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网> 县区

50年精湛的手艺 岳阳县这位老人成为了“最后的”剃头匠
作者:李瑶    来源:岳阳县新闻网    发布时间:2017年09月26日    责任编辑:汤嘉

image.png

彭贵龙赶往工作地的途中

image.png

彭贵龙正在给顾客剃头

“剃头匠的挑子——一头热”,这句歇后语对传统剃头匠行当有着形象的描述:一头是烧热水的炉子,一头是木椅与理发工具。如今,随着美容美发业的兴起,传统“剃头匠”逐渐销声匿迹。在岳阳县县城团结南路小巷,已近古稀之年的老剃头匠彭贵龙是该县仅有的几个坚守老手艺的匠人之一。

秋天的阳光像一盆温水泼洒在身上。早上9点,彭贵龙挑着担子从家里出发了。工具箱、椅子、脸盆、毛巾、煤炉、水桶、马扎,这些养家糊口的家什重达50多斤,彭贵龙每日都要将它从枫桥社区家中挑到厚德广场。年岁大了,彭贵龙单薄的身形挑起来有些吃力,走起路来颤颤巍巍。尽管路程不远,穿着夹衣的他头上仍然冒出了汗珠,还不得不停下来歇歇脚。 

今年69岁的彭贵龙是毛田云山人。20岁时,在部队帮战友们剃头“误打误撞”练就了一手好技艺。3年后退伍回乡务农,在不农忙的时候,他经常走村串户,在堂屋中或大树下给乡亲们剃头。1994年,他来到岳阳县县城荣家湾,继续着他娴熟的技艺。这一晃,又过去了23年。 

“彭嗲,帮我剃个平头!” 

“好嘞!”等了半天,终于来了一位老顾客,彭贵龙连忙起身拿出一条红色的围布,抖了两下围在老主顾脖子上。“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干这行有着40多年经验的彭贵龙手操推子,麻利地在顾客的头上“挥舞”起来。轻重尽随人意,张弛自有主张,待初步定型后,他又拿起一把小剪刀和一把梳子,将头左歪右侧,东看西望,用心对一些细节进行修剪。 

剪完头发解开围布,彭贵龙用扫把把碎发扫在一起,转身拿着铁盆用煤炉上的提壶倒上热水,接着又用毛刷蘸上肥皂液涂在顾客的脸上准备为其刮脸。落刀之前,彭贵龙总要先在自己手上试试刀锋,然后左手按在顾客头上,让其皮肤绷紧,右手拿刀轻轻往下刮,剃刀准确无误地掠过发际,如同风吹过水面一样。这时,顾客只需半躺在他多功能的椅子上闭着眼睛便可以享受服务了。 

“刮脸是最考验手艺的。”彭贵龙说,手艺高的剃头匠,剃刀在客人脸部或头皮游走,却不会让人有刀片接触皮肤的不适感。只见彭贵龙拿着剃刀神情专注地先从顾客的鬓角开始,到眉、眼、面、嘴、下巴。伴随着“嗞嗞拉拉”的声音,顾客脸上的胡茬一扫而光,听着锋利的剃刀刮起的声音,就像农村人听见锄头铲过杂草的声响,彭贵龙心中荡漾着一丝令人难以觉察的快乐。 

“还是老师傅的手艺好哇,顿时人白了一圈!”顾客对着架子上的小镜子“自我检查”着,满意的递上了5元钱。 

所谓“十艺九不富。”彭贵龙理发和刮脸的费用是5元,单理发是3元,最多的时候每天能赚80元。他说,大部分来这里理发的都是老人或熟人。 

剃头匠作为老手艺人,有着最精湛的手艺和最朴实的人生。 “年纪大了,手抖了,做不久了······”傍晚时分,彭贵龙起身,默默地收拾好自己的挑子,在夕阳的余晖中渐行渐远了。 

时光流失,曾经无比繁忙的剃头匠,如今成了一个寂寞的坚守者,流淌在朴素时光里的老手艺人,逐渐成为了风中消失的身影,成为了远去的记忆。

相关阅读
热点新闻
岳阳县召开迎接党的十九大安全稳定工作会
​9月25日,岳阳县召开迎接党的十九大安全稳定工作会,县委书记田文静主持会议并讲话,袁陆保、余泽世、吴光文、吴跃中、周鹏、洪国明、易新岳、王卫兵、苏红琳、邹志伟等在家县领导出席。