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悦读

“后学津梁”的前世今生
时间:2023-02-27 12:29:35 来源:岳阳日报特稿部

苏世扬

     

178446045.jpg



走进平江县上塔市镇的黄泥湾大屋,抬眼可见雕梁画栋上几块古色苍然的巨大匾额。

被大屋的叶氏先人悬挂在中堂屋最高处的“厚德载福”匾额黑底金字,遒劲有力。引领整个大屋人的行为规范和品格修养。而“惟适之安”、“中和致善”等匾额内容,均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成语,体现出黄泥湾人由来已久的处世哲学,不难理解。但偏堂屋那块同样是黑底金字、题有“后学津梁”四个行书大字的匾额,词义有些费解,经常引起游客驻足穷思。

后学,是后来的学者、弟子对前辈的自谦。津梁,即渡口、桥梁。后学津梁,意思是后来学习者成长进步的桥梁和渡口。

从上个世纪初开始就被悬挂在偏堂屋门楣上的这块匾额,它静静地注视和见证着这个清朝嘉庆22年(公元1817年)建造的大屋场这一百多年的岁月沧桑和风云变幻。凝望着这个当时作为黄泥湾最早学校的堂屋里一群又一群渴望求知的孩童们睁大的眼睛。而木制匾额自身也渐渐老去,甚至题跋里的一些字迹已经模糊难辨……

殊不知,这块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的匾额,其历史文化意义弥足珍贵。对于当地早年兴学重教之成效和风气,实为最好见证。而匾额的赠送者和题写者,则是时任平江县知事的钱葆青。

进士及第的钱知事,可是一位大知识分子!

史载,1908年,方廷琛刚出任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监督,便聘严复、林纾、钱葆青、刘焜等人为京师大学堂国文教习,他们被称作“中国文学学科史上第一批文学教习”。多为文学史上的集大成者。

钱葆青后来还当选中华民国第二届国会参议员。

一个偏远屋场小村落,因为重视教育且成绩斐然,而被县太爷、同时也是文学大咖的钱葆青青睐有加并亲自题词授匾,实在难得!

黄泥湾后来学子刻苦读书,也果然不负厚望,人才辈出。

“后学津梁”,这块匾的肯定与鼓励,已然让他们自豪了一个多世纪!

2018年,文化底蕴深厚、同时具有古民居文化和抗战文化的黄泥湾大屋的抢救修缮工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得以开工,这块“后学津梁”的古匾也被从堂屋门楣上取下并拂去尘埃。

后来,为了辨识模糊的字迹,经过作为黄泥湾文化志愿者的笔者多方求助,用微信辗转把匾额文字的照片发送到暨南大学教授、古文字学家陈初生的手机上。陈教授果然名不虚传,与一百多年前的文学前辈钱葆青隔空对话,文思交流,力求完美地辨识出题跋全部。弥补了黄泥湾这块古匾的重大缺憾!

当时,笔者收到经三位学者之手机转来的最终辨识微信,喜不自禁,且屏息静气斗胆捉笔在一百多年前的原匾上添字补正。

原文如下:邑治小学之兴后先相望,而以南江为最盛。而南江三十余校,又以双胜团为之倡其始。经营擘画,力任丝纶寔叶君衡甫之力为独多,学子莘莘弦诵不绝,将来必有英异瑰特之材出乎其间。叶君之功可没乎哉?

落款为:宣统元年乙酉秋七月,知平江县事钱葆青拜题。

可喜之余又可惜,匾上的三个朱砂印章痕迹已无法辨认了。

此匾内容说明当时平江县最高领导十分重视兴办基础教育,重视培养人才,发现先进地区和先进个人及时给予鼓励。

匾上补全的文字还向后人传递了这样的历史文化信息:清末民初,上塔市黄泥湾一带的地名称作双胜团,兴学重教并卓有成效的代表人物是叶衡甫。而挂匾的堂屋,当是一个课堂。当年莘莘学子的琅琅书声,正是通过这块匾额,连绵不断地传出大屋,传向山外。

笔者相信,这块蕴含历史文化的金匾,仍然会被黄泥湾人永久地、牢牢地挂在大屋,以传承文化,激励后人。

前几年黄泥湾大屋又添补了一个文化元素:一幅孔子行教图彩色壁画,被黄泥湾大屋的一个外孙画在“后学津梁”匾额对面的门隐壁后面。黄泥湾人还把那间堂屋辟成为国学讲堂。再度浓郁了黄泥湾、浓郁了上塔市镇,也浓郁了平江县的历史文化。


(编辑: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