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萨他尔、内蒙古的马头琴、四川的羊皮鼓……充满民族特色的乐器演奏出动听的旋律。5月13日上午,“爱我国家•圆梦中华”——我们的节日·端午全国文明村镇文艺展演在国际龙舟竞渡中心盛大开幕。
新疆姑娘
来自新疆若羌县的楼兰艺术团用民间乐器弹唱和欢快的舞蹈,演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若羌赛乃姆》,将动人的爱情故事、丰收的欢乐和英勇无畏的坚强精神传递给了现场的每一个观众。
“虽然汉族和维吾尔族的文化差异大,但是我们的曲子是相通的。” 新疆维吾尔族小伙穆扎帕尔告诉记者,这次来汨罗过端午感受了一把汉文化,也在音乐创作上给团队提供了灵感,回去后他们会尝试将汉族的民乐和新疆的民乐结合在一起,同时将两族的舞蹈元素加以融合,创作出不一样的民族歌舞。
蒙古族舞蹈《双合尔•楚古兰》
“圣主成吉思汗时期遗留至今的《楚古兰》/一代又一代蒙古儿女薪火相传的《楚古兰》/渴望幸福,洒满祝福的《楚古兰》/求,辽阔的科尔沁草原赐予我们吉祥/求,神圣的大自然给予我们安康/来吧!让我们相聚在每一年的五月初五……”庄严的祭祀乐伴着马头琴悠扬响起,开场嘹亮悠长的祭词似乎将人带入辽阔的内蒙古大草原。
内蒙古通辽科左后旗乌兰牧骑团队在这里演绎《双合尔•楚古兰》之《四海》,寓意着全国各地人民欢聚汨罗庆端午。团队负责人李凌芬告诉记者,蒙古族每年五月初五也会庆祝端午节,不同的是她们的端午是祭敖包,祈求长生天的保佑。节目表演中,他们为现场观众送上了科尔沁草原的奶豆腐和哈达。
“汨罗人民非常热情好客,跟我们蒙古族人一样豪迈。”热情的蒙古族小伙赛音毕力格是第一次来汨罗,感受汉族文化和民间传统。他说,大草原上种植出来的水稻跟南方的水稻没有差别,汨罗的美食与蒙古的美食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川北川《瓦尔俄足》节目的农民表演组在后台休息
“四川北川曾是地震重灾区,受到了全国各地朋友的帮助。”这一次,四川表演团队是地地道道的北川农民,他们带来的节目《瓦尔俄足》,用舞蹈反映了北川灾后重建后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和精神风貌。
“汨罗人民的热情接待让我们非常感动。”四川北川羌族自治县文明办主任杨志宏告诉记者,在北川也同样过端午节纪念屈原,由于羌族在山区,不产糯米,以前她们会从山上采下中药,做成粽子型的香包佩戴在山上,现在农民生活日渐提高,她们也会采购糯米包粽子来庆端午祭屈原。“这次来汨罗,感受到了淳朴的风土人情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过了一次最“地道”的端午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