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文化

板仓花开别样红——瞻杨开慧烈士陵园散记
时间:2023-04-01 10:32:28 来源:岳阳日报全媒体采访中心

板仓花开别样红

——瞻杨开慧烈士陵园散记

王幼飞

油菜花金黄,山花盛开的清明前夕,我再次去到板仓。板仓杨开慧故居纪念地原来只有故居老房子与开慧墓,如今这里已建设成面貎一新的大陵园景区了。

故居老房子是一栋江南普通的砖瓦房,看外观就晓得这是一户殷实人家。经多次维修,仍修旧如旧,保持古朴的风貎。门前的田地和小池塘已平整硬化成大坪。从故居侧边上后山,古树参天。大树掩映中新建有杨开慧纪念馆,丰富的陈列介绍了杨开慧忠于革命、忠贞爱情,伴随毛泽东革命奋斗的一生。

板仓杨开慧故居  王幼飞 摄

杨开慧于1901年11月6日在这里出生。父亲杨昌济出生书香世家,考取公费留日生,还相继留学英国、德国。 1913年归国后,湖南省督军兼省长谭延闿请他任教育司长,他断然谢绝,决心“强避桃源作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到省立第一师范任教。杨开慧随父亲迁往长沙,并在这里认识了毛泽东。

毛泽东在第一师范读了五年,遇到了学识丰厚、思想开放的杨昌济老师。杨昌济热情支持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宣传《新青年》的主张,向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青年学子介绍和传播西方各派的政治主张和哲学、伦理学说,鼓励学生追求进步思想。毛泽东、蔡和森等人经常来到杨昌济家,和老师一起讨论救国之道。每次他们到来,杨开慧都会泡茶招待,喜欢坐在旁边听着大家谈论。

1917年,杨昌济的同窗好友章士钊向北大校长蔡元培推荐,请他前往北京大学担任伦理学教授。1918年6月,毛泽东等人随着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毕业临近,面临着道路选择。恰在这时,杨昌济从北京来信告诉:法国政府来中国招募工人,曾在法国留过学的吴玉章、蔡元培、李石曾等人,倡导有志青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并组织华法教育会在主办此事。毛泽东、蔡和森等人接信后,便发动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 8月15日,毛泽东与萧子升、张昆弟、罗学瓒、罗章龙等25名青年,在长沙登船北上,经汉口转乘火车抵达北京。

毛泽东到京后,立即去东城区豆腐池胡同看望杨老师。杨昌济希望毛泽东要么到法国去,要么留在北京大学读书,并挽留毛泽东、蔡和森暂时住在家里。毛泽东考虑再三,没有去法国,经杨昌济介绍,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李大钊手下任图书管理员。毛泽东一边负责筹备组织湖南青年留法勤工俭学,一边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做助理管理员工作。

在北京的日子里,毛泽东经常去看望杨老师,有时也在杨家吃住,与杨家人有了更多的接触,喜欢上了长大成熟了的杨开慧。杨开慧读到了毛泽东写的文章,心生爱慕。最先看出女儿心中秘密的是母亲向振熙。一天,她看到杨开慧在为毛泽东补一件旧白衬衣,高兴地告诉丈夫:“你看这个从来冒拿过针线补衣服的开慧,竟然帮毛润之补衬衣呢。”

1924年杨开慧与儿子合影(资料图)

杨昌济夫妇对杨开慧与毛泽东的交往不反对,但在那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年代,真要招毛泽东为婿,还有些犹豫。毛泽东比杨开慧大8岁,胸怀抱负,热衷政治,杨昌济有些担忧。有一天章士钊来做客,看到泡茶的杨开慧亭亭玉立,问“令爱可否婚配?”杨昌济倾心向挚友说出了心里的顾虑:我有个学生叫毛泽东,在与开慧交往。可有位先生说是相克。章士钊也听说过毛泽东,但不认识。有一天章士钊在北大上课,毛泽东也来听课了。章士钊留心观察,发现毛泽东个子高,天庭饱满,听课时全神贯注。章士钊认定他前途无量,告诉杨昌济说:“杨先生,您不要犹豫了,把小姐许配给毛泽东吧。”杨昌济这才决定成全女儿的婚事。

1919年春,毛泽东因母亲病重,要赶回湖南。正逢赴法勤工俭学的同学结束了半年预备班的学习,准备启程。3月12日,毛泽东离京转道上海送别蔡和森、萧子升等赴法青年后回湘。毛泽东回到长沙,就接到杨开慧的来信,信中的称呼是 “润”(毛泽东字润之),而毛泽东在给杨开慧的回信中,称呼是“霞”(杨开慧号霞)。时隔不久, 12月18日,毛泽东率领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代表团再次到京。这时,杨昌济病重住进了医院。毛泽东急匆匆赶到病房看望老师,见杨开慧守在父亲的病床前悉心照顾。病中的杨昌济仍关心学生,给章士钊写信推荐说:“吾郑重语君,二子海内人士,前程远大,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这里所说的二子正是毛泽东和蔡和森。

1920年1月,杨昌济不幸病逝,杨开慧随母亲、哥哥扶柩回长沙。毛泽东领导驱张运动结束后返回长沙,紧张地筹办长沙文化书社,但苦于经费紧缺。杨开慧得知后,动员母亲将父亲逝世时亲友们送的奠仪金拿出一部分来支持毛泽东办文化书社。7月,毛泽东受陈独秀的委托,开始秘密筹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在长沙开展秘密活动。他抽时到福湘女中,找到已在长沙选修班读书的杨开慧。离别后的重逢,两人格外高兴,紧张工作学习中,经常约会,畅谈理想。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毛泽东夜不能寐,诗意大发,挥笔写下了《虞美人》: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晚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

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杨开慧读到这首词,感觉毛泽东的思念之情,非常激动,下定决心嫁与毛泽东。毛泽东时在第一师范附小任教,这年冬天,杨开慧夹着一个小包袱,来到毛泽东住的妙高峰下的青山祠教员宿舍,与毛泽东结婚。他们“不做俗人之举”,只花了6元钱办了酒菜招待了同事好友。

1921年,毛泽东、何叔衡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回到长沙,着手建立中共湖南支部。因工作需要,由长沙文化书社经理易礼容出面租下城郊清水塘22号的房子,作为中共湖南支部秘密办公地,也作毛泽东的落脚点。毛泽东搬到清水塘后,把杨开慧接来安家,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毛岸英1922年10月24日在这里出生。

第二年5月,中共中央局批准成立中共湘区执行委员会,辖今湖南及周边江西萍乡等地区,毛泽东任书记,机关设在清水塘。在毛泽东的影响下,杨开慧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活动。从此,杨开慧跟随毛泽东回韶山,去武汉、广州、上海,做毛泽东的秘书工作。

1924年2月毛泽东来到上海工作, 6月杨开慧带着两个儿子来到这里团聚,请人照了一张相,这就是杨开慧与2岁多的毛岸英与半岁多的毛岸青合影。照片中没有毛泽东。当时党内规定:重要领导人一律不许拍照。毛泽东严格遵守纪律,没有与家人合影。毛泽东1925年回湖南开展农民运动,杨开慧2月随毛泽东回到韶山,协助毛泽东创办农民夜校并担任教员。年底,杨开慧离开韶山往广州,协助毛泽东收集、整理资料,编写文稿,负责联络工作。

1926年冬,杨开慧有孕在身,除了接来岳母帮照看小孩,又请来陈玉英(孙嫂)做保姆,1927年4月小儿子毛岸龙出生。1927年8月按照中央的指示,毛泽东去湘赣边界组织秋收起义。长沙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杨开慧带着3个孩子回到了娘家,与板仓地下党组织一起开展秘密农运活动。

纪念馆大厅  王纯 摄

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后,率部上井冈山开始武装割据。湖南国民党反动派千方百计想抓捕毛泽东和家属。为躲避追捕,杨开慧去亲戚家东躲西藏,曾长时间隐居到平江县向家望湖山下的外婆家。在板仓见不到杨开慧踪影了,乡亲为了保护杨开慧,到处声张“杨开慧病殁已死了”的消息。

毛泽东身在井冈山,心里非常惦念杨开慧和孩子,写了一封信,告诉杨开慧:“我在这里做生意,初时不顺,到现在买卖兴隆,赚了钱,堪以告慰”。毛泽东将信寄到长沙大西门向家亲人开设的“生生盐号”商铺,为了收信者的安全,没写寄发地址。杨开慧隐蔽于老家时,思念丈夫,曾写《偶感》诗一首:

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

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可否痊?寒衣是否备?

孤眠谁爱护,是否亦凄苦?

书信不可通,欲问无人语。

恨无双飞翅,飞去见兹人。

兹人不得见,惆怅无已时。

因不知毛泽东生活地址,无法寄出,只好藏于墙缝中,1982年修缮故居时才得发现。

1928年1 月毛泽东找到家住茅坪的银匠师傅吴福寿,委托他去长沙寻找杨开慧。吴福寿能识文写字,行走四方,见过世面,到了长沙县东乡秘密打听,听到的消息是“杨开慧已死了”。他赶回井冈山复命:“杨开慧已死了。”得到这个消息,毛泽东万分悲痛。2月,井冈山当地农民武装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2团,袁文才为团长,王佐为副团长,何长工为团党代表。听到杨开慧已死的消息后,大家都很伤心。袁文才和王佐为慰留毛泽东,商量说亲联姻。袁文才去劝说悲伤中的毛泽东:“毛委员,你的担子重责任大,开慧妹子不在了,你们要在井冈山落脚安家,不如娶个‘压寨夫人’,我们结为亲家。这样不担心你们耍弄我们。”袁文才口中的“压寨夫人”就是他的干妹妹贺子珍。

据孔东梅问过外婆贺子珍后的著述,贺子珍是永新县开明乡绅贺焕文的长女,读过书有文化,她是县里第一任妇女部长、团县委副书记,井冈山的第一个女党员。长得身材高挑、秀气漂亮,被称为“永新一枝花”。她跟着哥哥贺敏学闹革命,吃苦勇敢,不怕牺牲,能使双枪上阵,深得袁文才、王佐的好评。贺子珍上井冈山后在湘赣边界特委和红四军前委机关做机要秘书工作。她经常陪同毛泽东一起下乡调查,帮助抄写文稿,对毛泽东照顾热情周到,给他很大安慰,互生爱慕。1928年5月,在袁文才、王佐等人热心撮合下,毛泽东同意与他们结亲家,与贺子珍成婚。

1928年6月,中共湖南省委派杜修经和杨开明上井冈山,传达省委指示。杨开明时任中共湖南省委委员、省委秘书长,是杨开慧的堂弟。他带来了新消息:杨开慧带着3个孩子还在板仓,还带来两双布鞋给毛泽东,说是杨开慧亲手缝做的。

杨开慧还活着!毛泽东非常欣喜。贺子珍听后也很高兴,坦诚地说:“你把开慧姐接来吧!”毛泽东心里五味杂陈。有一天,贺子珍收拾好了衣服包袱,坚持要走。毛泽东大吃一惊,热心诚意挽留。贺子珍伤心流泪,妥协说:“你什么时候把开慧姐接来,我什么时候离开你。她带着3个孩子,太不容易了!”1929年1月1日,湘赣“会剿”总部在萍乡成立,国民党调集湘赣两省兵力,分五路向井冈山合围。红军为了摆脱困境,决定红四军去赣南开辟新的根据地,由红五军留守井冈山。贺子珍申请留守,她想让毛泽东有机会下山,好去接开慧姐,想成全他们。不过,贺子珍的申请没有得到批准,只好和红军部队一起下山去赣南。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指示各路红军进攻夺取各地重要城市,“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红三军团先后连续攻破湘鄂赣多个县城,7月27日胜利攻占长沙,震惊了全国,沉重打击了湖南反动派的气焰。接着,红三军团在长沙召开了有10万市民参加的庆祝大会,成立湖南省苏维埃政府。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兼清乡司令何键急忙调集兵力大举反扑,红军于8月6日被迫撤出长沙。8月23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一军团进抵浏阳,与红三军团会师成立红一方面军,决定再打长沙。红军围攻半月,给长沙敌人以极大杀伤和威慑。因敌人援军不断调集,红军弹药给养不足,9月中旬毛泽东与红一方面军领导人商议决定撤军。红军撤围后,何键重返长沙,丧心病狂地对毛泽东和红军将领家属疯狂报复,悬赏1000元大洋,缉拿“毛泽东的妻子杨氏”。

杨开慧在向家外婆家隐住了很长时间,躲过了多次危险。听传闻红军攻占了长沙,她受到极大鼓舞,挂念放在娘家的大儿子毛岸英,想起他的10月24日生日要到了,秘密潜回了板仓。逃难已久的杨开慧见到了久别的大儿子,正想多团聚一会,不料 24日凌晨,军警特务包围了屋子。他们破门而入,抓走了杨开慧和毛岸英及保姆陈玉英,关进了长沙陆军监狱。原来板仓地方有个姓黄的流氓,好吃懒做,不务正业,为了得到赏金,常在杨家周围窥探,这次发现了杨开慧回家的踪迹,讯即向警局告了密。

杨开慧想起3月间杨开明被杀,深知此去凶多吉少,想起丈夫和3个孩子,心如刀绞。何键指使手下对杨开慧动用了各种手段,逼迫她说出毛泽东的信息,可杨开慧毫不透露。杨开慧的六舅向明卿夫人严嘉,去探监送物。杨开慧安慰道:“六舅妈,莫难过。杀死我一个没关系,革命会成功的。告诉妈妈莫难过,带好几个孩子要紧。”

杨家急派人去南京找章士钊设法营救。章士钊和蔡元培等社会名流,听说杨昌济之女被抓,纷纷出面担保,要求南京当局放人。面对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南京致电何键,嘱其缓刑。杨家和向家亲人也都不顾安危,积极设法营救。何健为了维护声望,一面处心积虑要杀杨开慧,一面派人告诉:只要她登报与毛泽东断绝夫妻关系,就释放她。杨开慧坚定地表示:“要我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她对探监的亲人说:“共产党人是杀不绝的,但愿润之他们革命早日成功!”何健知道杨开慧会拒绝,这样就为杀杨开慧找到了借口。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用车秘密拉到长沙识字岭枪杀,年仅29岁。事后何键特意让长沙“国民日报”登报公布。

杨开慧牺牲后,毛家和杨家的家人都不在长沙,杨开慧的堂舅向澍霖和六舅妈严嘉、侄媳郑家娟等向家的亲人,冒着风险去到刑场上找到杨开慧的遗体,细心装殓入棺,连夜运回到板仓。在上海教书的兄长杨开智委托族兄杨秀生出面,为杨开慧办理后事。韶山毛家派人秘密赶来,提议葬到韶山去。经杨、向、毛三家亲人商定:先入土为安,落葬在后山棉花坡。亲朋好友竭力将毛岸英和陈玉英保释出狱,后被送回板仓。一个多月后,噩耗传到瑞金,毛泽东极度悲痛说:“开慧之死,百身莫赎。”他寄来30块银圆到板仓,嘱以3个儿子的名义立碑。

杨开慧本来曾有过机会不死。她被枪杀后一时未死,有人发现报告了特务,特务姚楚忠得知,立刻带着一把驳壳枪去补了3枪至死。此前,面对何键重金悬赏捉拿,地下党的同志劝杨开慧快离家去找毛泽东,杨开慧说:“润之没有让我走,我不能离开。”杨开慧被抓走后,向家的亲人痛悔不该让她回去板仓。1949年11月,杨开慧表弟向三立去北京见到毛主席。谈起杨开慧时,毛主席难掩悲伤说:“当时开慧要是在你家,一定不会出事的。”1930年8月毛泽东率红军进入浏阳,随后围攻长沙,红八军军长何长工向毛泽东建议:“你把开慧接走吧。”毛泽东知道这里到板仓只有120多里路,别亲已有3年了,去看看3个儿子,接走开慧母子,何尝不好呢?可是这行军打仗,居无定所,怎么能带着母子4个呢?更何况自己与贺子珍生的第一个孩子,已在福建龙岩交给老乡了。毛泽东感叹:“我们干革命是为了造福下一代,但是为了革命,我们又不得不丢下自己的下一代。”为了革命事业,无数共产党人承受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巨大牺牲!

毛主席诗词碑  王幼飞 摄

杨开慧烈士原墓地1959年修建纪念亭。沿后山弯道过去,就到了杨开慧烈士新墓地。山头上四周苍松翠柏环绕,1967年4月重修墓地,建起陵园,1969年杨母向振照与杨开慧合穴,新建了合葬墓。

1962年11月,年过九旬的向振熙老人在长沙去世后,毛泽东十分悲痛,随即发出唁函,以表示哀悼,并寄上500元,作为老太太的安葬费。信云:“开智同志:惊悉杨老夫人逝世,十分哀痛。望你及你的夫人节哀。寄上五百元,以为悼仪。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志我的亲爱的夫人同穴。我们两家是一家,是一家,不分彼此。望你节哀顺变。敬祝大安。毛泽东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十五日。”

毛泽东特意提出杨老夫人葬仪可以与杨开慧同穴,是对岳母向振熙老人的尊敬与感恩。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出身于平江县向家山陂村砖屋里的一个书香世家。这里,是杨开慧的外婆家,也是杨昌济的外婆家。著名乡贤向曾贤的孙子向寿吾的妹妹向文媛,嫁给了板仓杨万田的长子杨书樵,杨书樵的儿子杨昌济又娶了向寿吾的二女儿向振熙。向家亲人对杨昌济读书留学,对毛泽东、杨开慧开展革命活动,都曾给予过极大的经费支持。

合葬墓高大的背景墙是一块全黑大理石诗词碑,碑面上用金色字体镌刻着毛泽东1957年写下的《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杨开慧烈士雕像  王幼飞 摄

再往正前方走,红色基座上立有杨开慧汉白玉全身雕像,气宇轩昂,英姿挺拔。雕像旁边说明牌介绍:杨开慧这座汉白玉雕像,材料采自北京房山,是和纪念堂的毛主席雕像用的同一块原石,真是天造地设的奇雕。

杨开慧烈士雕像前面是陵园正门台地,中间立有白色大花圈,两侧台地上镶有“开慧烈士,永垂不朽”。左侧坡地上是毛岸英的衣冠冢,立有毛岸英的花岗岩雕像。右侧坡地上是毛岸青、邵华的合葬墓,立有毛岸青的花岗岩雕像。杨开慧牺牲后,外婆杨老太太带着几个孩子,经济拮据,陷于困境。特务仍在监视,企图用孩子作诱铒,引出毛泽东等共产党要人,3兄弟时刻处于危险中。1930年底,在上海党中央机关负责做文印工作的毛泽民看到报纸,经请示党组织同意,写信秘密转到板仓,要求赶快将3个孩子送到上海去。地下党组织与杨开智马上安排,让60多岁的杨老太太和杨开智夫人李崇德装扮着走亲戚的样子,请板仓农民纠察队员缪佩秋用土车推着毛岸英3兄弟,送到白水火车站登上了去汉口的火车。为了隐蔽,要孩子们叫外婆为奶奶,喊舅妈为妈妈, 3兄弟改名为杨永福、杨永寿、杨永泰。他们到汉口后搭上轮船,春节后到达上海,找到党的地下联络点。毛泽民、钱希钧夫妇来和他们见面后,即向周恩来汇报,决定将3个孩子送进大同幼稚园。

大同幼稚园是周恩来指示上海互济会成立的,收留一些无处安身的革命烈士孤儿。7月间天气暑热,不到4岁毛岸龙一天晚上突然发烧腹泻,管理员连夜送医经诊为痢疾,后来医治无效病殁。因有人叛变,面临暴露危险,幼稚园关闭,人员疏散,董健吾将毛家兄弟付托给了黄姓前妻照顾。黄家已有4个孩子,再加上毛家2个,靠着地下党组织的补贴接济,仅能勉强糊口。后来形势恶化,补贴不能到位,度日艰难,众多孩子矛盾滋生,毛岸英忍受不了,有一天带着弟弟出走了。

毛岸英带着毛岸青,在街头乞讨,捡垃圾、卖报纸,几年流浪,受尽磨难。1935年初夏的一天,毛岸青在街头卖报时得知叔叔毛泽覃在江西牺牲的消息,愤怒地用粉笔写下“打倒帝国主义”,不幸巡捕看到了,被打得头破血流,落下脑伤病根。董家人发现毛家兄弟出走后,立即上报地下党。上海地下党派人暗中搜寻, 1936年终于在上海城隍庙找到了两个乞丐样的孩子。1937年党组织联系东北军的人士,将两兄弟带往苏联,送到了莫斯科第二国际儿童院。毛岸英1945年回国,1950年新婚不久的毛岸英参加志愿军出国抗美援朝,11月在美国飞机轰炸中牺牲,年仅28岁。毛岸青在莫斯科东方语言学校读书,1947年跟随着贺子珍妈妈回到东北,去到黑龙江克山县参加土改工作,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才回北京见到父亲。后在中共中央宣传部马列著作编译室任俄文翻译, 翻译出版了10多部马列经典和政治理论著作。2007年3月23日因心脏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2008年12月,经中央批准,毛岸青、邵华的骨灰迁葬杨开慧烈士陵园。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在陵园与母亲团聚,永远陪伴在杨开慧妈妈的身旁。

陵园中还有杨开慧祖父杨书樵与父亲杨昌济的合葬墓,以及杨开明、杨展烈士墓。陵园山上和山下春花盛开,桃花、樱花、红继木、紫荆花争红斗艳,到处如红霞飘绕,如红火熊熊,象红绸挥舞,象红旗招展。杨开慧烈士陵园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花开别样红,激励着人们继承先烈的革命精神,不畏艰险,奋勇前进。

(编辑:江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