战员的士气。
1935年1月4日,欧阳文所在团抢渡乌江天险。此时,红军的先头部队占领了遵义、桐梓等城。党中央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推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当遵义会议精神传达到部队后,全军欢欣鼓舞。欧阳文同团长谢嵩、政委苏振华参加了重占遵义的战斗。在战斗胜利后,欧阳文在小笔记本上写下:
遵义会议挽艰危,全军将士喜上眉。
重占遵义施计巧,再夺娄山显神威。
紧接着欧阳文随部四渡赤水河,在行军中,欧阳文不小心跌进了路旁的深沟,右脚背骨跌断了,肿痛得很厉害,卫生员帮他包扎好后,战友们用担架抬了他一天。第二天,他坚决不坐担架,拄着一根棍子,一拐一拐地紧随部队前进。
1935年8月20日,欧阳文随红12团由黑水芦花出发,继续北上,翻雪山过草地。欧阳文遥望天际,苦中作乐,仍坚持记录构思的诗句。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欧阳文创作了《长征》组歌,其中写道:
英勇红军世无双,踏破千山万水长。
雪山草地任飞越,寒暑饥乏无阻挡。
冲破天险腊子口,歼灭顽敌鲁大昌。
铁流两万五千里,挺进陕甘为救亡。
1937年5月欧阳文(前左二)在抗大与战友合影。(资料)
在革命战争血与火的淬炼中,欧阳文的政治思想觉悟得到了升华,带兵作战的组织与指挥能力迅速提高。无论是红军时期,还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在每埸重大战斗、战役行动中,欧阳文不仅坚持积极做好部队思想政治与宣传工作,他还以乐观主义精神,坚持不懈地构思创作,写下赞颂革命战士不怕牺牲、英勇奋战的革命英雄主义,抒发自己热爱革命队伍的报国豪情的诗,在队伍里传诵,鼓舞了大家的胜利信心,受到广大指战员好评。
人们说欧阳文是将军诗人。欧阳文在晚年整理出版的《青松诗集》后记中说:“我不是诗人,至多是个诗歌爱好者。”他讲学习写诗的原因,“是自参加红军以来,一直从事党的思想政治、宣传工作,在艰苦的岁月, 在行军的路上,运用为广大战士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写诗,反映现实,短小易记,朗朗上口,起到了一定宣传鼓动和政治教育作用。”写诗虽然是他个人业余爱好,但人们仍说欧阳文是政委中最能写诗的,也是诗人中最能打仗的。
二、浴血征战歼顽敌
抗日战争时期,欧阳文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政治处副主任、主任,115师独立团政治处主任,教导第4旅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西征、东征、平型关、午城、井沟、汾离等战役及转战鲁西、鲁南和泝蒙、胶东反“扫荡”战斗。解放战争时期,欧阳文任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队政委,第4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参加了四保临江、夏秋季攻势、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等。为了中国革命的成功,欧阳文历经浴血战斗的足迹谝及大半个中国,身经百战,而让他最刻骨铭心的是参加塔山阻击战。
塔山,没有塔也没有山,只是一个100多人的小村庄,通往锦州的道路穿村而过,南面滨临渤海。1948年,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去打锦州,林彪在战役部署上最看重的,最不放心的就是塔山。国民党的军舰可以开到塔山附近,侯静如和廖耀湘兵团可东西对进增援锦州。我攻锦州部队要无后顾之忧,关键在于防守住塔山。防守塔山的4纵是东野中的头等主力,林彪仍专门把炮纵也分出一部分配合,并派作战处长苏静到4纵了解作战情况,还以总预备队1纵队配置在高桥附近,随时准备支援。在塔山这个小小的战场上,国共两边用重兵对攻,足见这个阻击点对战略全局的重大意义。
时任东野4 纵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的欧阳文将军回忆:1948年10月7日,我纵队奉命协同11纵队和独立师,担任塔山阻击战任务。我4纵队在装备敌优我劣,兵源敌众我寡,实力敌强我弱情况下,以誓死不丢阵地的英雄气概,迅速在约10公里宽的狭长地带上,构筑防御工事,准备阻击锦西向锦州增援之敌。
同时,我们立即对部队进行阻击战前政治动员。纵队党委发布《告全体党员书》,纵队政治部发出“战斗动员令”,说明坚守塔山一线阵地,阻击国民党军增援锦州,对整个锦州战役将起决定性作用,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干部战士,不惜一切牺牲,坚守阵地,歼灭敌人在阵地前沿。并提出“人在阵地在”“与阵地共存亡”“杀敌立功”“为阶级兄弟报仇”等口号,作为部队行动的指南。各部队纷纷写《决心书》,组织阵地宣誓,战斗情绪空前高涨。纵队向军区首长和各攻锦州的纵队首长,发出保证电报,决心坚决完成阻击敌人的任务,保证锦州攻城部队的胜利。
这时,蒋介石急忙从山东、华北调来国民党军7个师到锦西,同原在锦西之敌4个师,共11个师组成“东进兵团”,增援锦州,并亲自到沈阳、葫芦岛指挥。10月10日,锦西之敌6个师,向我桥头、白台山一线阵地猛烈进攻。我34团(在桥头、塔山堡),36团(在白台山)同敌人激战一天,在我强大炮兵火力的支援下,敌人7次冲锋,都被击退,死伤累累。敌人一个营趁海水退潮,占领了桥头以东的打渔山,威逼我34团桥头和塔山阵地的左侧。10日晚,也是趁海水退潮,我10师29团两个营向打渔山发起攻击,经过一小时战斗,将敌人一个营全部灭,俘敌300余人。当夜各部队连夜抢修工事,附近群众积极支援,拿出家里的木料、门板、农具帮助部队修工事,积极参加送饭、送水、照顾伤员、抢救伤员等工作。
11日,国民党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以4个师的兵力,继续进攻,企图突破桥头堡后,沿铁路向锦州增援。在桥头堡与我10师28团展开了反复的争夺战,阵地几次易手。28团二连指导员战斗英雄程远茂同志,率领战士,高举大刀,冲入敌阵,与敌人展开白刃格斗,连续击退敌人4个营的10多次冲锋,巩固了阵地。塔山堡、白台山阵地上,我军同敌人反复冲杀,激烈争夺,塔山村阵地前沿被敌人突破,我34团立即反击将敌人歼灭。晚上部队又全力以赴,加修工事。纵队和师的宣传队,也深入阵地,在战壕里进行慰问慰劳,同时参加抢修工事、救护伤员。
12日晚上,我军继续加强防御工事,并派侦察员深入到敌人阵地,活捉了一个“舌头”(敌人的副团长)。据俘虏供称,敌人将在13日倾巢出动(包括独95师)。为了打击敌人,34团派了一个火力组,带两挺机枪,埋伏在敌人阵地下面的树丛中,等待敌人进攻时,从敌人后打击敌人。
13日,蒋介石亲自到葫芦岛督战,凑集国民党军11个师的兵力,其中有号称“赵子龙师”的独立95师,并以每人50万元金元券收买“敢死队”,限定13日黄昏到达锦州增援。敌人在飞机、军舰、大炮的掩护下,向我军猛攻,同我纵队各部队展开激烈的争夺战。30团接替桥头堡阵地,同敌人展开肉搏战,英勇顽强地击退了敌人无数次冲锋。进攻塔山村之敌,组织前后两个梯队,向我猛扑,我34团的阵地前沿顿时杀声震耳。正在这时,预伏在敌人阵地下的火力组,从敌人背后猛烈射击,前后夹击,打得敌人蒙头转向,狼狈逃窜。 “赵子龙师”两个连约200余人,在我强大火力压制下, “敢死队”被打得鬼哭狼嚎。在白台山的我36团,与敌人激战终日,反复冲杀,打垮了敌人10余次冲锋,杀得敌人尸横遍野,伤亡惨重,不得不败退。
10月14日上午10时,围攻锦州的部队开始总攻。锦西之国民党军仍继续向我阵地进攻,但都被我一一击退。15日凌晨4时,我军胜利攻克锦州城,锦西国民党军就像泄了气的皮球,再没有组织进攻了。我4纵血战六昼夜,歼敌54军、暂62师、151师、独95师各一部,击毙伤敌共7000余人,俘敌500余人,受降200余人,为解放绵州,夺取辽沈战役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英雄凯歌。
10月17日,纵队在九户屯召开了第3次士兵代表大会,庆祝锦州大捷和塔山阻击战的胜利,表扬了一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大会授予34团为“塔山英雄团”、36团为“白台山英雄团”、28团为“守备英雄团”和炮兵团“威震敌胆”的光荣称号和锦旗。
欧阳文在欢庆胜利时,还沉浸在塔山阻击战硝烟中,他激情澎湃地写下《塔山阻击战》3首,怀念牺牲的战友,讴歌部队的战斗豪情。辽沈战役后, 原4纵改编为解放军41军,欧阳文先后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政委。他和41军领导率部参加了平津战役,接着参加渡江战役,一直从北到南打到广东。
三、办报办学立新功
1955年6月,欧阳文一路征程未下鞍,到广东后担任四十一军政委还兼粤东区党委书记、中南军区公安部队政委兼广东省军区政委。9月欧阳文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有一天,中共中南局书记、中南军区政委陶铸找欧阳文谈话说:“中央军委来了命令,要调你到北京主持筹办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并担任报社的总编辑。”
欧阳文在解放军报工作照。(资料)
欧阳文回忆:当时对于这个任命,我感到非常突然,毫无思想准备。再说,我怎么能搞报纸工作呢?我不仅没有一点办报经验,而且文化程度也不高。在漫长的军旅生涯中,虽然我也很愿意动笔,经常坚持自己动手起草通报和总结,或宣传鼓动材料;也曾给部队的报纸写写稿、写写评论,等等。但这都是“练笔活动”,和办报纸是两码事,而且这个报纸还是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的喉舌。这不是拉着黄牛当马骑吗?
陶铸说:“就我个人讲,我也不愿意放你走。可是,上面来了命令,我们只有组织服从了。”后来,陶铸也曾向总政治部反映了欧阳文的想法,但未获同意。于是,欧阳文在1955年7月底,带着全家,赶赴北京报到。
到达北京,欧阳文在中央军委公安部队西单招待所放下行李,便立即到总政治部报到,见到了谭政主任。谭主任先给欧阳文说了创办《解放军报》的经过和重大意义,然后对报社人员选调、机构组建等事宜,做了详细的指示。最后,意味深长地说:“欧阳文同志,《解放军报》是毛主席亲自批准创办的,你要努力啊!你不要辜负毛主席的期望啊!”欧阳文后来了解到:1955年7月22日,国防部长彭德怀亲笔写了一个创办《解放军报》的请示报告送给毛主席,毛主席立即在报告上作了批示“同意”。欧阳文深感责任重大,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解放军报》办好,决不让毛主席、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失望。
为了方便和先期到达的同志们熟识,了解情况,欧阳文把家搬到了报社的临时驻地前门外打磨厂“乡村餐厅”。“乡村餐厅”是栋简陋房子,中间是一个40-50平方米的天井,四周是两层的木楼房。楼房上下是象鸽子笼一样的小小办公室。当时,8个编辑室(组)都挤在这里,甚至没有一张像样的办公桌椅。欧阳文像指挥打一场大仗那样,宵衣旰食,殚精竭虑,一方面抓紧建立有关报纸的编辑、出版、发行、采访、组稿、读者来信、检查评比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一方面调整有关机构和任务,选派有经验、有能力的同志充实,帮助他们迅速开展工作。同时,欧阳文还和有关同志一道制定试版计划、编辑方案;加强和部队的联系,组建新闻通讯员网络,发展通讯员约1400多名,保障来稿,为试版创造有利条件。
欧阳文牢记毛主席关于“从战争学习战争”的教导,边干边学,边学边干,在干中逐渐熟悉业务,在学中逐渐得到提高。他首先抓紧学习理论和政策。包括革命导师、特别是毛主席有关搞好宣传工作,做好新闻工作的指示,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以及有关领导对报纸工作的决定和指示,并组织报社全体同志学习。其次是向其他报纸学习。欧阳文到报社不久,便到《人民日报》编辑部,拜访邓拓、吴冷西、王楫等 “老报人”,听取他们对办好《解放军报》提出的宝贵意见。还有大军区或军兵种报纸,他们都有丰富的办报经验。为了了解部队对军报的意见和要求,1956年夏秋,欧阳文曾两次到大连、青岛、莱阳和保定等地的驻军中,进行调查研究,听取意见。再就是在办报的实践中学习。通过开展内部评报活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吸收读者的意见。
9月初,经报请总政治部批准,成立了军报编委会。编委会的成立,对报社工作的开展和提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报社初创时期的人员来自各大军区,共约120多人。其中,师级以上干部15人,团营级干部60人,他们大多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三八式”的就有30多个。他们仍保持着革命战争年代那种吃苦耐劳、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精神。尽管报社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非常差,但同志们的工作态度却非常认真,只有一个共同目标:就是早日办出高质量的《解放军报》。经过报社全体同志的努力,10月1日,《解放军报》试版第一期,与全军读者见面了。到12月底,试版共出了26期。1956年1月1日,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的机关报《解放军报》终于正式出版,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正当欧阳文主办军报由门外汉逐渐进入角色,渐入佳境时,庐山会议后的反右倾运动开始了。《解放军报》原来报道中央军委活动的正常新闻,被人搜集有关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彭德怀的报道集中展出, 以“突出宣传彭德怀”“反对 ‘三面红旗’”的罪名, 诬蔑攻击欧阳文,对他进行激烈批判。
1961年2月,总政领导安排欧阳文到高等军事学院学习。1962年9月调他到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任政委,1963年7月任院长。在西安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欧阳文与党委书记王赤军少将一道,大胆提出并实施了一整套以教学为中心,一切工作为教学服务;科研工作贯彻“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三严作风;学校按军队各种条例、条令、规章制度来管理的办学思路,为国家、军队培育了大批新型人才,并狠抓科研建设,保证重大课题“流星余迹通信设备”的研制得以完成,这一项目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欧阳文将军办报忠诚党的新闻事业,办学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培养建设军队新闻宣传队伍和军队高级通讯指挥人才,作出了卓越贡献,立下了新的功勋。可在“文革”中,欧阳文将军又因办军报宣传彭老总的事遭受残酷批斗迫害。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欧阳文将军任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十研究院党委书记,1980年任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兼直属机关党委书记,1982年任电子工业部顾问。他曾被选为全国政协第六、七届常委,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欧阳文老将军在退出领导岗位后,参加红三军团和41军军史编撰。他笔耕不倦,写下多篇军史、战史文章和个人回忆录,创作了大量诗歌,整理出版了回忆录《战斗的足迹》和《青松诗集》。
四、浩月还是故乡明
“抬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无论你是何人,居于何位,身在何处,每当吟起李白、杜甫的这些诗句,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之情就在心中涌起。这种感觉古今亦同,身为革命家的将军诗人欧阳文更是体验尤深。
欧阳文将军1930年参加红军走出平江后,一生征战,戎马倥惚,尽管对故乡的思念时刻涌动心中,却无暇回乡。1949年8月他随军南下经过家乡平江县境,近乡情更切,激动不已,虽然不能回家去看望亲人,仍高兴地写下《过平江》两首:
(一)
随军南下过长江,车越九岭到故乡。
离别平邑二十载,古老河山多变样。
屋破田荒林木毁,民穷财尽实凄凉。
今日解放群欢舞,千家万户喜欲狂。
(二)
漫步走在街道里,笑脸相迎目睽睽。
路人相见不相识,敬问客从何处回。
邻居闻我归乡信,亲友相逢语亦泪。
千言万语说不尽,欢呼胜利颂党辉。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江县举行过几次纪念平江起义活动,每当接到邀请书时,欧阳将军很想回乡,由于身体不适没能回来参加。直到1998年7月22日,纪念平江起义70周年时,欧老将军觉得再不能耽撂了,决心回乡参加。
那天在平江县城隆重举行纪念大会,欧阳文中将和原装甲兵部顾问裴周玉少将,彭德怀的侄女、中纪委常委、军委纪检部部长彭钢少将及平江起义老部队的代表,省市党政军领,湘鄂赣边区各县市,老红军、烈士家属代表等嘉宾出席。这是欧老将军唯一一次参加家乡的纪念平江起义活动。
这天上午下起大雨,在天岳书院前坪举行平江起义纪念碑揭幕仪式,在花果山举行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开馆剪彩典礼,已86岁的欧阳文老将军在雨中参加活动。现场嘉宾披上塑料薄雨衣,撑起了雨伞,参加活动人多拥挤,我在现场既看不清楚他们主宾,更拍摄不好照片。下午,由总政歌舞团、歌剧团、话剧团和海政歌舞团的文艺工作者在天岳书院大操坪新搭起的大舞台上演出,天又下起雨来,操坪上撑起一片五颜六色的雨伞 。这些文艺工作者很敬业,冒雨出演。不料雨越下越大,操坪上有人想退出埸外避雨,一时雨伞涌动,人声呼叫,大雨滂沱,演出只好停止。接连几天都下大雨,阔别家乡近40年的欧老将军没能往别处参观。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欧阳文将军感觉故乡有些地方一定要去走走、看看,2002年5月下旬,欧阳文将军回到了平江。
欧阳文将军在参观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王幼飞摄
5月30日,我回平江特意去看看新整理布展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进去时偶遇欧阳文将军。他在县委老干局长傅依民、文化局副局长许早香的陪同下来参观。在看展时,我注意到他看得很仔细,看到有些资料,他特地要随行年轻女孩子抄下来。欧阳文老将军参加红军后随中央红军去了中央苏区,后来参加长征,没有参与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3年游击战,所以对展区的有些资料很感兴趣。我取出相机在不远处拍了老将军的一些照片,引起他的注意。这时傅局长向欧老将军介绍我,我连忙上去向老将军打招呼,汇报说在岳阳报社工作,随即从包里拿出带的报纸给他看。他看到报纸,指着红色报头《岳阳晚报》,有点不解地问:“晚报?”我解释说:“这个报纸1986年创刊时名称叫《岳阳晚报》,是现在的中共岳阳市委的机关报。”(2012年1月1日更名为《岳阳日报》)老将军是解放军的首任总编辑,对报纸很内行很有感情,最能体会办报的艰辛。他看了看报纸版样,肯定地说:“办得不错,还不错。”
与欧老将军随行的女孩子叫傅丽平,在平江县交通局上班。她告诉说:欧老将军夫人张明,1994年病逝,他们有四子二女,因各有繁忙工作,老将军想请个护理。1997年经叔公、县委老干局局长傅依民推荐,她从1997年到2001年去到北京欧老将军家,帮忙做些护理家务。欧老将军回平江后,她特来陪同。
我问小傅:参观时帮抄写什么?她说,欧老将军有个习惯,白天看到或想到什么事,晚上要在日记中记下来。参观时看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机构、沿革、人物等重要的资料,要帮抄下来。她还讲,欧老将军2002年回来后,在亲友陪同下去参观了韶山毛主席故居、宁乡刘少奇故居。回到平江后,去到浊水金窝,参观了中共平江县委旧址暨毛简青烈士故居,在毛简青烈士墓前献花行礼,还为烈士题词:“烈士英灵,永垂千古”。他去了爽口老家,还去到县城北郊山上,祭拜父母坟墓,献上鲜花,鞠躬行礼,还到大桥小田为前妻与女儿扫墓。离开平江后又到了岳阳,参观了岳阳楼和君山公园,6月初回去北京。
欧阳文将军与作者看报纸交谈。记者 王昕力 摄
欧阳老将军的亲友说,欧老将军晚年常念着要回家乡,2002年那年回来,身体很不错,想去的想看的地方都去了看了,很高兴很满意。仿佛是天意,老将军好像是要向老家亲人告别,谁也没有料到刚回北京后一年, 2003年6月12日,欧阳文将军与世长辞,享年91岁。
欧阳文老将军和许多原4纵的老战友一样,永远无法忘记塔山那场血战,都留下遗愿:“死后一定要回塔山和牺牲的战友在一起。”2005年清明,家人遵他的遗愿,将其骨灰送去塔山,与747位烈士战友同眠在烈士陵园。2007年4月5日清明节,欧阳文老将军的部分骨灰、遗物,安葬在平江县烈士陵园。他魂归红土地,永远沐浴在故乡的月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