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针引线不在话下
岳阳日报全媒体讯(长江信息报记者 赵芸 通讯员 周敏)105岁了,耳不聋眼不花,拿起针线来,穿针引线不在话下。汨罗市三江镇八景村大同9组潘敬娥老人精神矍铄,是当地最长寿的老人。
穿针眼不花,孙媳自愧不如
不知情的人极少能猜准潘敬娥的年龄。她耳聪目明,行动自如,看不出一个百岁老人的样子。老人的孙媳妇田顺华告诉记者,天气好时,潘敬娥常坐在阳光下,捏着绣花针慢条斯理地穿针引线。
“奶奶眼神好,有时我穿不了针,还叫奶奶帮呀!”田顺华说着拿出针和线递给老人,只见老人接过针线,麻利地把线头剪掉,然后一点点将线头靠近针眼,动作很慢,聚精会神,不一会儿,线真的穿针而过。
“母亲一生居住大山,生活也一直清贫,但她天性开朗乐观。”女婿杨远波说,老人以前也过尽了苦日子,现在总算苦尽甘来,有了这般的幸福生活。
从小做童养媳,纺织家务样样干
回忆往事,潘敬娥说,那会潘家很穷,父亲将6岁的她送到了平江,给别人做了童养媳。平静的日子没过上几年,开始打仗了,山里也时常有日本兵光顾,而这时,丈夫也染病去世了,她只能投靠娘家。
遇上日本兵,潘敬娥和家人往深山里逃,用树枝支一块塑料布当房子,一躲就是一个多月。粮食吃完了,就寻着野草、树根煮水吃。“田没有,房子没有,年轻时,挽起袖子就上山开荒,下水种田。”抗战胜利后,为了生活,纺纱织布做针线,潘敬娥经常做工到半夜,第二天,还要把纺好的纱布带到集镇换钱。
后来,潘敬娥改嫁到村上一户人家。不久,她得了一场大病,腹部长出碗口大的疮,治愈后落下病根,以致一生未生育。她和丈夫抚养了一儿一女。如今,老人和女儿、女婿生活在一起,重孙今年7岁。
少操心多清闲,自然就“年轻”了
动养身、静养心,老人爱做针线活的习惯虽然没有运动身体,但却颐养了心性,让老人养成了爱静的性格。“少操心、乐观待事,自然就‘年轻’了。”潘敬娥说。杨远波则告诉记者,老人饮食清淡,从不挑剔,爱吃蔬菜。她还有一个与别人最大的不同,就是爱喝水,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喝两开水瓶水。
聊天时,孙媳妇递过来一块冰镇西瓜,老人一口接一口地咬着西瓜,竟丝毫不怕凉。“我母亲心态好,知足常乐,从不攀比,不抱怨,不羡慕。邻里关系好,我们这个大家庭一起尊老、敬老、爱老、孝老。她不用我们照料,有时还帮我们的忙,是我们晚辈的福气啊!”杨远波骄傲地说,真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呀。
儿孙孝顺,更是让老人心里充满幸福感。潘敬娥说,一路走来,如今过上了以往想都不敢想的生活。儿女盖起了房子,政府每个月还发起养老补助。今年5月,扶贫工作队给他们送来了蜂箱和养蜂技术,不仅能改善生活,还给儿女们找到了一条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